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肿瘤灭活效果是否具有优势。方法 将55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比较治疗前后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病灶灭活程度,并且应用时间-强度曲线作为定量分析方法。结果 术前肝癌病灶及残留或复发病灶与周围肝组织的 TIC 定量参数比较,上升时间、平均通道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TIC曲线可动态反映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的血流灌注,在疗效评价中有较大临床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射频消融;肝细胞癌;时间-强度曲线
超声造影在评价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灵敏度、准确率不低于增强CT和增强MRI[1],但对于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的研究不多,现将本研究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来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55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超声造影组(CEUS)和对照组,其中CEUS组27例患者38个病灶,对照组28例患者40个病灶。
超声仪器采用PHILIPS IU22,探头频率为2~5MHz。两组先用常规超声记录病灶部位、最大直径、边界等,确定病灶位置后CEUS组进入造影状态,快速团注造影剂后,记录动态录像,采用Qlab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指标包括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平均通道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造影剂通过ROI的平均时间,峰值强度减半时间(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DT/2)=灌注强度自峰值减至绝对增加值一半用的时间。确定病灶位置后,制定好进针路线,局麻后在超声引导下将冷循环射频针置入病灶,开机治疗。
2.结果
2.1超声造影在射频消融前可更清晰显示出肿瘤的最大直径、面积及瘤周卫星病灶,优于常规超声。RFA治疗前,CEUS组肿瘤动脉相表现为整体均匀增强、不均匀整体增强或伴液化坏死,而实质期均迅速消退,符合“快进快出”的肝恶性肿灌注模式。
2.2 CEUS组中完全灭活患者术前病灶应用TIC曲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肿瘤部位的RT, MTT 和TTP明显小于周围肝实质,而AUC, PI 和 DT/2 与周围肝实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分别将肿瘤复发患者及部分残留患者术前及术后病灶活性部分用TIC曲线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肿瘤部位的RT, MTT 和 TTP明显小于周围肝实质,而AUC, PI 和 D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治疗后至少随访3个月,CEUS组的肿瘤完全灭活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
3.讨论
本研究发现,超声造影在动脉期对肿瘤直径和面积的测值均比常规超声大,有助于界定肿瘤的边界,有利于更加准确的引导。此外,由于超声造影具有无创性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时反复地显示肿瘤整个造影过程,在术中可检出新病灶,帮助早发现病患,作针对性治疗,对疗效提高有显著作用。
时间-强度曲线描绘并对比了癌组织和周围肝实质在同一时间尺度的超声信号强度信息,从而绘制出代表整个造影过程中感兴趣区域内超声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过程的曲线,因此可以灵敏的显示肿瘤血液供应情况。
CEUS组和对照组病例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常规超声实时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时,不能全面的确定消融范围,完全坏死的病灶与残留病灶的常规超声表现不易区分,故没有对治疗区域进行完整准确评估则易致定位偏移。然而,CEUS可以把肿瘤残存区域清晰的显示出来,灵敏地发现其他小病灶或卫星灶,有利于在术后及时对病灶精确定位,对没有完全灭活的病灶进行补充治疗,显著减少了肝癌病灶的复发和残留(图1、2),使CEUS组的肿瘤完全灭活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作为一种定量、实时、经济、无辐射的技术,改变了传统超声不能评估肿瘤微血管的不足,相信随着方法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将为临床工作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丽英,李开艳,崔贤.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治疗后的后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
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58-61.
论文作者:赵春桃, 田晖*, 王义成, 温德惠, 牛亚军
论文发表刊物:《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病灶论文; 超声论文; 造影论文; 肿瘤论文; 时间论文; 强度论文; 曲线论文;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