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规律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工作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有广泛的联系,其本质的关系表现为规律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诸多矛盾关系中,找出基本的矛盾,分析其本质的联系,概括出具有规律性东西。我们把前者称为外部规律,把后者称为内部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所决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并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属、服务于党的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为党的路线服务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路线所决定,并服从、服务于党的路线。其任务和内容要随党的路线的转变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党的路线,但也不完全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和服从,而是积极地、主动地适应和服从,并且对党的路线有一定的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可以保证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路线是由人来执行的,干部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特别是当要纠正错误路线时,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实现。
(二)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适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首先,这是由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所决定的。政治来源于经济,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反作用于经济,指导经济,为经济服务。其次,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无疑要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再次,是由思想教育效果对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决定的,例如,要解决人们对社会优越性的认识,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光从理论阐述上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必须通过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邓小平对此有深刻的见解,他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1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才能最终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当前主要是适应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果完全沿用过去的教育内容的方法,显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主动适应的应变能力,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勇于实践,大胆开拓,转变观念,更新、拓宽教育内容,创造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绝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能知难而退,无所作为;更不能怨天尤人,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必须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工作是对立的统一体,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可分的。首先,离开了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随着业务工作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调整;业务工作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再次,由于人们大量的思想矛盾和问题,是同业务工作有关或由业务工作所引起,它的解决需要依靠业务工作的发展;业务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又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协调。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中去,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它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2 〕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思想政治工作同业务工作结合的好,什么时候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就发挥得好,业务工作成绩也明显;哪个单位结合得好,哪个单位两个文明建设都会搞得好。反之亦然,什么时候、什么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相互脱节,相互扯皮,必然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人心涣散,管理混乱,结果什么也搞不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保证业务工作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始终。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规律
所谓内部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关系:有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矛盾;有知与行的矛盾;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有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矛盾等等。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决定着思想政治的本质,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联系,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本质和性质。从本质上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即用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战胜或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过程。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概括如下:
(一)灌输
灌输,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注入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人们的正确思想,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律。把灌输作为规律,这是由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决定的,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体系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地产生。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曾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同样,人们头脑中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通过理论的灌输才能用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头脑,成为亿万人民的指导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灌输必须讲究方法和艺术,规律本身就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科学的灌输方法包含在规律之中。因此,在进行灌输时,一是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二是要适应群众的觉悟水平,要求过高接受不了,要求过低成为群众的尾巴;三是灌输教育要有针对性,要从实际出发,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能回避,要给以有说服力的回答;四是要善于用启发式,灌输并不是强迫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启发人们自觉学习掌握,一方面在灌输时,注意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形象化的方法,使灌输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要启发人们自我学习、自我灌输的自觉性。
(二)疏导
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又一重要规律。疏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疏,即疏通,让大家把话讲出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畅通的信息交流;二是导,即引导、开导,是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疏与导是辩证的统一,疏是前提,导是目的。没有疏通,无法引导,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疏而不导,等于放任自流,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会造成思想混乱。疏通和引导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疏导规律的完整内涵。
疏导规律是建立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的主人。这就是说,我们是面对主人做工作,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必须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必须用民主式、讨论式、说服式的教育方法,而不能用压制的方法,强迫的方法,命令的方法。懂得了这一点,就懂得了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遵循疏导规律的基本道理。
疏导规律也是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转化错误思想为正确思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要做转化工作,首先要弄清产生错误思想的主客观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而要弄清产生错误思想的主客观原因,就需要让人敞开心扉,找到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提高觉悟,使错误的思想和情绪得到克服,这是人们思想发展的一般特点。如果用压制的方法,堵塞言路,就违背了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教育是难以取得效果的。
(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群众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因此,在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解决主观问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情况,是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那就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即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如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不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单纯地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就会口服心不服,或者一时解决而不能持久,也许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有些思想教育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规律,一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对于容易引发思想问题的各种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把工作做在前面;二是要对群众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凡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问题,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一时不能解决的困难问题,要向群众讲清楚,引导大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三是要努力创造人们产生好的思想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一方面要经常注意为人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对待各种困难、实际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4页。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