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经营机制转换的有机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国有经济论文,经营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14X(2000)02—0009—06
一、我国国有经济的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我国国有经济占用着70%左右的社会经济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近年来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意味着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在总量上有较大幅度的扩张。1985—1995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1680亿元增加到10898亿元, 增长约5倍,平均每年增长20.5%;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规模,从4988亿元增加到37639亿元,增长约7倍,平均每年增长22.4%。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80年的3730 亿元, 增加到1995年的30936亿元,增长7.3倍;固定资产净值从1980年的252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7474亿元,增长5.9倍。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却出现恶化的态势。据财政部统计的4万户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1995年为33%,1996年为38%, 1997年为52%,1998年的亏损面又继续扩大。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与盈利额相比,由1978年的7.6%上升到1995年的44.8%; 国有企业的净盈利从1980年的585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665亿元,仅增长13.7%。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这10多年间国有企业的净利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较大幅度下降。1996年1—4月和1997年1—3月,还出现过整个国有工业企业净亏损的严重情况。1999年1—4月,情况稍有好转,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07亿元,扭转前三年同期亏损的局面。 但国有工业企业摆脱困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第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国有经济产业定位错位:即该进入的领域进入不足,不该进入的领域进入过多。我国高达9 万多亿元的国有资产存量分布面过广,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部门。其后果是:一方面宜于发挥其优势和主导地位的领域进入不足,直接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某些国有企业没有优势,也没有必要进入的竞争性行业进入过多,比重过大,使之陷入低效率运行甚至严重亏损的境地。
我国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因为计划经济说到底就是以国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充分条件,从而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一般企业制度。
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上说是一种“短缺经济”。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卖方市场也就逐步地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结构也随之由以往的供给主导型转变为需求主导型。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能够较为顺利地闯过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关口,由过去的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市场中争得一个稳定而且有所上升的份额(如长虹集团、海尔集团、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但更多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机制来不及转换,则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因而陷入困境,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亏损。
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第二方面原因,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对国有企业所实行的改革,包括利润留成、利改税和承包制,大都局限于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并没有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在企业经营机制没有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片面强调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不但没有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反而使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矛盾日趋尖锐,导致企业亏损增加、效益下降,中央财政实力因此受到严重削弱。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79年26.7%下降到1995年的10.7%。
这就迫使政府选择金融支持政策。80年代中期的“拨改贷”以来,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将数万亿元计的居民储蓄注入国有经济,但这部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且有相当数量的流失,从而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不断积累。在软资产、硬负债的双重压力下,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益急剧下降,四家国有银行实现利润,1992年为343亿元,1994年为166亿元,往后持续递减,有的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国有银行因此面临着严峻的债务清偿危机,担负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应当这样看,即“拨改贷”并没有使国有企业资金供应方式发生实质性变化,但却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的情况下,偏高的负债率,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三、实现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总结近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国有企业改革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所以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想搞活每一家国有企业,而不是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在对单个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没有很好解决国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或“战略性改组”。在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前提下,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步改变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战线过长的状况,加强国家必保的行业部门和领域。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要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战略领域集中。这样做有利于达到保证重点、提高效率、增强支配力和竞争力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意义上的收缩,仅仅是国有资本分布领域的收缩,而不是国有资本数量的减少。相反,通过国有资本从效益低向效益高的领域流动,国有资本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保值增殖。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重组,要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而不能由政府包办代替,搞“拉郎配”。与此相联系,发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便成为势在必行的一招。正在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主要形式进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那些在产品市场上业绩优良、竞争力强的企业成为首选对象。当这些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后,借助于自我积累和外部购并,特别是对产品市场竞争中处境困难企业的资产重组,而进入更高水平上的快速扩张。资产重组之所以要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是因为它能够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有那么一批优秀的经营者和一套科学管理制度,以及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等。
当前强调发挥优势企业的核心作用,是有着深刻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背景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个崭新现象,就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出现明显的产品和企业分化趋势,使生产与销售迅速向位于行业前几名的优势企业集中,规模经济初步形成,而在同行业中数量占多数的其他企业则基本上失去市场竞争力,导致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应当认识到,资本市场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重组过程的意义,在于为优势企业提供重组所必须的资金支持,以及低成本重组机制。
把资金融给优势企业,还是融给非优势企业,对资产重组和机制转变所带来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股份制试点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兴趣和着眼点放在筹集资金上,至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则往往被摆在很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忽略了。于是出现了把股票融资当作“圈钱”、“扶贫”、“解困”手段的倾向。客观地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优势企业所占比重并不很大,劣势企业倒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择上市公司时,并不是把着眼点放在优势企业上,其理由是这些企业日子好过,资金压力不大,因而较多地考虑发展有困难的企业,把股票融资作为缓解企业困难的政策性融资手段,其后果必然是把企业风险转化为股民风险。
