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门设计初探----以深圳大学南北校区双门为例论文_沈鵾

摘要:校门是校园面向城市的界面,也是整个校园空间序列的起点。校门不仅是地块的出入口,更是展现学校精神风貌的窗口。伴随着社会大众对于教育的重视,高校越来越成为区域文化资源的中心,校园不仅供在校生使用,同时也逐渐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校门作为教育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直接联系,对于承接两者的过度转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溯深圳大学双门的设计过程,就高校大门的设计展开粗略探讨,为未来校门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校园建筑;校门;校园文化

引言

深圳大学南北校区双门的设计是笔者在校读研期间参与的工程,彼时作为学生亦步亦趋学习校门设计。进入工作之后接触到许多校园建设工程,校门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区别于一般的建筑设计,校门既担负着校园的形象,也承载了学校的精神理念。

1.校门的发展演变及其精神表达

由于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的校园大多有围墙有校门,仅有少数高校为彰显自由开放的治学理念,拆除围墙,取消校门。在本文的讨论中,仅针对传统高校的大门设计展开论述。

早期的校门设计大多与学校的建设时期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清华大学二校门(原清华大学主校门,建于1909年)融合了西方的古典柱式;北京大学西校门(原燕京大学主校门,建于1926年)为传统木构建筑中三开大门的庙门式建筑形式;武汉大学最初的校门为一座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的木制牌坊(建于1931年,毁于龙卷风),1937年在原址重建,为冲天式牌坊形式。建国后建设的大学又受到前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校门形式趋于统一。之后伴随着现代建筑进入中国,改革开放浪潮兴起,校园建筑包括校门设计都翻开了新的篇章,设计手法多元化、个性化,呈现的方式也不再受到建设时代、建筑材料、表现形式的约束。

2.深圳大学南北校区双门设计

2.1.项目背景

深圳大学自建成以来,老校区,即北校区的西门(主入口)、北门(次入口)、小西门(生活区入口)均有形象完整的校门,南门作为辅助的机动车出入口并未设计专门的校门。2010年左右,学校计划在老校区南侧地块进行扩建,新老校区隔街相对。老校区原本次要的南门成为了面向新校区的主要出入口,并依照规划将在南门一侧设置过街天桥,连接两个校区。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深圳大学作为赛事部分场馆的提供方,对校园整体形象进行全面提升。在2010年年初发动全校各专业师生,进行了校门方案设计竞赛,其中关于北校区南门和南校区北门提出了作为一组校门形象的设计要求。

本方案于2010年9月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次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4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北校区南门建设完毕,随即投入使用。南校区北门需待新校区开工,统一建设。

2.2.场地分析

新老校区以白石路相隔,老校区建设已久,南门一侧现有南区运动广场建筑,北门因新校区尚未建设,两侧暂无建筑。校门隔街相对,两个校门在设计中需成组考虑,彼此区别,彼此呼应。校门一侧有一人行天桥联通两个校区,是衔接两侧的主要通道,因此校门的高度及宽度都受到限制,并且无法与两侧建筑相连。

北校区南门因原功能仅为校园次要出入口,主要供机动车出入使用,功能单一,人车分流不明确。新的外部条件介入后,南门作为衔接新校区的主要出入口,需重新组织人车流线,同时兼顾一侧人行天桥流线。

2.3.设计理念及表达

深圳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至今三十余年,学校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校园建筑经过几次加建仍然保持了轻盈活泼的风格,以白色基调的现代建筑为主。校园内绿化率较高,植被多样、层次丰富,建筑体量不大,均以融入校园绿化景观为第一设计原则。

深大的校徽为圆形,包含了无限与开放之意。选取大鹏造型,寓意大鹏展翅、鹏程万里,同时契合深圳“鹏城”之谓。中间 “深圳大学”四字呈正方形,与外圈圆形的英文形成由方到圆的渐变,寓意学校开放包容校园精神。

 

