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论文_成建辉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论文_成建辉

身份证号码:61212819790720XXXX

摘要: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即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和尊重地域文化原则,并分析了影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尊重传统乡村肌理、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等乡村景观规划的建议,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城乡一体化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经济、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理念进行思考和实施。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设计和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农村地区的文化特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9万个行政村,因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原则

1.1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1.2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1.3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1.4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1.5典型引用,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在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时,应立足于实际生活,善于利用土地流转进行土地整合,以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

2、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区域统筹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制约。此外,各个区域的空间布局杂乱无序,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络,这同样给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较大的制约。另外,城乡结构的二元化结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目前各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则改善十分缓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乡村景观规划的建议

3.1 尊重传统乡村肌理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的乡村肌理完成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对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传统风俗、传统文化等加强重点保护;其次,根据乡村的现有建筑、道路、桥梁等情况,合理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和交通,将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格相互结合;再次,加强对于乡村区域的水系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水塘、湖水等周围栽种绿色植物,并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树木。

此外,还需要对乡村的健身场所、医疗卫生院、厕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它们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线路的通畅,以方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3.2 发扬乡村地狱特色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植物、石刻雕像等景观。同时,充分融合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着重体现区域特点,提升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3.3 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

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有序性和规划性,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事先进行非常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形成尺度宜人、井然有序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合适的尺度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作为参考和度量的,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半径应该在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人际交往的距离应该在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

3.4乡村集散型性景观

乡村集散型景观作为环境景观,在整体的乡村景观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乡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时间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都将被乡村建筑景观所记载,因此村庄特殊的审美倾向将被当地建筑充分的展现出来。例如在梅州五华县,乡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客家民居,因此在现代社会,可以将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审美。

3.5乡村生态型景观

在乡村的生态型景观中,包含多项组成内容,如自然保护区、水文、植被等。这些景观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森林绿地、植被斑块以及生态防护林等是植被的组成部分,景观规划设计还应当进一步统一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内容,实现科学布局,从而促使乡村开发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合理而舒适的服务,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湿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科学规划以及生态设计应用于这一系统中时,有助于提升水体景观的优质性;生态敏感区即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够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4 、结论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而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尊重传统乡村肌理、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以实现优质的乡村景观,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卓美行,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

[2]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骆敏, 李伟娟, 沈琴.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 (3):11-13.

[4]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8(6):58-61.

论文作者:成建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  ;  ;  ;  ;  ;  ;  ;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论文_成建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