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证史: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史论文,基本思路论文,以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要求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许多教师据此认为,文学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形式的特点、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名称。这是对文学史学习的严重窄化,是对文学史教学的严重误解。 文学史是“一系列文学作品的生产、消费、传承的历史”①,其撰写思路基本上是“以文为本”,即以文学作品作为最重要的事实基础与叙述依据,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文学史教学绝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这一最基本的文学事实,以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载体。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语境下,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不应是“文学的”,仅从中得出一些文学性的结论,而应是“历史的”,即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 史学家翦伯赞指出,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是“各时代的社会缩写”,是“千真万确的历史记录”。②历史学家孙毓棠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之最重要的表现”,它留下了“最有价值的生活记载”,从中可得到“历史的灵性与精神”③。正因如此,史学家陈寅恪倡导“文史互证”,一方面“以史证文”,另一方面“以文证史”。所谓“以文证史”,就是寻找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人的思想、情感及所处之时代社会”。④那么,在文学史教学中,具体如何“以文证史”呢?下面举中国古代文学三例,略作说明。 例一:《诗经》的教学运用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之一。但在文学史教学中,仅向学生介绍这些结论性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认识《诗经》的地位,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学史的兴趣。近代学者张荫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用《豳风·七月》所载,作了一个农民的起居注⑤,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农民。教学中,可以利用《诗经》中的历史信息,以加深学生对周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了解。 比如,《大雅·生民》记载了周族的起源,《大雅·绵》记载了周族初建政权的情形,《大雅·皇矣》记载了周族力量的发展壮大,《大雅·大明》记载了周族灭商的牧野之战。据此可以看出,《诗经》是周族的史诗⑥,反映了周族走向强大的基本过程。另外,这些诗篇还体现了周族首领开拓进取、勤劳务实,以及周族尚德兴邦、追求和平的精神⑦,而这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西周分封制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是宗法制,而礼乐制度则是当时的治国之道。但学生普遍感到宗法制、礼乐制难以理解,教师可尝试使用《诗经》来突破难点。比如,《小雅·鹿鸣》描写了周天子宴请宾客的盛况。从诗中可以看出,周王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先向莅临的宗族兄弟表示感谢;天子还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热情款待各位嘉宾;宴会结束后,主人又向与会者赠送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教学中可据此分析:分封制强调了等级,宗法制辨别了亲疏。“礼”一方面反映了长幼、尊卑,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秩序、规范;而“乐”讲究和同,反映的是共鸣、亲近,突出的是团结、和睦。周天子通过举办宴会,“以达到君臣和睦团结”,“巩固宗族的血缘亲情”的目的,从而增加了凝聚力、维护了政治稳定。⑧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宗法制、礼乐制的感性认识与深刻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师生阅读《诗经》原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最好选用权威译文。 例二:《卖炭翁》的教学运用 很多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背诵唐诗,中小学语文课上也会学到关于唐诗的知识。因此,历史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唐诗的代表人、代表作。最好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熟悉的唐诗中寻找历史。比如,《卖炭翁》是白居易的名篇。白居易时任“左拾遗”,职责是提供社会政治失缺的事实,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⑨白居易忠于职守,并以“乐府诗”等方式,反映社会问题。不少教师用《卖炭翁》来揭露政治的黑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反映了当时宦官专权的历史现象。其实,该诗中包含有生动的经济史信息,用于唐朝经济史教学,则价值更高。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疲倦异常的老人为什么不进门,却坐在门外泥地中休息?其实这与当时的坊市制度有关。“坊”是长安城的住宅区,“市”是商业区。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唐政府对交易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正午开市、太阳下山前罢市。卖炭翁到达市门口时,还没到中午,大门还未开启,所以老人只能在“市南门外泥中歇”。