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亚洲地区国际比较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日本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亚洲区域内国际比较视野中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日本论文,区域内论文,职业教育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81-07

尽管有时也会看到几篇亚洲国家学生撰写的基于比较视角的硕博论文,却鲜有运用比较方法对亚洲区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以下或简称职业教育)进行全面而详尽研究的文献,盖因受制于研究理念和政治需要。在研究理念方面,日本和中国(特指中国大陆)等亚洲国家总试图按照西欧或者东欧的观念来开发本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这一点在二战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政治需要方面,亚洲普遍还积留着一些汉语语言圈中特有的官僚体制历史文化传统,如所谓的“精英教育社会”或“人文倾向”。以至于职业(occupation and vocation)或者日语中的“実業[(Jitsugyo),即汉语中的实业]”等概念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均是在这种情形下伴随着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当前,亚洲各国的职业教育正遭遇着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应对的普遍问题和全新困境。为此,本文基于自创的比较模型,并以日本为重点研究对象国,探讨亚洲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在政治和研究等方面遭遇的挑战。

一、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模型

(一)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肇始

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实践大约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如欧洲经济共同体(EEC,196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Grégoire,R.,1966)、扎贝克(Zabeck,J.,1966)等组织和学者的研究。这些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均是基于简便而实用的“学习场所标准”①。但是,德国的沃尔夫-迪特里希·格莱纳特(Wolf-Dietrich Greinert,1988 & 1993)曾经很直白地批评说,这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模型使用得太过泛滥。他运用“管理模式”这一概念(或者说标准)概括并提出了三种职业教育类型,即(自由)市场型、官僚体制型和混合型(即德国的双元制)。

不过,格莱纳特在他的分析模型中将日本与美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称为“(自由)市场型”,这是颇令人质疑的,因为日本并不仅仅依托公司内培训开展职业教育,还依靠学校行政体系开展职业教育。这是地处亚洲的日本区别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体制非常鲜明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的三维分析模型

即便在德国,其他研究人员也批驳格莱纳特的分析模型过于简单(Blossfeld,1993; Deissinger,1995; Georg,1995)。这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考虑采用多维度的分析模型。

布洛斯费尔德(Blossfeld,J.,1993)提出从教育学、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但他却不能对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戴辛格(Deissinger,T.,1995)则提出从组织、教学(课程)和社会化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简化为三个“职业教育类型”,即英国的工作导向型、法国的科学导向型和德国的职业导向型,但在实际运用中,却仅仅从教学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当然,也有对统一的比较标准持怀疑态度的倾向。如,格奥尔(Georg,W.,1995,pp.77-79)认为,比较就是以人为鉴反思本国的体制,并在特定的体制背景下提供准实验研究的信息。

但是,如果研究三个以上的系统(或国家),总需要使用预设的工具来分析并相互比较研究对象,以洞悉其在多个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定位,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中,采用多维度的比较研究和分析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三)职业教育的二历史轴、三或四维度分析模型

依据以上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可以建立如图1和图2所示的“二历史轴、三或四维度职业教育比较分析模型”(寺田盛纪,1998 & 2000)。首先,四个维度是指职业教育行政和财政、基于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制度的职业教育目的和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以及作为以上三个维度之基础的职业教育观念与文化。其次,为了更加细致地分析,每个维度(相当于一级指标)还包括多个次级分析工具(相当于二级指标)。再次,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子系统放置于这个立体模型中。最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整个历史发展就可以从学校教育发展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即职业教育比较的两个历史轴)来考虑。基于这个比较模型,可以分析和解释日本职业教育的体制和现状。

图1 职业教育比较的三个或四个维度

图2 职业教育比较的两个历史轴

二、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情况(历史发展水平)

(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日本普通教育的学生人数统计如下(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122万初中生中有98%升入了高中;各类高中生共计336万,其中有72%为普通高中生,20%为职业高中生,8%为综合高中生。54%的高中毕业生升入了大学,23%进入专门学校学习(专门学校并非学院,而且94%的专门学校是私立学校),16%就业,7%没有为职业生涯进行任何准备,这部分人就是所谓的“飞特族(Free-ter)”,也就是后来所说的“NEET”族②。“飞特族(Free-ter)”一词是英语“Free(不持久的)”和德语“Arbeiter(工人)”合成的一个日语单词;“啃老族(NEET)”的用法起源于英国,其意思是年轻人没有工作,也没有参加继续教育(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

日本全国共有各类大学778所,其中86所国立大学,90所公立(县立和市立)大学③,其余为私立大学,各类大学共有283.7万名学生(含27万名研究生),其中35%属于社会科学类院校,16%属于技术类院校,15%属于人文科学类院校(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

(二)高等职业教育

一般认为,日本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从中等向中等后或者高等职业教育升级的现象”,近年来,这种势头更加明显。中国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和韩国的《高等教育法》也分别作出相关规定,促使各自的职业教育延伸到了高等教育层次。尽管东亚地区这种职业教育体系升级的改革措施非常普遍,但是,日本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更多选择就业而不是继续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日本每年近20万名高中毕业生依然能够在规模较大的公司稳定就业,尤其是技术高中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见图3。在东亚地区,日本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这一特征确实是很特殊的。

图3 日本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安置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BIBB-Fachknogress.Forum x.Arbeitskres x.

