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销合作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回顾总结2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中,供销合作事业改革发展的现状、趋势如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到河南省近30个县市做了调查,广泛接触了各级供销社的领导同志、社直企业、基层社的员工以及地方有关负责同志和农民群众,所见所闻,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

一、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际现状

现在无论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内还是系统外,一说起供销社,点头的没有摇头的多。在系统内部,看看各级的报表,基本上是一片赤字;听听汇报,到处是喊难声、要钱声。社会各界也大都说:“供销社不行了,赔得一塌糊涂,已经名存实亡,下边都变成个体户了”。特别是听说化肥、棉花经营要放开,就认为“供销社彻底完了”的大有人在。这种情绪和现象,可以说笼罩着上上下下,充斥在方方面面。但真正蹲下去到企业、到各级社看看,则形成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供销社的报表并不反映供销社的真实面貌。尽管供销社发展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但供销合作社仍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1.供销社报表不反映真实经营状况,突出表现有六点。其一,不少地方的固定资产长期没有评估,基本上是按原值统计。有的说自己已经“资不抵债”了,但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问题就清楚了。比如,某地区供销社有一栋楼,20年前建时投资不到100万元,20年间提折旧已经基本提完了,在帐面上此楼价值已经不多了。但据该社一位负责人讲,现在这座楼给500万元也不卖。其二,不少地方新增固定资产不入帐。一些地方的供销社建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项目,完工后没有及时转入固定资产帐。其三,还帐不冲帐。过去有些政策性亏损,国家允许在税前冲销,有的地方虽然已经把亏损弥补了,但帐上未冲减仍然挂着。其四,利润以多报少,亏损包袱以少报多。其五,一些经营项目未统计上报。如各地供销社普遍实行工业品经营责任制后,承包经营者怎么进货、进多少货、销多少货,均由承包者自主,基层社仅收取承包费,对工业品承包经营的情况未进行统计。再如有的供销社在外地设立的外购外销部,一般也采取承包经营的形式,对它们的经营情况也不进行统计。其六,财务帐务处理的口径不统一。近几年,各地社员股金发展迅速,在帐务处理上,有的地方将吸收的社员股金记入资本金,有的则记入应付款。此外,也发现一些单位对折旧费不提、费用不摊,该处理的商品、资金未处理,形成一些潜亏。但总的印象是,报表不能反映实际,供销社的整个经济实力比层层报表反映和社会上人们对供销社的印象要好得多。

2.供销社不如实上报经营情况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躲避“三乱”。近年来,有些地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之风盛行,屡禁不止,供销社及其企业被迫采取各种办法,躲避这种“乱伸手”。某县供销社所属一家化肥厂,第一年盈利3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以县里发不了工资为由,强行拿走100万元。迫于无奈,第二年,县社采取对全县所有基层社销售化肥每吨让利20元的办法,把利润掩盖起来,年底表现在化肥厂帐面上的则是亏损。二是对一些政策不满意而暗地采取对抗行为。表现之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供销社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经济包袱,这些本应由政府解决的亏损,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还要承担利息支出。一些供销社的同志认为不合理。因此即使有了盈利,在帐面上也不作表现。表现之二,过去,供销社和商业、粮食、物资系统一样,由财政供给经费,而现在其他单位仍然是财政供给,供销社系统不但在职职工不供给经费,连老干部也不管。一些供销社的同志出于对吃饭问题的考虑,往往在有利润的时候留下一部分,为日后作长远打算。三是少数供销社的同志法制观念与纳税意识淡薄,小农意识、小集体思想浓厚,只顾局部利益,忽视大局,因此,不如实上报经营情况,该纳的税不纳,该交的费不交。

