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向全党提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问题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作为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不仅限于纯理论层面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社会的共识,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将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涵义及其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具有凝聚力?怎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涵义及其特点

所谓凝聚力,是指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里的组织可以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一个族群或民族,还可能是一个国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具有理论震撼力,精神支撑力和行为指导力,才能实现其凝聚人心的基本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满足了这些条件,具体而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明确的目的性。一个人要有灵魂,一个国家要有国魂。现代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建设,其基本功能就是要凝聚全民共识。我们党自成立之时就把凝聚民族力量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面对社会成员的思想独立性和观念差异性的不断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使全体人民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第二,作用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这些力量的作用不是等同的。其中,凝聚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的地位是其他力量所不能取代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这一力量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

第三,指向的鲜明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侵蚀的可靠保证。针对各种社会思潮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引导,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轨道上来,从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四,方式的多样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在方式上必须多样化。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群体,人们的社会地位、阅历、生活条件以及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都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增强凝聚力,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凝聚力,这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包容性所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了人们对理论科学性的渴求。

人生而不自由,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到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制约乃至奴役。人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由此产生。它引导人类去认识必然,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表现为不断累积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科学是经过大量观察、认真分析、反复实验、又在实践中经过长期考验的知识成果,在人们看来,科学就是真理,就是值得信仰的东西。因此,追求和捍卫科学已经成为人的本性和社会共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就在于它是迄今为止惟一科学的价值。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人们对它的信仰也源于它的科学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次,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性都已经或正在为全部人类实践活动所证实。第三,在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为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第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功运用,也显示出它无可辩驳的科学性。今天要解决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腐败、贫富差距、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仍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有成效。正如让·保罗·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正年轻,几乎还在童年:它好像刚刚在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以被超越的,因为它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②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注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及其分配的公平性。

生理和安全需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一个利他主义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财富,要去帮助别人是不可想象的。社会是一棵树,有凝聚力的社会是一棵茂密的大树,人们正是为了乘凉才聚到这棵树下的。社会给予人们的物质财富越多,社会的凝聚力就越大。一种公共价值就是要鼓励人们劳动,特别是创造性劳动。同时,要惩罚懒惰和机会主义行为,它才会有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大地关注了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利益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否定了利益,就是空洞的说教。邓小平也强调了物质利益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正确的利益不是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阶级利益和共同利益。马克思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⑤邓小平也特别强调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他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⑥再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满足人民利益的根本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力量。邓小平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怎样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强调了科学技术和创造性劳动的重大作用。马克思指出,“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⑦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⑧核心价值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还依赖于资本占有和财富的公平分配。如果一种公共价值充分考虑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多数成员对领导核心就有了向心力。反之,如果一种价值只是为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强势群体的利益着想,就会使其他人(群体)产生离心倾向。因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发展经济,提供强大的公共服务,削减健康、教育、就业和住房的不平等,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在马克思看来,公平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占有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⑨在私有制的前提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财富的分配极端不平等。与此相反,在公有制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原则使财富的分配相对公平。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

一种价值如果能够给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就具有导航和凝聚力量的功能。“社会团结包括建构共同的价值,削减在财富、收入上的不平等,一般地使人们能意识到他们正在从事共同的事业,面对共同的挑战,并且他是同一共同体的一员。”(11)首先,作为共同理想,只能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虽然它不能一蹴而就,但却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像夸父追日一样,逐步逼近目标。其次,外界的压力越大,共同理想越容易形成。危机感、忧患意识、自然灾害、国家分裂、外敌入侵等都可以形成外在压力。面对压力,社会成员目标明确,团结紧密,以共渡难关和共御外敌。第三,任务越艰巨,成员之间的依赖性、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越大,社会成员越趋向于合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义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消除了少数人得到发展的垄断权。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2)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近期目标与马克思的远期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在多元价值面前,一方面,一些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社会的理想,从而显得迷惘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些人正在抛弃社会主义理想,走向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为价值迷惘者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扭转一些人在社会理想上的错误倾向,进一步增强凝聚力作用。

今天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意识形态“软实力”的竞争。到2l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件艰巨的事业。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支配人的行为的主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上进”的内驱力,一个人越是意识到不足与缺陷,就越不愿屈服于这种自卑而设法奋力向上。(13)因此,外在压力和任务的艰巨性强化了人们的团结,激发了人们互助合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斗志。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尺度。

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因为它是经济交易、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如果没有道德规则,社会就将崩溃。“道德的终极的起源和目的是满足每个人需要、增进每个人利益。”(14)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是基于互惠原则的,是人的本性。在现代社会,存在于人内心的重要道德是正义、诚实、劳动、爱己、利己利他等。与此相反的败德是实用、欺骗、懒惰、害己、损人(天)利己等。人们对不道德普遍存在厌恶感,如果一种公共价值是合乎道德的,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即使有少数人不讲道德,也会面对多数人的压力。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性首先就在于它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灭剥削、消灭异化劳动,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外部世界,占有外部世界,占有生产资料;是为了肯定自己,体会生命的价值美感。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5)。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为异化劳动。之所以发生异化劳动,完全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

在当代中国,为了使生产关系与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还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新时期的最高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必将得到人民的拥护。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多元价值持包容态度。

