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0.618”--访中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下)_数学论文

探索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0.618”--访中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下)_数学论文

探寻适合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的“0.618”——访全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中国论文,教授论文,适合论文,著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在寻找理想的改革黄金点的过程中,一定不是定向的直线运动,可能是“曲线前进”,也可能是摇摆着前行.鉴于历史和现实,您觉得哪些方面值得深入再反思?

周:整体而言,我觉得这次课程改革和过去相比有一些变化.一是步子比较大,来势比较猛,铺开得比较快.步子比较大,本不是坏事,随着计算机的使用、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很多内容必然要考虑,很多问题引起大家的争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推广得太快,还没实验完就全面推广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教研员和教师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组织实验的工作就显得比较仓促,准备也不够充分.

二是关于学习方式.过去的课堂老师讲解的多一些,学生以听为主,这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比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的确有弊端.所以针对这个弊端一再强调要改变学习方式,而且提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其他学习方式的态度,我认为是有所偏颇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课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根本就探索不出来的却还组织学生探索.比如说十进制计数法、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几何图形的名称、倒数、倍数与因数等概念,有些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合理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我觉得探索学习的本身不仅是为了孩子长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强调课堂要开放一点,倡导启发式教学,学生能探索的教师就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就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教学本身要讲有效性,一切要实事求是,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唐:学习数学的方式不是只有哪一种特定的方式,而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哪一种能替代其他学习方式,倡导某一种方式是为了呼吁重视过去忽视的某些方面,但不是顾此失彼的替代.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反思?

周:比如,不应忽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学抓起.

唐:学习的习惯应该是每一门学科教师都应关注的,小学数学有自身的不同的特点吗?

周:除了每一个学科都重视的常规的学习习惯以外,数学学习也有自身的特点,有时是用好习惯来学数学,有时是借助数学来培养好习惯.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事例,有的孩子做作业做错了,父母检查时打了个叉,孩子马上改正了.父母说我的孩子都明白,就是粗心.其实,这也是一种态度,就是对自己做的事是否负责.这是将来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的基础,应从小培养,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好的习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养成敢于负责、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以及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俗话说,“一个人从小看到老”,孩子的可塑性极大,我们应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习惯成自然,好习惯会使他们一辈子受益的.

唐:有的改革初衷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有的“过之”,有的“不及”.有学者到实验区调研发现,学生有两种能力比起以前有所下降,一种是计算能力,一种是解答应用题能力.面对这样的现象也有不少争议,一种是觉得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这种机械的计算能力不用强调;另一种则认为计算依然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要求不能降.您觉得怎样的计算要求才合适?

周:中国有一个传统,历来重视读、写、算.不仅学校重视,家长也关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汉字是单音节,读起来简短明快,在数学教育中发挥了汉语“音”简意赅的独特作用,十分有利于计算能力的提高.我国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九九口诀”(先是81句,后来是45句),每句只有四五个字(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能把所有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结果快速得出,并可利用口诀求商.但是如果“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用英文来念就相当麻烦了:nine nine eighty-one.人们正是利用“九九口诀”这一工具,简化了计算中间的思维过程,乘除法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在此基础上再学笔算乘除法(即欧美的“长除”、“长乘”)就容易得多了.一句话,是“九九口诀”这块我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瑰宝,使我国小学生的计算技能在国际上处于“强势”,所以,无论是哪次课改,“九九口诀”都不会丢,也不能丢.

计算要求现在究竟降低了多少?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学习计算的要求应该适当降低,难度要降下来,我认为“课标”中的要求是比较恰当的,如果能真正达到也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和过去相比,过去搞的百题赛等口算比赛,集中加大训练量,要求1分钟正确口算几十道题,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的效果不容乐观,时间一过,就生疏了.事实上,计算技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逐步提高的.最近看到江苏省教研室王林老师的文章,2008年调查1958名三年级学生,结果显示江苏不同地区22所农村小学学生的基本口算正确率是97%,达到并超过了“课标”规定的要求.但是某些教学难点还没有完全突破,有的基础题如连续退位、连续进位、两位数乘法等错误率较高.这说明计算能力的培养比较到位,遗留的问题在进一步教学中也会逐步解决.

唐:应用题,现在也不这么叫了,很多人叫它“解决问题”,逐渐淡化了数量关系,也少了过去严谨的序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踩不到点”,感到困惑,您有什么建议?