3.许多事实证明,供销社系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仍然是排头兵。一是按市场需求和供销合作社原则积极进行改革的地方,总体面貌变化很大,经济实力发展很快,为群众服务好,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深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好评。近几年来,内乡县供销社开展了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到1998年6月底,发展专业合作社89个,带动农民1.02万户,在全县形成了辣椒、山羊等10个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产品年产值达到2182万元,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60万元,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1997年与1993年相比,全县供销社商品购销总额增长了1亿元,经济效益增长了60%。太康县供销社系统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创办了570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0%,只要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综合服务站都千方百计地提供,与农民群众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1998年1~11月份,全县通过村级综合服务站向农民销售化肥29万吨,占全县化肥总需求量的94%以上,真正发挥了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假冒伪劣商品、个体经销化肥者根本无法在该县立足。长葛市供销社以发展批发交易市场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大市场、大流通,它兴办的白糖批发市场,一头连着全国50多家白糖生产企业,一头连着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地640多家联销商户,年交易量达10万吨左右,已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白糖集散地。辉县市供销社注重发挥系统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总经销、总代理业务,用经济利益把全系统18个基层社紧紧联在一起,目前,全县实行总经销、总代理经营的商品达到60多个品种。有的基层社靠分销“两总”商品一举实现扭亏,有的基层社在增设网点、扩大销售的同时,还向农村个体户批发“两总”商品,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县里,最高的楼、最漂亮的营业设施、最大的纳税企业,都是供销社系统的。像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县级供销社,在全省供销社系统中约占1/3。二是在当前环境下,供销社系统职工因工资问题上访的人最少。三是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相当强。如在县机关工作的一些科级干部愿意到供销社工作,他们讲在供销社工作能分到三居室的住房。一位原农业局局长说,他是学畜牧的,善长养猪,他认为供销社有实力。到县供销社后,半年时间就组织养殖了近万头美国瘦肉型良种猪,销路很好,大部分销到香港,1999年的养殖规模将发展到3~4万头。

4.供销社目前的发展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企业和基层社步履艰难。导致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大体有4条:一是过去各级政府对供销社的经营干预过多。某市政府做出一项决定,让全市供销社系统为该市酒精厂收购红薯干,红薯干收上来以后,市酒精厂却不要了,大量的红薯干积压在供销社系统,到了夏季,霉烂、虫蛀,仅此一项就导致全市供销社损失近1亿元,市政府也承认这笔亏损,但没有钱弥补。一个山区县,县委、县政府让供销社系统收购中药材山萸肉,供销社收购价格为18~20元/斤,当时外地市场销价可达28~30元/斤,而县里为了把该县的制药厂扶持起来,禁止山萸肉出县,规定必须卖给制药厂,且规定销售价格为8元/斤,全县基层社损失惨重,少则30~40万元,多则70~80万元。这些损失县政府一直未给解决,有的基层社从此一蹶不振,在破产、倒闭边缘上挣扎。二是国家政策变化造成的历史经济包袱。1995~1998棉花年度,国家多次调整棉花购、销价格,使全省供销社系统棉花经营企业累计损失10多亿元。1996年底至1997年上半年,河南省化肥市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河南省农资总公司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为了确保省内计划内尿素的完成,以高于市场零售价收购4个省内大型尿素企业生产的尿素21万多吨,进行调拨和储备,由于进销价格严重倒挂,销售异常困难,不仅全省供销社农资经营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占压、死滞,还背上了3852万元的亏损。到1998年三季度末,河南省供销社系统因国家、省及地方政府政策变化和政府对业务经营过多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64亿元,每年需支付利息6亿元以上。三是供销社自身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笔生意做坏了、一个项目上砸了,就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某基层社上一个小型加工厂,投资40多万元,还没有投产,市场形势就发生了变化,结果是血本无归。四是领导班子建设和社务管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一些人不谋事业谋私业,贪污、挪用集体财产;生活腐化、堕落;有的单位管理工作乏力,“跑、冒、滴、漏”严重。

5.一些供销社的同志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还不够强,内部的机制也不够灵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供销社改革和发展缺乏系统的、有指导性的措施。1981年中央提出,恢复供销社的“三性”,1984年提出搞“五个突破”,1985年要求供销社突出“六个发展”,但怎样恢复、怎样突破、怎样发展,系统内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1995年中央下发5号文件,提出“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怎样体现“真正”?也没有制定系统的、可以操作的具体措施。没有具体指导措施,就没有统一的行动,下面则各自摸索前进,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认识上问题。如对“社有民营”(有的地方叫抽资承包经营,有的叫全额抵押承包经营),供销社系统内部有一部分同志持反对态度。实质上,“社有民营”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是集体的,流动资金是个人的。实行“社有民营”的都是供销社工业品经营门店,实行“社有民营”后,承包者有了经营自主权,价格可以灵活掌握,服务时间可长可短,具有了个体经营的机制。对待“社有民营”,关键问题是如何管理,如何因势利导。有的地方实行大宗商品由基层社或县社统一进货,对“社有民营”门店开展批发业务,并及时为承包经营者提供市场信息,协调外部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优势的结合,即:在销售的第一线有了像个体户一样的灵活性;在组织货源方面有统一经营,批量大,价格低,费用少的规模优势。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和运营机制,既克服了个体商户规模小的弱点,也摒弃了基层销售单位原来在零售环节统一经营中缺乏灵活性的缺点,从而使供销社以更加充满活力的姿态投入到为“三农”服务中来。总之,这种经营形态是广大基层工作者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官办向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探索和创造,无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比原来有较大的进步,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益。因此,近几年来,尽管总社反复强调“不准”,但下边却在发展。笔者认为,只要正视这种做法,并认真加以研究,给予正确引导,它一定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着合作制的道路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制约供销社发挥网络优势的要害是合作社不合作,联