注:本图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各年度的《学校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三、职业教育的行政与财政

(一)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按照格莱纳特的看法,日本的职业教育是(自由)市场和公司内培训主导的类型。实际上,日本兼有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和公司内培训,而且后者一直以来就是前者的补充形式。尽管这种模式与下面所要介绍的中央集权和官僚制管理有关系,但是从其课程结构、职业教育与公司内培训的衔接关系来看,这种模式更应称作“串行模式”或者“介于市场型与官僚体制型之间的混合模式”,如图4所示(寺田盛纪,2000,p.13)。

(b)德国:并行模式

图4 (职业)能力形成的两种模式

(二)中央集权和官僚制管理

日本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实行严格的集权管理。这一特点在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日本的公司内培训是非常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除上述行政管理特征外,日本职业教育还有一项著名的财政资助法案,特别是1951年制定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依据该法,政府60余年来一直都在资助学校职业教育。该法不仅强化了国家教育行政的干预能力,同时还建立了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最近由于财政原因和分权化政策,日本政府打算削减这项专门的推进补助金。

四、职业高中的课程结构

(一)学校和企业之间松散和衔接互补的关系

日本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术)高中和高等专门学校(二年制),这些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基本上不是面向职业,而是面向产业部门或者与产业部门对应的学科。因此,其课程结构就像图4日本串行模式中所示的职业高中课程那样,是以学科和理论为中心的。至于技术高中,三个学年的全部课程单元只有40%~50%是专业课程,商业高中则仅有25%~30%的课程单元是职业课程,其余课程就是普通课程和学术课程。这种情况在其他亚洲国家大同小异。

日本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不组织工厂和办公室的实习科目,而是依托著名的企业内培训体系来培养新入职者的实践技能,这一点与西方职业教育的常规形态也是不同的,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其根源在于日本劳动力市场对待新入职者的惯例。就此而言,亚洲区域内各有千秋,尤其是中国,更与其他国家大相径庭。

(二)最新措施

自2004年以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力图推进所谓的“日本式双元制”,该模式将学校培训和公司内的实践学习结合了起来,见图5,韩国政府也差不多于同一年提出类似的学校类型,即“梅斯特学校”④。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大约20个县的25所学校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尽管这种实验的规模还很小,但是这种包含了“见习教育”⑤的职业教育形态是非常重要的改革运动。当前,日本的职业教育已开始出现从日本模式向西方或者德国模式转变的迹象(寺田盛纪,2008,p.15)。

图5 日本的新课程结构

五、从职业学校到职业系统的过渡

(一)日本职业过渡组织的机制

与课程结构中校企双方松散的关系不同,从学生职业过渡期的学期开始,学校和特定公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如图6所示(寺田盛纪,2008,p.4)。

图6 日本和德国的学校和企业间职业过渡的途径

注:该就业安置图是寺田盛纪的比较模型。

根据日本1946年的相关法律,学生就业安置服务原本不是学校的事务,而是劳动保障机构职业咨询师的工作,这与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一致。但是,根据1949年日本修订的《就业安全法》,学校(包括大学)的负责人不仅要提供职业指导,还要提供就业安置服务。或许,这种模式不能被叫做日本模式,而应该叫做亚洲或者韩国模式。不管怎样,日本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安置服务的确是国际上独具匠心的职业教育实践。

基于这个大学生就业招聘系统,日本的公司继续培养他们并确保其工作能力的稳定性。该系统基于社会化的模式,包括如下一些基本要素,如国家统一的公司招聘考试(通常在每年的9月16日),每个考生只有1次考试机会,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推荐,学校和公司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员工输送和接收关系。

直到目前,日本的这套就业招考体系还一直非常有效。20世纪60年代,初中毕业生是这个招考体系的主要群体,此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生成了招考体系的主要群体。但是,自1998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则成了劳动力市场应届毕业生的主流。