本次校门设计取意“天圆地方”,与校徽的设计立意不谋而合。天圆地方是古代先人对宇宙的认知,“天圆”指代时间,“地方”指代方位,组合在一起即为时间和空间。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在体现这一辩证的时空观,天坛、土楼、围龙屋、合院民居无一不是以“方圆”贯穿始终。方案中南门(以下称方门)以方形、直角、折线等元素表现“方”的意涵,北门(以下称圆门)以圆弧、曲线、圆角等来表现“圆”的意涵(如图1)。

一方一圆,亦是代表了“规矩”之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案以圆门喻“规”,方门喻“矩”,方圆两门成对出现,意指高校为树立规矩之地,学习时立好规矩,毕业后才能成方圆,这是学校的本分。同时两门分置道路两侧,相互独立,取意要“立规矩”,也要“破规矩”,“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学校立规矩以端正人的学识、品行,同时也需要打破旧有的、不合理的规矩,追求更加进步、更加合理的新规矩,以此才能不断发展革新,不被规矩所束缚,这是学校的追求。

这一设计理念与深圳大学寻求发展,不断进取的办学理念完全吻合,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风貌。

2.4.设计手法

本方案的设计延续了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校园精神,以轻快、简洁的设计手法来塑造这一组承前启后的校门。方圆两门在寓意上互相紧密关联,造型上也彼此呼应,使用相同的设计手法,辅以方、圆两种母题各自展开。两门分别以错落有致的三组立柱支撑起校门顶盖,方门顶盖呈L型,圆门呈C型。

校门作为界定校园内外的分隔,本身并无空间之用,真正的用途在于定义空间的边界。校门本身的尺度、空间序列及其所产生空间感受的变化是强化空间边界的关键。

方圆两门虽是连接新旧校区的主要通道,但仍主要为学生交通所用,并不是大学校园的礼仪入口,因此这一组校门宜以亲人的尺度设计,不需过分强调空间的仪式感。通过适当的隔断、分流以及景观布置、灯光效果的设计,提示行人进入了另一个区别于城市市政区域的文化空间。

校门既需展示校园形象,又需承载校园文化,最终也还需要实现其防御功能,校门设计中仍然需要考虑实际管理使用的问题。本方案中的门卫室以玻璃盒子的形象隐蔽在校门一侧,另一侧为与立柱同色的校名牌,两者之间以低矮的镂空移动大门连接,以便夜间关闭使用。这一组建筑构筑物尽量低调,不突出,隐蔽在周围环境中,从而保证校门主体干净、鲜明、简洁的建筑体量。

结语

深圳大学南北校区双门的设计是笔者接触的第一个校门设计,也是唯一个以校门作为专项来展开的设计。也因此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围绕校门的立意展开拓展挖掘,并将设计理念完整贯穿于设计始终。保证了校门有美观的建筑造型,同时也有支撑造型的建筑立意,两者互相匹配,相辅相成。

在后来的工作中,接触到许多校园设计,其中也必然包含了校门的设计。由于投标周期紧凑,设计节奏过快,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往往会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教学楼、图书馆、风雨操场等等主体建筑的设计上,而校门往往是最后收尾时简单带过。有时候校门的设计虽有与校园其他建筑协调统一的风格,有美观大方的建筑形象,但是仅仅只是一道门,未能完全表达出校园的文化精神特质,不免是设计中的遗憾与欠缺。

校园建筑是众多建筑类型中极富文化气息与人文精神的一种。校门作为校园精神的集中展现,在设计中理应充分考虑其承载的深刻意涵,使之成为传递校园文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1]胡海洪,丁晓红.浅谈高校大门建筑设计.建设科技,2012(22)

[2] 范占军,郭兆儒. 高校大门设计中的场所与符号解读. 江苏建筑,2014(2)

[3] 尹维玲. 关于影响大学校门设计的若干因素.山西建筑,2011,37(12)

[4] 王寅寅. 郑艺鸿出入口的型制衍变:门的建构和文化.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

论文作者:沈鵾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  ;  ;  ;  ;  ;  ;  ;  

高校大门设计初探----以深圳大学南北校区双门为例论文_沈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