周:对于把应用题改名并扩大为解决问题我是认同的.解决问题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既包括四则运算、找规律等纯数学的问题,也包括融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四大领域内容中、作为解决其相应实际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呈现的“常规”问题,更包括直接指向生活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后者更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可谓“非常规”的问题.解决“常规”与“非常规”问题,两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如果我们认识到其间的关系,可能困惑就会少一些.

唐:您这些年一直担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审查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您觉得怎样让老师更加明晰应用题的体系?

周:实际上编教材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还有一条暗线,即融于以上四大内容中的常规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常规问题的教学目标设置不透明,老师对所教教材的体系难有整体认知,所以“只看到今天看不到明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样的状态下老师没有主动权.所以不怪老师,这就是前进中的问题.我想,在各套教材修改的过程中,作者一定会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的.

唐:数学教育从属于教育,但有其学科特点;小学数学教育从属于数学教育,但也有其阶段性特点.简单用种属关系来界定小学数学教育都会有失偏颇,您专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这么多年,还主编了《小学数学教学论》,直到现在它还是很多大学生进修的教材.您觉得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周:第一,小学数学教学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第二,它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第三,它是生命力很强的发展中的学科.我写的教学论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三大部分组成:前两章讲的是课程论,第三、第四章讲的是学习论,第五章讲的是教学论.作为专著,当时我总力求有点突破.一个是学习论突破,我把心理学的内容融进去,关注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我认为自己下工夫最多的是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培养,因为当时谁也没写过这一内容.以前有写中学数学思维的,但没人写小学数学思维.

唐: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没有人认为它是不重要的,但是要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却很难.你们当时是怎样开始这项研究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周:1985-1986年,国家教委委托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为期一年的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集中了全国各地部分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和教研员,吸收中央教科所和高等师范院校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本着专家与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对如何改革小学教育教学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编出一套“小学教育改革研究丛书”.我作为数学班的辅导老师,和研究班的30名“大将”共同研究了14个专题,出版了丛书中的一册《小学数学教学论》.研究的其中一个专题为“关于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的研究”,结合五年制小学数学初步逻辑思维在不同年级的体现,明确了它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最后对各年级段的要求作了若干说明并提出了培养的建议.这是大家研究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以后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制订有一定参考价值.

唐:曾经有一个时期,每两年一届的全国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常常由您代表评委会做课堂教学评比的大会点评,您还曾经主编了《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集萃》,直至现在很多特级教师的案例还是值得借鉴的.您觉得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周:现在的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太好说.我认为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学生的反应.另外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看教学目标.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目标的制定应明确、具体,恰如其分.二是教学内容的处理,看教师能否灵活而有效地驾驭教材,并根据学情活化教材.三是教学设计,这里我非常重视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看教师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是不顾一切“从零开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看教师是及时抓住、利用有用的生成资源,把它放大成为全班的共识,从而在师生互动中创造出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默契配合,还是千方百计地死扣住备课思路不放.教学组织时可以完全放开,也可以引导孩子探索,这时对关键的步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下工夫.我非常同意上海顾汝佐先生说的话,重点要非常突出,重点多了就没有了.难点要在课堂上基本解决,要看孩子的最后效果,孩子的反馈是否“质高面广”、思维活跃、信息通畅,教学设计有没有特色,它就像一篇文章一样,我们要关注原创和亮点.课也是一样的,一节课有一两个特别的亮点就是一节好课了,虽然会有不足,但是只要吸收别人的建议,再琢磨自己的不足,以后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全国交流会上的课,并不是也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课.

全国交流会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并不是说这些课就是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有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有精彩的设计,只是机会不能眷顾,只能从每个省选取个别代表.

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全国赛课,但是确实有很多人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对于未来的优秀教师,您有怎样的建议?

周:数学教育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一个是教育.作为未来优秀的教师,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地增强数学的本体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领悟教育先进理念,掌握儿童学习心理,增强教育的技能.简言之,要读懂数学、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还比较容易,“读懂”谈何容易.这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咱们共勉之.

唐:您作为高校的教授,却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与敬重.在访谈的最后,您最想勉励一线教师的是什么?

周:实、活、新,上好每一节课.

标签:;  ;  ;  ;  

探索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0.618”--访中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