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理想人格的培养_文化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理想人格的培养_文化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理想人格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人格论文,理想论文,传统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古老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当代中国青年理想人格是国家和社会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赋予当代青年以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期望和要求,可以表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通过“现在”,人们可以看到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厚,也能感觉和预测它对当今人类社会和人类未来社会具有或将会具有何等的影响力。古今中外没有第二种文化能够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横贯中西,亘古长青。这种纯粹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文化系统,即使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批孔”运动的重大冲击,今天仍不失为培养与造就当代中国青年理想人格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浓厚的人性化色彩。社会是人的社会,国家是人的国家,人是万物之主宰。探求万物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谋求人在既定条件下的最佳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使社会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个人需要,个人的需要又不带强迫性地外化为社会需要。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出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道德实践要义。倡导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崇“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彖传》)的进取精神,发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而天下强”(彦元:《彦习斋言行录》)的呼喊。倡导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认为社会的协调有序,依赖于人际关系的有序。呼吁统治者对人民群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化百姓要有“忠、孝、礼、仪、廉、耻”之心。主张通过修心养性来调节内心冲突和缓解心理压力,教育人们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海纳百川,壁立千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现实影响力。据一项关于人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调查显示,在可供选择的各种代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书籍中,《三国演义》的被阅读率高达82.7%,位居第一。大学生在课余阅读中,传统文化书籍的受阅率为12%,而西方文化仅为2.2%。一代伟人毛泽东,堪称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之一。他的案头、床边、书柜里,传统文化书籍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于在他的治国方式中,在他对传统文化糟泊的批判中,都随处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踪迹。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他风靡全球的作品中也充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日本近代经济之父涩泽荣一著《论语与算盘》一书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如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等,在谈及自己发家致富的秘诀时,不约而同首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诚、信”。曾四次担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和长期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均认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在较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启迪。1985年,美国出版《世界名人年鉴》,把孔子列为十大名人之首。1988年,在德国召开的“儒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孔子与世界”。多年来,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增广贤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在中国民间被广为传诵。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更明确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并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基本规范既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出时代特色。

近年来,关于青年问题研究的机构、刊物层出不穷。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二是当代中国青年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确实存在一些素质的欠缺。特别是某些带有群体倾向性的问题,已引起上一代人的不安,必须加以教育引导。

1.关于做人。考察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状况,他们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下岗失业问题,不是大龄未婚问题,也不是能否升学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只有学会做人,才会做事。当今城乡盛行的一个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不愿自食其力,要靠年迈的父母养活甚至还对父母不恭;一些青年人在工作中作风虚浮、挑肥拣瘦、好大喜功,在单位对人处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在处理问题时因人而异,没有起码的是非原则,丧失客观的公正标准;在校大学生不懂起码的文明礼貌以及一些人不讲社会公德等现象比比皆是。说明当代中国青年在做人方面还有欠缺。

2.关于做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实社会中可供人们满意选择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一些青年人心情浮躁,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就象在无际的荒漠中打井,这儿一锄,那儿一锹,折腾了半天,汗也流了,青春也耗费了,却不见效果。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踏实认真做事的人不多,没有古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另一方面,有些青年人满不在乎摆出一副大器晚成的样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或者嘴上夸夸其谈,手上一点不会,只有借助于虚无缥缈的“有朝一日”聊以自慰。对自己对社会没有一个诚实的负责任的态度。

3.治学态度。当今青年人的治学态度非常明显地显示出急功近利的感情色彩,从实用出发把知识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上加以区别对待。绝大多数学生用于学习英语、计算机,甚至在课余学习其他技术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了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的时间和精力。在利益驱动下,很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唯一动力就是为了评职称。特别是学术的腐败成了一个似乎无法割除的顽疾。治学思想和治学道德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处于一种自然、被动进化的状态,一方面水平不高,一方面排斥教化。

4.不重诚信。诚实信用原则,不但是贯穿于整个经济生活当中,用于指导一切经济活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商业原则,也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用于指导每个社会成员怎么做人的行为准则。在经济交往中,要重合同、守信誉,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毁了长远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要坦诚相待,言出必行,象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把牙齿当黄金”。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无论其怎样信誓旦旦,口若悬河,总会被人们抓住其坑蒙拐骗的狐狸尾巴。有的人做出一两次诚信的样子,却是为了行一次更大的欺骗之实。有的在校大学生,在家长和学校之间骗来骗去,以交书费、组织郊游、聚餐等莫须有的名目从父母手中讹钱挥霍,不但影响了学校、老师的声誉,还引起双方的误解甚至矛盾。

5.道德礼仪。中国是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当代中国青年理所当然要接受本国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教化。既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人格完美的谦谦君子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刘备“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和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传世名句面前,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少年孔融“人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给哥哥吃”的让梨举动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以目空一切,妄自菲薄,恃权逞强,恃才傲物。

6.文化素质。当代中国青年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和不同经济水平的区域分布,导致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结构的差异。特别是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缺少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应有的足够了解,缺乏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经受着西方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即便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中,不少人的人文素质修养也不容乐观。从某些青年明星的乱“着装”问题,一些青年歌手文化素质令人吃惊地低下,有的青年作者笔下多如牛毛的错别字等现象,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科学合理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培养和塑造当代中国青年的理想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将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唤起广大青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会包含一些与当今时代精神不相吻合的因素,甚至包括一些封建消极的东西。但不能籍此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加以彻底否定。从横的方面看,在古代没有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各国之间传播、交融。从纵的方面看,虽然它屡遭冲击、损毁,但却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说明它是具有存在的科学价值的。我们固然要摒弃其中不合适宜的东西,但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地接受和大张旗鼓地宣传其中有社会价值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古为今用”。特别是现在,一些青年人对于古代的东西,对于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性质的题材不感兴趣,越来越倾向于现代文化的五彩缤纷和西方文化的个性张扬的情况下,更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弥补他们文化结构的欠缺,充实他们的人文底蕴和人格修养。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课程安排,要为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腾出一定的位置。要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和熏陶当代中国青年,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凝聚力。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领土的完整与主权的独立,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这种强烈的愿望深深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象一块刀量无穷的磁石,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人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从《周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无不体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所以司马迁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禁,《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从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末敢忘忧国”等传世名句,我们又可以体味到古代先哲们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在儒家的“忠孝”思想里,抛开忠于君主,我们还可以挖掘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思想。“忠孝不能两全”是今天调节许多人内心家国矛盾冲突的一剂良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岳飞的“精忠报国”思想,至今对激励广大青年追求正义,为国家建功立业仍具有强大作用。

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代精神品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本国的传统文化。离开了民族传统,人们就会觉得没有精神支柱。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不可能永远生存在传统之中。一味地迷失于传统,只会使人厚古薄今,泥古不化,封闭保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王成竹:《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代中国青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和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仅有这些还不够。一方面要尊重和继承历史,自觉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经世济民,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塑造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要发奋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实践江泽民总书记“四个统一”的期望,主动融入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大潮之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接受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思想的熏陶,培养自己科学、民主、务实、开拓、创新、公正、法制的现代精神和品格,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远大理想,逐步使自己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

标签:;  ;  ;  ;  ;  

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理想人格的培养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