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调整与合作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调整与合作_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的调整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亚经济及其模式的一般描述

人们对东来各国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如下:在东亚,出口导向型发展以日本为起点呈雁形向外扩展。这种模式也被称为“雁形模式”,即东亚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跟随日本陆续起飞,形状如同雁群。雁形模式的原型是日本从欧美引进产业技术,尔后,亚洲“四小龙”和东盟从日本引进产业技术,通过“模仿”别人的“模仿”,共同创造“东亚奇迹”。

进入19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四小龙”和东盟后来居上,雁形模式不再显著。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带来严重打击,直至1999年下半年才转入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

一般认为“东亚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政府作用方面,政府进行较强的调控和干预,一般以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2.在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推行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些国家还大量引进外部发达国家的资本。

3.在区域经济交往方面,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即“雁形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经济联系较紧密。

二、东亚经济显露和隐含的问题

1.雁形模式的依赖性:科技依赖和市场依赖

东亚后进国家在外资主导下大跨度地跃过结构转换的各种约束,在较短时期内迅速从出口木材、原油等提升到出口彩电等家用电器,呈现为外资移植的结果,并伴随着两个弱点,一是技术依赖投资国,二是投入市场依赖于日本、产出市场依赖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从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埋下了隐患。

(1)科技依赖

东亚若干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日本的技术,而日本在基础科学方面依赖于美国。这种技术依赖的实质是后进国把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列车拴到先进国产业发展上,依赖性越严重的国家越容易受到侵害,经济衰退的打击就越剧烈。金融危机以东盟各国损失最为惨重的原因即在于此。

(2)市场依赖

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需要从日本大量进口生产资料和中间产品,经过加工组装再出口到北美和欧洲,其实质是日本出口导向型产业在海外的延续,是日本面向欧美市场的加工组装车间。这种不平衡依赖关系反映在贸易收支上,往往表现为对美国的长期顺差和对日本的长期逆差。

2.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垂直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

在东亚产业梯次转移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分工体系,一种是垂直型分工,另一种是生产工序型分工。前者是指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深加工工业品,欠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农副产品和初加工工业品;后者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发展某一产业,但各侧重于生产工序的不同环节,发达国家致力于研究开发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包括制成品的品牌),出口中间产品,进口制成品,欠发达国家侧重于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进口中间产品,出口制成品。

(1)垂直型分工

19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东亚直接投资迅速增加,有力地推动了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重化工业在东亚的移植和发育。但是,由于东亚特别是东盟国家重化工业的生成不是自身比较优势发挥的自然结果,而是源于先进国家投资而嫁接的跨国公司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基地,这是产业脱离于自身优势资源的深加工,因此,“四小龙”发展初期和目前的东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开发产业与深加工产业严重脱节的“两层皮”现象。

(2)生产工序型分工

日本在东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较多地集中于机电工业。从生产的工艺流程看,机电工业是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于一体的多工序、多零部件行业,容易在空间上对多工序进行分解、组合。日本正是利用机电工业这一特点,根据东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把原本需要由市场完成的分工,转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即一项产品的开发、设计定型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在日本本土进行,一般零部件转移到“四小龙”生产,而在东盟完成最后组装,产成品一部分在当地销售,一部分返销日本,一部分销往欧美市场。

在这样的分工方式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不对称关系。一是“名”与“利”的不对称。二是生产工序间依赖关系的不对称。

3.产业同构下的激烈竞争

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发展陷入长期萧条,产业升级趋缓的时候,“四小龙”、东盟却继续沿着雁形模式的产业阶梯向上攀登,产业差距迅速缩小,趋于同构,产生了激烈竞争。

4.政府非科学干预下的市场无序性

政府不科学的强弱干预都会显露缺陷:(1)造成信贷资金需求上的“软约束”,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公平竞争和自由的价格控制。(2)不利于市场经济国家向高度的社会、法治化发展。(3)“政府质量”下降,官商结合,权钱交融,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4)对企业的不适当保护会影响其竞争生存能力。

5.引进外资结构上的不合理

一方面,大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导致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不同程度的控制,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例过大,而民族经济的力量被相对削弱;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外国投资,东道国政府往往只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却忽视了对外资的管理和限制,造成投资结构失当,致使大量外资流向房地产、证券部门,极容易形成产业结构失调和经济泡沫。

三、东亚经济调整与进一步合作的基本思路

1.减少技术依赖度

随着专利保护制度的完善,一国产业升级赖以支撑的技术进步只能主要源于本国的知识积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一国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忽视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来实现应用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双重跃进,但它迟早要遇到基础研究落后的制约,并在结构升极上陷入缓慢的状态。人口素质较低是东亚各国的普遍现象,对来自发达国家新技术领域的挑战,东亚各国的科技人才明显匮乏,已形成了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瓶颈。因此,“科技立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措施在东亚各国纷纷出台。东亚国家必须培养更多的、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抓住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关键。

2.多层面和多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

东亚各国的国内市场因大力提倡外向型经济而相对受到忽视,而开拓国内市场对于东亚各国应付对外贸易环境条件的变动、稳定本国经济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对国外市场则应该在继续重视扩展欧美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非洲、南亚、南美等地区的市场。

3.打造企业的“双头鹰结构”或“鼎形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知识经济日趋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东亚国家必须突破日本一雁领头的“雁形结构”,尽快形成由日本和中国领先的“双头鹰结构”,或由日本、中国和韩国三足鼎立的“鼎形结构”,提高产业调整速度,共同实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4.区域合作进一步紧密化

东亚各国的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消除美国和日本等右翼的反和平思潮,就可以在投资、技术、货币、品牌、劳动力、资源、市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和更紧密的有效合作。如,“东盟+中国+日本+韩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组织的不断完善,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都将为东亚和整个亚洲经济的高效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标签:;  ;  ;  ;  

东亚经济调整与合作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