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的历史性飞跃——兼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远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深远论文,也谈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有高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视野,开辟认识的新思路,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解决时代主要问题的新的成熟理论,才能使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失败之后,重新复兴起来。这是摆在我们一切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本文就社会主义运动在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孕育并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以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未来发展中的深远意义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纵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运程规律:先是历史发展提出该时代所要解决的最重大的基本课题,然后是一种新的学说或科学理论应运而生,而当这种新的理论学说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的时候,便会变成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出现巨大的历史性飞跃。而如果这种理论或学说不能及时产生时,由于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不能获得及时解决,历史发展便会因受到阻滞而变缓,甚至会出现逆流、挫折和暂时的倒退。但后一种情况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随着时代主题的日益突出和解决问题迫切性的日趋加剧,新的社会学说或科学理论迟早必定会出现,并再次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出现历史前进运动的复兴并产生新的历史性飞跃。时代不仅呼唤理论和学说的不断创新,时代更呼唤产生创新理论和学说的杰出人物——伟大的理论家和政治家。
社会主义运动在历史发展中是不会终结的。这不仅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思想体系,更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永不停止其向前发展的、不断有着创新内容的思想体系。
十九世纪前期,当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暴露得比较充分,工人阶级初次登上历史舞台并已经意识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放自己,以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者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应运而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以帮助工人实现解放的第一步,即通过斗争锋芒直指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要内容,正适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巴黎公社的尝试,这是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后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加深了对整个世界的掠夺和瓜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了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战争削弱了各垄断资本主义,使其在整个“链条”上出现了薄弱环节,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列宁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果断及时地抛弃了马克思根据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平衡时所作出的“共同胜利”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少数国家“首先胜利”的新理论,从而武装了俄国的无产阶级和布尔什维克,并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列宁为代表的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理论变为现实。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下,在东欧和亚洲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这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不仅接受了列宁“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而且在自己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一套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沿着十月革命所开辟的道路,紧紧结合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点,结合自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突出的社会矛盾,结合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情,多次克服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实践作出了这样的科学结论:没有马恩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便不会有今天世界性的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列宁主义,便不会有前苏联延续七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同样,没有毛泽东思想,便不会有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史上已经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大飞跃,而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生,都是和理论与学说的及时创新发展分不开的。
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学说的滞后,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变缓、挫折和局部的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居第一位的社会力量。第二,垄断资本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增长原本是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又没有及时受益于新技术革命的物质成果,因而使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距拉大了。第三,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由于战后初期以来的冷战、军备竞争和核武器的扩散,加之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事关人类生存许多重大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这种变化了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面前,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继续前进,与时代发展的速度相比,倒是明显地滞后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斯大林及以后的几代苏共领导人没有作出理论上的实质性的突破。我们看到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带有浓厚的官僚主义集权政治味道。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它用苏联式的独一无二的固定模式去影响和束缚东欧许多国家和执政的共产党人,致使他们受到的这种教条主义影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也十分顽固,从而使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也完全失去了创造性。这种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僵化了的社会主义在垄断资本所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面前,显得毫无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制度转型,走向解体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几年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时间,西方许多预言家为之欢欣鼓舞,他们纷纷著文立说,宣称“在二十世纪初产生的社会主义将在二十世纪末结束”、“共产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社会主义将从地球上消失”、“历史将永远停留在资本主义门槛上”……。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西方预言家所说的那样直线地向后滑坡,资本主义世界在此期间并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进展,它们的经济和政治的种种危机依然困扰着。这些事实我们估且不说,就是在前苏联和东欧这些国家里,社会主义力量也远远没有消失,只经过几年时间,情况又发生了新的逆转,社会主义力量在重新集结和再度崛起。请看下面的事实:
1、在政局变化最早,一度成为制度转型带头羊的波兰, 团结工会已完全失去了民心,而以剧变前执政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核心的左翼联盟,在1993年的议会选举中获胜而重新上台执政。
2、从苏联解体前夕最早分离出来的波罗的海国家之一的立陶宛, 只经两年时间,共产党人便重新上台执政。
3、在前苏联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共产党在1994年5月选举中获胜,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
4、在匈牙利, 主要由前匈社会主义工人党解散后重新组建起来的社会党,在1994年的议会选举中,也获得了超过半数的选票,在议会中占有1/2以上的席位。
5、90年代初苏联解体时,苏共被解散, 作为第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以久加诺夫为首重新组建俄共,并很快发展为俄罗斯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它在1993年国家杜马选举中只占42个席位,而在1995年12月选举中,就获得了150个席位,占整个450个席位的1/3以上, 成为国家杜马中的第一大党。俄共现正把目标放在1996 年6月的总统选举上,如果俄共能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便可重新上台执政。
当然,上面这些事实还不足以说明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复兴在即,他们的未来之路怎样走,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社会主义运动在遭受严重挫折的苏东地区,并没有完全终止,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他们必定会从过去的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必定会探索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思路。在痛定思痛之后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极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极有可能在新理论的推动下,使运动出现新的历史性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实践和理论的成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也走过了较长时间的艰难曲折之路。但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直是在大跨步地向前迈进。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并经实践检验而达到逐步成熟的时期。这个科学理论紧紧围绕着当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科学理论在经受住了1989年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之后,更显示出她的强大的生命力。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再次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并在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被确认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写在党章上,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和渐趋成熟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主流,她预示着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新的历史性飞跃。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的历史性飞跃,将意味着在许多国家里,包括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开辟出通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将意味着一大批国家的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创造出紧紧结合时代主题,符合时代特征的、又紧密结合本国国情的民族化的,各具本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决时代主题的重任最终将历史地落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已为此打破坚冰,开辟了新的航道和新的思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她在许多方面给世人以极大的启迪。
(一)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上,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1992年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论断,具有极为深刻的理论意义。目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的,只是局限于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些论述(当然这些论述都有科学预见的因素)中,或从苏联的现成模式中一些特征上去把握,而忽略了从动态的观点,从社会主义现实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而邓小平同志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从它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去把握,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内容,放在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中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就为一切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应该怎样来建设这样的社会制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在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不能在生产关系中建立起相应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有效促进机制,从而不能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在两种制度的比较中社会主义不应该长久地受制于人。
第二,不能在分配关系中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机制,从而不能实现既促进效率提高,又实现社会公平,不能使全体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有剥削存在,有两极分化或平均主义存在,都不是社会主义。
第三,不能把本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整体之中,不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封闭和闭关锁国不是社会主义。
第四,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不能保障内部社会长治久安,亦即没有新型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健全法制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
第五,不能不断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
以上几点,概括起来就是,如果创造不出一个在经济发展、科学发达、对外开放、政治民主、文明进步在其发展过程中全面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就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意义和深远意义,就在于她已为中国人民开辟了面向这条胜利之路的理论武器。同时也给世界上一切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在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论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给一切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启示。
它告诫人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哲学思想的精髓,一切从当今世界的实际出发,否则,任何理论都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它告诫人们,必须面对本国的特殊问题,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路线和策略,否则,任何理论都会失去生长和发展的根基,同样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它告诫人们,科学的创新理论不可能从照搬书本中的某些教条而得到,也不能从照搬别国的现成模式中得到。未来世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成功的道路,绝不是单一的模式,而必然是多渠道、多种模式的。必然是既体现社会主义共同本质,又分别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许多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产生之时,便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新的历史性飞跃到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