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为例_科技论文

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淮安市论文,清华大学论文,为例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协同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1]。也有学者基于协同创新的国内外实践,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除了组织(企业)设计和制度支持外,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既与其创新基本实力有关,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预期有关[2]。其宏观层面的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围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对高校必须担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作了新的阐释,并且特别强调,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4]。如何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又一重大任务。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协同创新的模式和路径选择[5-6],但对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涉及较少。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以下简称科技开发部)成立于1983年,是在清华大学主动适应国家需求、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学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部门,具体负责学校与各省、市、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归口管理学校的各类横向技术合同。作为学校对外合作的“窗口与桥梁”,科技开发部积极促进学校与各省(市、自治区)、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已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80余个地级市以及国内14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全面或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开发部在大量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和固化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产学研合作基金”、“基地+基金”等创新合作模式[7-9]。本文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着重介绍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的构建以及三年来的实践成效,以期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思路

产学研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一般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协同学研究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形成某一或某些变量,称为“序参量”,促使不同要素结合在一起自行演变发展,并主导系统向更为高级有序的结构发展。协同反映的是事物、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本身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和企业而言,是将各自分散的技术创新要素在多方面聚合,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引导下实现共赢[10]。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创新主体,具有各自实施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内在运行机制,在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和创新要素的融合。

创新不同于发明、研发,它是一个新技术成为新产品、新产业的实现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制约创新效率的瓶颈。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其它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也都存在风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对于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实现成果转化的资金实力,开拓市场也不是它们的优势。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于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它们只愿意承担部分风险,希望政府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多方合作的联动系统,不仅需要高校和企业,还需要政府的引领,在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实现平衡。

2 淮安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与淮安市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强调重视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顺应各方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和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清华大学积极整合校内有关科技与人才资源,会同淮安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有力的机制保障,与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并成立产学研专项资金,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2.1 机制保障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是合作各方的比较优势相对明显。一般而言,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源、市场优势是产学研合作中互补的内容,这种互补是需要相互信任的。就一个具体项目而言,可供企业选择的对象往往有很多家,这就要求高校通过扎实的工作,对学校的科研能力或科研成果在“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策划,持续不断地把企业吸引过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政府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为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科技成果向淮安转移,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5月签署了“关于加强全面合作的协议”,从合作内容、合作方式、运行机制以及经费等方面,为清华大学和淮安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2.2 模式构建

在“淮安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框架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和淮安市科技局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科技开发部安排熟悉学校科技项目资源的工作人员及科技局挑选的熟悉地方产业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共同形成工作团队,负责产学研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推进。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我们认为信息沟通是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条件。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信息渠道,企业可以大致了解高校院系或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但很难与学者直接建立充分有效的信息沟通,反之亦然,科研团队为一个科研成果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导致信息沟通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成本,企业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而且刚好这个科研团队有兴趣或时间来进行合作,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时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寻找合作对象来说,更是如此;二是信任问题,相互信任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媒介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团队与企业初次接触时的相互信任。事实上,作为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局对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技术需求非常了解,并有充分的信息沟通。而科技开发部则很熟悉校内院系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成果,同样有很好的信息沟通。通过科技开发部与科技局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有效解决了高校和企业的供需信息沟通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和院系科研团队充分沟通的平台。

考虑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引进高新技术成果时需要承担风险和资金成本,从2010年起,淮安市财政设立每年300万元的产学研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鼓励淮安市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降低产学研合作成本和风险。淮安市科技局和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从资金的申请与评审、资助额度与比例,以及项目验收等方面共同制定了产学研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从而形成了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2.3 合作内容

2009年成立以来,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不断加强学校科研团队和淮安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淮安市政府及企业的具体需求,积极促进和拓展市校之间的具体合作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促进的主要合作内容

清华大学与淮安市的产学研协同,既有科研团队、学者与企业直接的科技对接合作,例如,企业需求调研、科技项目对接、企业现场诊断和提供咨询服务等,也有科技人才的合作,包括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年教师挂职、毕业学生照片和人才进修培训等,人才方面的合作同时也会促进科技合作。

通过淮安科技局对当地企业需求的不断收集和科技开发部对校内科研资源的不断挖掘,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淮安与清华大学进行科技项目需求对接和合作,包括邀请学者赴淮安进行企业调研、现场诊断、咨询服务,举办特定行业的项目发布会,组织淮安企业来清华参观实验室并与科研团队交流等。例如,2011年借助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契机,科技开发部成功组织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家学者地方行”系列活动,淮安是其中一站。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前期组织和联系,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核研院、化工系、电机系、精仪系、机械系等院系的12名学者分别深入淮安相关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现状和需求,与企业进行科技项目对接交流,并为他们提供现场诊断、技术咨询,提出技术革新和发展方面的建议。通过“淮安行”的活动,多家企业与清华建立了联系,并已有两个项目达成具体技术合同。

科技和人才是产学研合作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与淮安合作中,除科技方面的直接合作外,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双方人才合作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已经开展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助和推动清华大学在淮安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的博士生,深入企业与企业研发人员不断沟通交流、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企业解决一些“短、平、快”的技术问题,同时也为企业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形成后续产学研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推动青年教师挂职任职。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助组织部门培养、选派熟悉学校各种资源的优秀青年教师赴淮安有关政府挂职任职,通过他们在淮安的努力工作,也成功架设了学校与淮安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协助组织人才进修培训。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针对淮安政府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协助联系和推荐满足其需要的校内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为淮安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不少与清华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企业也选派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进入学校实验室,与课题组一起进行研发,共同完成相关课题任务,也有利于后续科研成果的顺利实施。

3 淮安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成效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建立,大大加强了清华大学与淮安市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有效推动了双方产学研合作。三年来,共有50多名专家学者与淮安进行了对接,70多家淮安企业与清华大学的相关院系科研团队建立联系,并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从达成技术合同的数量上来说,2009年之前仅有淮阴卷烟厂与清华大学在 CIMS系统方面有过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之后,双方在产学研专项资金引领下已有将近20个项目合作成功或正在合作,有一批科研成果在淮安实现了应用和产业化,并形成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例如,环境学院在被国际水协(IWA)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3项新技术之一的自来水紫外线消毒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理论和工程成果,对饮用水抗氯消毒的致病微生物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目前已在淮安自来水厂得到了应用,为安全饮用水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淮安市统计,共有16个项目得到产学研专项资金立项支持,其中一项同时获得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2012年又有两项以清华大学技术为依托的项目申报江苏省专项资金立项。淮安产学研专项资金立项支持的16个项目,累计拉动社会投资达17735.85万元,已产生专利35件、学术论文9篇、公益性报告3份,培养人才252人(其中,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1名),带动就业5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淮安市集聚外部高端资源要素,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4 结语

2012年3月22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标志着协同创新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协同创新,是一个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需要融合产学研各方以及社会其它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实践为例,探讨了一种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实践证明,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效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

标签:;  ;  ;  ;  ;  ;  ;  ;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为例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