这几句诗可使学生感知唐朝的“坊市制度”,通过进一步分析还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坊市制度有利于商业的规范管理,但也会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正当老人等待开门之时,两位骑马者借口皇帝有令,拉走了炭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二人付钱了吗?诗中写道:“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丝绸具有货币职能,可用于商品买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二人付了多少钱?有学者研究认为:当时,中等质量的木炭每斤约1.5文钱,中等质量的绢价每匹460文;1000斤木炭值1500文钱,约3.3匹绢。而两位买主只给老人半匹红纱一丈绫,即1.5匹绢。也就是说,他给老人打了4.5折。⑩可见,在唐朝中后期的经济教学中,《卖炭翁》是非常直观、生动的资源。 例三:《金瓶梅》与《水浒传》的教学运用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了一批传世名著。这些名著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在教学中最好能引导学生挖掘其历史信息。比如,《金瓶梅》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发展而成,据历史学家吴晗考证,它成书于公元1582~1602年间。也就是说,作者将北宋时期的故事置于明中后期的社会环境中来写的。这部“世情小说”描写的是明朝中后期的普通人、寻常事,关注的是衣食住行、生活琐事。2007年高考广东历史试卷第26题,就运用了其中的故事,来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其实,《金瓶梅》中的一些描写,还可以运用到经济史教学中。比如,小说中有关于“西门庆”家庭生活的许多细节: ◇西门庆派仆人来保到东京办事,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做路费。 ◇西门庆家的傅伙计,每月工钱是二两银子。 ◇西门庆请乐师李铭到家中教弹唱,一个月工钱是五两银子。 ◇剃头匠小周给西门庆篦头、按摩、挖耳,给官哥剃头,手工费是五钱银子。 ◇“吴神仙”到西门庆家中算卦,得银子五两。 ◇李瓶儿生儿子,西门庆买了个奶妈,用了六两银子。 ◇西门庆与乔大户家订娃娃亲,找赵裁缝为妻妾们做了三十件衣服,花去工钱五两银子。 ◇西门庆帮助十兄弟之一的常峙节,资助了他十二两银子。 教学中可呈现这些细节,让学生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路费、雇工费、手工费、赞助费,都是用银子来支付的,这些记录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了普遍流通的货币。 作为《金瓶梅》母本的《水浒传》,也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素材。比如,梁山好汉常用碗饮酒,“智取生辰纲”时以酒解渴,武松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可见,明朝中后期以水酒为主,高度数的烧酒尚未普及。再如,“金眼彪”施恩给武松的是“两件棉衣”,王婆要求西门庆买的是“一匹白绫、一匹蓝绸、一匹白绢,再用十两好棉”。可见,当时的主要衣料是丝与麻,棉花与棉布还未普遍使用。(11)教学中,借助故事中的这些情节,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的兴趣。 袁行霈先生认为,文学史研究的素材有三类:一是文学创作的政治经济背景,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三是文学作品。三者之中,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12)可以说,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学史。因此,文学史教学不能抛开“核心内容”来谈结论,而应引导学生从精选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以丰富、加深其对历史的认识。当然,文学作品所记录的不是“固定的某一(件)事”,而是“流动的某一类事”(13)。也就是说,其中的描写“个性不真实,而通性真实”(14),因此,不能将文学作品中的记载作为“真实事情”来对待,而应借此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现象”。 ①李翰:《文学史料的性质、范围与存在形式》,《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②翦伯赞:《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收于王学典编《史学理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③孙毓棠:《历史与文学》,收于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长春:吉林出版社,1991年,第985-986页。 ④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⑤张荫麟:《中国史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⑥刘冬颖:《诗化的历史——〈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⑦王林琳:《论周民族史诗与周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经学与文学》2014年第4期。 ⑧李东柱:《论〈诗·小雅〉中宴饮诗与周人的礼乐文化精神》,《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⑨湘言:《白居易〈卖炭翁〉诗意解读》,《曲靖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⑩吴思:《宫市模型:重读〈卖炭翁〉》,《炎黄春秋》2011年第2期。 (11)王曾瑜:《用现代史学眼光审读〈水浒传〉》,《文史知识》2004年第6期。 (1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1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13)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顾颉刚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14)石泉:《先师陈寅恪先生治学思路与方法之追忆(补充二则)》,收于中山大学历史系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用文学证明历史: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思路_文学论文
用文学证明历史:文学史教学的基本思路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