合社不联合

合作制经济就是弱小的生产经营者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自愿联合的产物,主要是为避免大资本商的中间盘剥。弱小的生产者联合起来,有利于和大资本商的对抗,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合作制思想在中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中国的供销合作社为什么会存在不合作、不联合的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因:一是历史上,供销社的上下体制、经营机制几次反复、多次折腾,如民办改官办、集体改国营;官办改民办,上官下民等等,使供销社与农民在经济上的联结中断,演变成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上下之间,是计划物资的调拨与分配的联系;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计划调配物资没有了,上下级社的联系也就没有了,上下断线。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大而公、“大锅饭”的思想影响,往往是下级社想吃点上级社的“大锅饭”,上级社在利益上想打点下级社的主意,所以出现了所谓的“狗咬狼,两相防”的不联合现象。三是一些生产企业为了促销采取的“吃回扣”、“送红包”等手段,使供销社系统个别业务人员个人受益,这种非法经济现象的存在,也严重影响着系统网络营销的开展。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目标、

框架和路子

1.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有利于供销社的发展。①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商品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销社多年形成的系统网络应该是发挥作用的极好机遇。②1997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两头在外、大头在外”的“浅碟子”经济模式,对国外的依赖性太大,受到国际投机商的挟制,相继发生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在总结东亚经济危机教训中,从宏观上调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国内市场,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市场。而开拓农村市场,首要的是搞好农村的商品流通网络。任何部门、任何行业在农村重新建立像供销社这样的网络短时间内都是不可能的,都需要时间,都需要投资。因此,供销社这个网络作用发挥了,则是十分利国利民的。

2.供销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从供销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看,不解决合作与联合问题,就有被抛弃的危险,联合与合作是事关供销社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要按照“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坚持合作制原则,充分发挥系统网络优势,使供销社成为促进城乡交流、活跃国内市场的主力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生力军。但是,供销社真正变成民办,决不是说一句话、发一个文件就可以大功告成的问题。因为体制、机制的转换,既要有具体的措施、办法,又要从思想认识上真正解决问题,新的经济运作制度和办法,要有一个实践、发育、健全、完善的过程,所以,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历经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坚定正确的发展目标、方向,又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地前进,并且允许多样化、多模式的探索。从各地的实践看,目前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基层社要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在经济利益上真正与农民结成共同体;通过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站、城市消费合作社,切实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广泛占领市场,扩大商品交流。②各级供销社社属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经营结构,大力开展商品总经销、总代理业务和农副产品的分购联销业务,逐步成为本地区专业商品经营和掌握农副产品资源的龙头企业。③各级供销社联合社要大力压缩人员,充实到业务经营第一线。同时要强化系统指导职能,研究供销合作社发展策略,研究、组织、开展全系统的“两总”、“双联”工作,成为联结政府与农民的桥梁。

3.完成供销社改造事业必须为其营造必要的环境。①供销社系统内部,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实事求是的宣传自己,找准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为农民发展生产排忧解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取得农民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要多学习社会公关知识,加大合作制思想的宣传力度,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供销社的美好形象,处理好与社会各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②外部环境方面,供销社系统在历史上因各级政府出台政策造成的损失,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解决。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强行无偿扒拆供销社经营服务设施、无偿平调供销社系统的资产等侵犯供销社合法权益的问题,要按照现行政策妥善处理。③建议尽快出台《供销合作社法》,以法制来保障供销合作事业健康发展。

标签:;  ;  ;  ;  ;  

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