(二)就业统计中的“怪现象”和新问题

日本劳动力市场上高中毕业生的一个有趣现象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要比其他高中毕业生多得多,其中大约有5.8万人就业,也就是全部高中毕业生的48%,而技术类学生大约有4.8万人。日本就业统计中的“怪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日本就业市场上年轻人(包括应届毕业生)的新趋势是职业观念的个性化;第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日本超过75%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了大学),职业能力的形成期后移(或者说推迟),高中后求职者减少(大约16%);第三,包括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内,毕业生失业率在上升;第四,毕业生就业后三年内,离职率提高,这就是所谓的“7.5.3”或“7.5.4”现象⑥,即毕业后70%的新员工三年内发生离职。

这些“怪现象”可以概括为两个明显事实:一是由于受到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势的竞争和劳动力市场不景气的双重压力,除技术类学生外,高中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很多高中毕业生找不到全职工作,被迫成为“飞特族(即自由打工者)”或者“啃老族”,见图7。二是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就业后三年内离职人数越来越多(三重县工商会议所,2008),详见图8。令人遗憾的是,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毕业生也未能幸免,其职业发展受阻的情况也大致类似。

图7 “飞特族”的递增情况

资料来源:http://shingakunet.com/career-g/data/data/200S0401-13.pdf.

注:本图形基于200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劳动经济分析绘制而成。1982、1987、1992、1997、2002等各年度数据引自厚生劳动省2003年的劳动经济分析。由于对“飞特族”界定的标准不同,因此,1982~1997年、2002年以及2003年的纪录并不具有严格的可比性。

图8 日本三重县各类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三年内的职业变动情况(按2004年4月就业情况统计)(%)

六、从日本管窥亚洲国家职业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

尽管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面对的问题和具体情形不尽相同,但是当前亚洲各国职业教育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需要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

第一,尽管本文仅仅探讨了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但是,很明显,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需要扩大,至少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应该扩大,以便使普通高中的其他多数年轻人也能够受益。如,日本文部省从1996年就开始着手扩大综合高中,这样就使很多没有任何职业准备的学生能够选修一些职业课程。职业教育中的这种改革措施也可以运用于普通教育,其关键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建立平等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

第二,从中等到高等教育层次建立等值的教育和培训资格框架,以确保学术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或者专业教育具有同等的能力标准。这一点需要学习欧盟的欧洲资格框架(EQF)和英国的国家资格框架(NQF)。

第三,要实施上述规模宏大的职业教育改革,首先要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并提升其地位,尤其是日本,其职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中等或者中等后阶段。

第四,必须严格按照上述第二项中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

最后,由于劳动力国际流动日益频繁,而且包括日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各个亚洲国家几乎都已经成为外国留学生的接纳国,所以第二至第四项改革措施不能仅仅在国内实施,而应该在亚洲区域内开展国际合作来共同实施。

*原文出处:Moriki Terada.Challe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Especially in Asian Area.Journal of As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0,3(1):83-94.为方便读者阅读,翻译过程中增加了文中注释,并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勘正。

收稿日期:2012-01-12

注释:

①学习场所是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场所,如学校、公司或者其他机构,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某个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类型(与作者沟通后标注)。

②NEET,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原意是“不读书,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训”的“三无”人员。近年来,在日本出现了大量的NEET族,他们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寄身父母身上,有点类似于我国所说的“啃老族”。(互动百科.NEET[EB/OL].http://www.hudong.com/wiki/NEET,2006-04-9/2012-02-10.)但是,由于日本的NEET族成分复杂,与我国“啃老族”的内涵并不等同,因此日本学界为了保持概念的客观性而直接使用“NEET”一词来表达。——译者注

③在日本,都道府县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下辖市、町、村,相当于中国的市、区、镇、乡。日本全国分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两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因此,日本的县立和市立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地方院校。——译者注

④梅斯特高中即“Meister High School”或者“Vocational Meister School”,相当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学校。韩国的职业高中提供五个领域的教学专业大类:农业、技术/工程、贸易/商业、海运/渔业和家政学。原则上,所有的高中学生(10年级)在第一年都要学习国家规定的普通课程,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第11和12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在某些专业中,学生可以参加学校和本地雇主合作开展的工作现场职业培训(workplace training)。在韩国,政府目前正在试行的梅斯特职业学校中,学校和本地雇主合作开展的工作现场职业培训是其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基百科:韩国的教育:职业教育[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in_South_Korea,2011-12-19/2011-12-19.——译者注

④日本的见习教育(internship education)不同于实习教育,它是覆盖日本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一种短期职业体验和职业见习活动。——译者注

⑥753現象は本当なのか?[EB/OL].http://jinjitingin21.seesaa.net/article/101090045.html,2008-06-20/2011-12-19.——译者注

译者:闫智勇(1973-

),男,山西阳泉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教师(重庆 40002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政策法学、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天津 300072);陆素菊(1963-

)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上海 200062);朱丽佳(1980- ),女,重庆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重庆 400021)。

标签:;  ;  ;  ;  ;  

日本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亚洲地区国际比较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