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基本需要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能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它本身就是在与非主流价值的竞争中,由执政党制定并经人民的选择而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因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呈现出利益群体的特征,加上全球化的作用,由此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说,非核心价值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核心价值完全拒斥非核心价值,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就会遭受经济劣势和文化排他性之害,他们就会抵制核心价值。相反,如果对某些非核心价值持包容态度,就会提高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平等意识和自尊心,当他们争取到平等和合法的社会权利时,就自然会产生社会认同;而且,包容精神还能够控制目前日益增长的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利于满足弱势群体分享经济增长的要求。

从国内看,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地位的不同使原来相对统一的社会分化为相对独立的各个单元,比如政府部门、国有垄断企业、一般国有企业、国内私有企业、外资企业、农民工群体等。每一个群体中间人们的经济地位相似、利益诉求相似,因而其群体价值观也大体一致,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却有所不同。从国际看,今天,许多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各种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比较和选择。其中,自由、平等、人权、善治和生态保护等已成为全人类基本价值。事实上,在当今中国,除了社会主义价值外,还有非社会主义的价值,比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优秀价值、西方现代社会的优秀价值等。当然,中外腐朽的社会价值也还有一定市场。(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除了与中外腐朽价值水火不容之外,对其他社会主义价值、社会各群体价值、世界共有价值、中外优秀价值都持尊重和包容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途径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笔者认为,要在实践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功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寓于实践是增强其凝聚力的前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前提是通过理论的科学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思想和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不同阶层、群体的不同思想和价值追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特点,需要广大的理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把握住理论的要义和根本,进行准确深入的论证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教育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增强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坚定信念,所以理论教育应更多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事实证明,读书不如躬行,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受教育者直接参与虚拟的情境或真实的社会实践,就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合理性,迸发出真情实感来认同这些价值。同样,如果教育者,特别是党员和干部能够从会议室走到工厂或田间,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体验、分享群众的生活与情感,群众受到感动,自然会认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毛泽东指出,“要有大批的同志,……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17)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践,理论才能打动人,才能被接受,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

第二,党和政府的正面示范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关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榜样示范言行的观察学习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联想、强化和模仿是三种主要的学习机制。因此,榜样的言行如何直接关系到群众的价值选择和行动方向。在当今中国,党员和干部就是群众的榜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和教育者。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没有大规模地深入人心,重要原因就是党和政府的正面示范效应还未曾充分显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党员和干部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强,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头脑,严重脱离群体,漠视人民利益,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甚至使少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了怀疑。如果听任少数败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大众都向他们学习,核心价值就会轰然瓦解,党和政府对社会的凝聚力就会荡然无存。

第三,核心价值社会化诱导机制建设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保证。在社会道德水平需要不断恶化的今天,如果没有适当的社会化诱导机制,一部人会因为外部奖惩的缺乏而不遵从价值规范,不仅如此,还会使其他人感到不公平,于是其他人也不遵从价值规范。这样不遵从规范的人越来越多,败德行为就会盛行,社会主义制度就会从意识形态上开始衰败。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核心价值社会化诱导机制,才能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凝聚力功能。价值社会化外部诱导机制主要包括社会规范约束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规范约束机制是指司法、行政或政党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将部分核心价值原则予以确认,使部分核心价值成为社会成员的义务,并对严重违反者给予制裁的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是指公共部门、学校或传媒对顺从或服从核心价值规范的行为者给予肯定、表扬或物质鼓励,对违反核心价值规范的行为给予否定、谴责或处罚的机制。监督机制就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实践进行检查和监督的机制。三大机制建立后,如果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就会赢得人们对该机制的认可与赞赏。在此基础上,人们就会逐步养成与核心价值一致的行为方式。

第四,价值批判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的根本。某些人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持怀疑态度,并不是说这些价值本身不是真理,而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认知偏见导致人们觉得这些价值不是真理,进而产生价值认同危机。追求真理、相信真理、服从真理是人的天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占据人的头脑,就一定要消除人们对它的怀疑。笔者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根本问题是缺乏价值批判,即由于担心被反省和质疑,而过分强调舆论导向、正面教育和包容差异,忽视了对各种有害价值的批判。结果,“不争论”不是导致盲信和虚假的共识,就是导致不信或他信,造成价值失却或价值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真理,为什么惧怕和错误的价值相比较或相斗争呢?批判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学说一经产生就显露出了批判的锋芒,他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开的。马克思非常在意价值批判,因为“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美是跟丑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善恶也是这样,善事、善人是跟恶事、恶人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总之,香花是跟毒草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18)价值批判,一般包括讨论、对比、双面论证等方法。让社会大众参与价值批判,会极大地促进人们对核心价值的理性认同。目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反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清理和批判。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3版,第1分册,第24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卷,第103、166-167页。

④《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卷,第146-175页。

⑥⑧《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卷,第373、27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4卷,第144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卷,第298、304页。

(11)Paul Spoonley,Robin Peace,Andrew Butcher,Damian O'Neill.Social Cohesion:A Policy and Indicator Frame Work for Assessing Immigrant and Host Outcomes.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New Zealand.Issue 24.March 200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卷,第85页。

(13)(14)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5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42卷,第91页。

(16)石国亮:《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5期。

(17)《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1卷,第39页。

(18)《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7卷,第92页。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