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旺辉 广东省兴宁市兴民中学 514500
作为教师,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应着力做到: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把生成的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提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化学教材是化学信息的载体或信息传输的通道,它包括了大量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信息。化学教材特别是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坚实的活动平台和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从中得到丰富、充足的素材和极大的启示。针对现代课堂教学既要有传授知识的过程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既要读出它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还必须读出这些知识中包含的方法论知识和思想教育性知识。要大胆、科学地处理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删减等,实施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真正体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在教“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教材是先讲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目的,然后是实验: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再从这个实验总结灭火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如能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先点燃几支蜡烛,然后向学生提供水、烧杯、沙子、剪刀等,让学生去想办法熄灭蜡烛,学生把自己经历过的实践操作与燃烧的条件相对应,就能很快学会灭火的原理,掌握灭火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师生活动
对于随手可得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融入到教学中,创设出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活跃的思维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反思、探究,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且应用于新的生活情境中,达到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酸雨的危害”探究性课题教学中,引用有关江门近年来一直是广东省八个“酸雨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的新闻报道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题。
资料:由于江门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江门市近年来一直是广东省八个“酸雨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统计,2012年甚至是“十雨八酸”……
提出问题:①酸雨主要是由于哪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②在什么情况下会排放出这样的气体?③酸雨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
设计实验探究:①酸雨对植物叶子或果皮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②酸雨对镁条或锌粒等金属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③酸雨对大理石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引导、反思、探究,在学生亲身的体验中,掌握了有关酸雨对生活影响的知识。
创设生活应用新情景:①我们家里一般使用哪些燃料做饭?家里的汽车或摩托车又用什么燃料?化工厂呢?②这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排放的SO2、NO2等造成酸雨,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环境。)③使用这些燃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让燃料充分燃烧等。)④如何防止酸雨呢?
通过将生活问题引入化学,再将化学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氛围中感受生活、感受知识、积极反思、深刻探索,从而创造新生活。
三、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在现实教学中,即使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得再周到,教学设计得再完美,教师的设计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实现。因为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主体,有些具体的教学情况教师往往估计不到。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估计不到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也正因为这类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正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这是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增多,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并且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上学生的这些困惑的问题、理解的偏差、暴露的错误、创新的思维甚至偶发事件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这些非预见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地分析、判断这些动态资源的价值,将其有效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就能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逻辑起点和生长点,成为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动态生成、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态资源。
四、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获得知识
1.从生活化学事例、新闻报道中挖掘素材。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
如就“酸雨的危害”这一知识点,我除了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探究实验外,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相机,把自己见到的“酸雨危害”的现象拍摄下来。学生兴趣强烈,结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例如一些学生把学校被酸雨腐蚀的篮球架拍成照片,还有一些同学拍到了村中被酸雨侵蚀的青砖墙,有些同学则拍到被酸雨腐蚀而锈迹斑斑的单车……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酸雨所带给我们的危害。这样,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和环保教育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去参与,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
新闻报道直接来自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挑战性,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如在讲到“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我们可以联系到本地有关火灾的新闻素材。在讲到这一知识点时,我就联系到江门“6·30”特大火灾事故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传授;就“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这一知识点,我就联系到近年来江门一直是广东八个重酸雨的城市之一的新闻素材引起学生对环保的重视。这些真实的事件,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中学习化学。
2.从实物、图片、影视、录像等资料中挖掘素材。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实物、图片,可以将化学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这些材料。很多同学拍下了镇里的化工厂冒出黑黑浓烟的照片,一些同学拍下了自家的摩托车发动时冒出的黑色尾气……我把这些图片在班级里展现出来,学生都被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所震撼,均表示以后一定要学好环保知识,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总之,一节优质课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论文作者:廖旺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酸雨论文; 学生论文; 化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燃料论文; 素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