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英语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英语阅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做到“不借助工具书,能读懂文学、科技等原版的简易读物及含有少量的生词的语言材料”。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是中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在《牛津英语》、《新世纪英语》教材中,还是在高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普类文章日新月异,题材广泛。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科普类文章心存畏惧,缺乏阅读兴趣和技巧,阅读效率低下。本文试图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原因,探索帮助学生提高科普类文章阅读效率的对策。
一、造成科普类文章阅读困难的主要因素
1.不熟悉背景知识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转引自谭颖,2003)。阅读理解是读者将已有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文本所呈现的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科普类文章内容新颖,更新迅速,虽很多内容都与生活相关,但学生对相关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因此,遇到此类文章时,学生只能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无法真正深入理解文本,因而心存畏惧,阅读缓慢,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2.不了解文本特征
科普类阅读大多属于说明文,往往通过对事物进行探寻、分析和证实,运用描述、定义、分类、实验等方法讲解科学知识,介绍新生事物,阐述新的规律。为了保证描述的准确性,作者通常会使用长句,包含各类从句结构、非谓语动词短语、插入语等,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且耗时多,前看后忘。生词多是科普类文章的另一特点。科普类文章通常包括大量的专业词汇,如复合词、缩略词、派生词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瞻前顾后,不断反复,影响了阅读速度,降低了阅读效率。
二、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策略尝试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上述困难,提高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策略。
1.解读文本,抓准“切入点”
科普类文章属于说明文范畴,往往围绕某一特定的对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具有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等特点。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前,教师应正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捕捉文章的“文眼”及相关结构特征,寻找适合学生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自然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作为典型的说明文,科普类文章的结构通常包括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等,其写作顺序主要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逻辑顺序又包含先总后分、从主到次、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与普通的说明文、议论文一样,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主题句和过渡句,了解各种文章的体裁框架,更准确地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及其呈现方式,从而在理解文章层次的同时,迅速理清作者的观点、立场和看法。此外,科普类文章的每一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往往有比较明显的过渡词以实现逻辑的连贯与表达的流畅。借助过渡词,我们可以迅速找出主题句,理清文章的发展线索。根据以上这些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每一段落的主题句,理清文章及段落的扩展方式。
比如,《牛津英语》教材S2 A Unit 5 Reading “Virtual Reality”围绕VR的定义、特征、功能及缺点展开论述;Unit 6 Reading “Transforming Mars”重点讲述改造火星的原因和过程;Unit 5 More reading “Wearable Technology”和Unit 6 More reading “Chinese Manned Space Flights”讲述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层次都非常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捕捉文章的关键词和线索,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加工和处理。
另外,科普类文章与其他类型的文章一样,有统领全文的关键词,即“文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文章脉络。比如,笔者在执教“Transforming Mars”一文时,抓住transform这个关键词,从改造的原因、方式及步骤三方面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在执教《牛津英语》教材S3 B Unit 2 “The Wonders of Dolphins”一文时,笔者紧紧围绕wonders这一文眼,引导学生跟随文本,从海豚救人,到海豚利用声纳回声定位、治愈抑郁症患者等,领略海豚的奇妙之处。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着重检测考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进行语篇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文眼”,熟悉科普类文章结构,学生阅读时就能快速地把握思路,理清文章框架结构、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分析学生,掌控“兴奋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1977)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在阅读科普类文本时,教师需要了解并掌控好学生的“兴奋点”,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缓解心理压力。
(1)激活相关学科知识,“化难为易”
科普类文章往往跟物理、生物、仿生学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融,引导学生有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以旧带新、化难为易。譬如,在执教“Transforming Mars”的第一课时中,笔者首先抛出问题“Why do we choose Mars to transform?”,引导学生将火星和地球进行比较,引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即水和氧气,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改造火星的途径:即如何将火星上大量的冰和二氧化碳转换成人们需要的水和氧气。在阅读有关“火星改造过程”的内容之前,笔者又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How can we transform ice and carbon dioxide into water and oxygen?”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加热”及“光合作用”,于是引出了文中的“温室效应”。在第二课时复习词汇时,笔者列出了文章中的主要词汇,让学生尝试寻找课文中隐含的因果和条件关系,如下图所示:
学生很快造出了句子,如:“If we want to transform Mars,we have to introduce trees to Mars.” “Because forests of trees are planted on Mars,carbon dioxide can be converted into oxygen.”在复习词汇的同时,学生加深了对火星改造过程的了解。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运用自己的相关学科知识很快实现了中英文的迁移,顺利地完成了对这一看似枯燥的火星改造过程的深入理解。
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已学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克服词汇不熟等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
(2)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转引自Chaiklin,2003)认为,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潜在发展区”,即借别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潜能”。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缩小“现实”与“潜能”之间的差距。