四、把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结合起来
要实现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体制的改革;不改革传统的企业体制,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
第一、必须把国有企业真正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从体制上消除边生产、边积压的国企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要在除特殊行业外的多数国有企业中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下,将有可能克服企业资产“所有者缺位”的弊端,有利于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
第二、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达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达的要素市场,是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迅速地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节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化程度约为80%,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为50%。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必然限制着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发育了的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只能发挥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的相对比较优势,却无法利用微观经济主体间和地区间的相对比较优势,也无法借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提高生产要素报酬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使生产要素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自由流动,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的合理调整,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必须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要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主要投资范围,实现政企分开,确立企业是竞争性项目的基本投资主体,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这是有效控制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结构失衡、投资效益低下的关键。要改进项目管理的审批办法。先是变主要按照投资规模划分审批权限,为主要根据产业政策划分审批权限,尔后逐步创造条件,由投资项目审批制过渡到投资项目登记制。即政府一般不对竞争性项目进行投资,对政府没有投资的项目,政府不审批,用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审批制,即把微观投资活动推向市场。
五、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主导作用
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之所以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与国有经济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国有经济所固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托国家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组合与配置资源,它代表着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个特点是其他经济主体所不可能具备的,从而使得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有可能发挥主导、控制、协调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总是为了达到国家的某种战略目标,负有一定的社会政策义务。
理论界有不少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就是使之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除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政策义务。实际上,在这里人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别。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国家,都会有一些社会目标,需要以建立国有企业的方式来实现。所以,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
从国有企业存在的客观基础看,国有企业正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克服市场失效和私人企业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因而国有企业承担一些宏观的经济社会目标是无可非议的。这正是体现了国有企业的优越性。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中,揭示公有制(包括国有制)代替私有制、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即市场失效的角度,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市场调节滞后性,去说明市场不能实现社会目标(如收入公平、就业充分等)。尽管市场经济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但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着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市场失效,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经济运行实行必要的干预。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国家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二是国家直接创办企业,以提供公共物品。市场失效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来组织生产和供应,通过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矫正和弥补市场失效,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国有企业是一种区别于私人企业的特殊财产制度形式,这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多重性。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财产的保值增殖是其最大目标;国家作为政治权力代表者,又须发挥社会经济协调者的功能。国家的双重职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由此决定了利润最大化,不是国有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私人企业的产权特征,决定了其经营目标的狭隘性,即利润的最大化是私人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国有企业所以能够弥补市场失灵以及优于私人企业的关键,就在于它有可能突破狭隘的利润目标。国有企业的产权特征,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利润目标,还有宏观社会经济目标。要从整个国家利益出发安排自己的行为,例如创办私人不愿办或无力承办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不需要提高效率,不需要增加盈利。问题的实质在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以盈利最大化为其目标,始终保证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率。每一个国家总得有一些企业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或主要目标,始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高效率。这些企业通常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理所当然应当实行企业化经营,也可以实行公司化改组,但只要仍然是国有制,就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政策义务。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能象西方的国有经济那样,只是市场经济的补充,它应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成分和主导成分。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指的是国有经济要控制住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对这些行业和领域的进入要严格把关,国有企业不能轻易退出来。这些行业和领域是:
1.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包括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天工业等。
2.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运输骨干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重大农业商品基地和重点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性和国防建设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受益面大,而且有一定垄断性。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基础设施仍应以国家为主投资建设和经营,适当引入社会资金补充。
3.大型与特大型不可再生资源,如油田、煤矿等的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目前民间资本无力投资,又不宜让外资控制,国有经济应在这些行业居主导地位。
4.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等。国家应该给予这类研究开发以财政支持,并通过投资引导和行业政策等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5.支柱产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关系重大,国有经济也应尽可能保持支配地位。国有经济的投资,要有利于促进这些部门规模经济的形成、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强化,并对社会投资起到龙头和导向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有足够的能力防范经济过大涨落的风险,以及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要有效地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能在必要时迅速动员和组织社会经济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
标签:国有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