科普类文章虽然看似很难,其实内容大多取自生活,与学生关系密切,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因此,在科普类英语阅读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让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难度。例如,在讲解“奥运与科技”一文中的hot pants一词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体育课前的“热身运动”及其功能分析,理解了hot pants的功效;在讲解“改造火星过程”中的spray一词时,简单地举了spray the wall white的例子,让学生逐渐明白将火星喷成黑色以防止热量的散发,从而利用温室效应使火星变暖的过程;在讲述greenhouse effect 一词时,引导学生比较地球和火星变暖后的情境,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对所讲词汇心领神会,且印象深刻。科普类文章大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词确实是学生的难点,但是,如果教师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将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3)掌握学生学情,“思维留白”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适当地向学生提供“思维留白”,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阅读、积极地思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执教补充阅读“奥运与科技”一文时,在阅读文本之前向学生提供了一份开放性的表格(见下表),给学生预留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科技给奥运会运动员带来的好处。
暑假刚过,学生对伦敦奥运会记忆犹新,很快就回答出了swimming,400-metre sprint的装备及作用,剩下的项目留给了学生悬念,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从文章中知道答案,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又如,在执教“Behind the Dolphin's Smile”一文时,笔者播放了海豚表演的录像(见右图),让学生从海豚的嘴型想到smile,从而与happiness相联系,那么海豚是不是很快乐呢?学生很自然地回答“Yes!”。接着,笔者用问题引领着学生逐段阅读文本,让他们不断产生继续阅读文本的期待,围绕smile给人快乐这一错觉,就“回声定位”和噪音对海豚的影响,最终导致海豚自杀,一步步地将这篇有较大难度的文章在不知不觉中阅读完毕。
悬念是吸引学生的最好吸铁石,它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期待,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下高效地完成阅读。
3.活用策略,挖掘“突破点”
生词多、长句多、难句多、内容新是科普类文章的最大特点。一词多义、一词多性以及各类从句、插入语和非谓语的干扰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因此,运用有效策略处理长句、难句及生词,找到“突破点”,阅读过程就会相对轻松很多。
(1)词汇学习策略
在讲授“Transforming Mars”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了以下策略。
第一,构词法。利用前缀、后缀、合成词等猜测词义,如retain,inhabitant,immigrant,transformation,reflection,Martian,breathable,interplanetary,carbon dioxide,spacecraft,spacesuit,greenhouse等生词。
第二,图示法。利用简单的图片、动漫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生词进行解释,直观快速地将一些新的概念传达给学生。比如,在讲解spray一词时,笔者展示了一幅喷雾器喷洒的图片,非常形象地呈现该词的两个词性和两个词义。
第三,情境教学法。将词汇放到真实的情境或模拟情境中进行操练。在讲orbit等词时,笔者选用了火星两个冰冠加热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义。在讲解一词多义(如involve,sign,spray,reflect,release)和一词多性(如experiment,sign,spray,heat,chemical,rise,dream)的生词时,笔者也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加深学生印象。
(2)长句处理策略
以讲解“Behind the Dolphin's Smile”一课为例。在讲解长句时,笔者采用了下列两个策略。
第一,利用标点符号寻找主要信息。众所周知,破折号、逗号、括号、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在句中往往能够发挥定义与解释的作用,利用好这些标点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解“Potential impacts of human created noise on dolphins range from physical damage to these animals(especially to those close to the noise source)to altering behavior,increasing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from important habitats.”时,首先引导学生排除括号的干扰,然后通过词组“range from.…to…”,将此句paraphrase为“Potential impacts of human created noise on dolphins do damage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快速而透彻地理解了句意。
第二,排除分词、从句等干扰,寻找句子主干。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分辨长句的主干和起修饰作用的从句和分词短语。例如,笔者在讲解“However,when the dolphin is captured and put in a concrete tank,surrounded by a stadium full of screaming people,the intense sounds may scare or distract them,resulting in a sort of sickness that damages sensory organs and causes internal bleeding.”时,引导学生分辨出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以及由过去分词surrounded和现在分词resulting引导的状语。
4.补充阅读,积累“挂接点”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建议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开展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笔者在执教《牛津英语》S2 A Unit 5 More reading “Wearable Technology”之后,给学生补充了“奥运与科技”一文,就奥运会选手的cooling chamber,altitude tent,shark skin等展开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wearable technology的重要性和神奇。在讲解《牛津英语》S3 B Module 1 Unit 2 “The Wonders of Dolphins”一文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海豚充满了好奇,于是上完课文以后专门向学生提供了一篇补充阅读材料和一段有关海豚表演、在大海中遨游、照镜子、与人交往以及人类捕杀海豚的视频。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海豚以及其他海洋生物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我发现,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凡是遇到与动物相关的文章,学生都会非常关注,特别有兴趣。巧合的是,当年高考试卷中的B篇阅读理解恰恰是有关座头鲸的介绍,学生一看至那幅图就充满了自信,从考场出来后,个个兴高采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让笔者非常感慨:《牛津英语》教材是以不同的主题为单元设计的,如果教师在教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能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的知识或同一主题的内容,将扩大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结束语
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新的科技成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科普类文章阅读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对科普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掌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是高中阶段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和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将不断探索和改进,寻求更有效的教法,帮助学生提高科普类文章阅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