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豫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桐柏论文

豫东豫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桐柏论文

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豫东论文,沿边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城镇建设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通过鄂豫皖三省相互交界地区投资硬环境和发展政策的对比研究,借鉴鄂皖两省沿边发展政策,并充分利用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的发展机遇和优势条件,提出了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沿边地区 经济发展 城镇建设 对策

豫东豫南沿边地区是指河南省东部和南部与安徽、湖北交界的地区,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五地市。其经济实力与安徽、湖北毗邻地区相比处于劣势,也是河南省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借鉴安徽、湖北毗邻地区的发展政策,加快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步伐,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投资环境对比研究

湖北省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地区位于湖北省北部(简称鄂北沿边地区),包括黄岗、孝感、襄樊、十堰、郧阳五地市;安徽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地区位于安徽省西部(简称皖西沿边地区),包括宿县、淮北、阜阳、六安、安庆五地市。鄂豫皖三省相互交界地区投资环境对比研究重点是其主要投资硬环境和主要投资软环境的发展政策。

1.1主要投资硬环境对比研究

1.1.1人口与自然资源。1991年,豫东豫南沿边地区总人口4139.28万人,总面积8.19万km[2],人口密度为506人/km[2];鄂北沿边地区总人口2232.65万人,总面积7.94万km[2],人口密度为281人/km[2];皖西沿边地区总人口3133.38万人,总面积66.46万km[2],人口密度为485人/km[2]。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的总人口和人口密度均高于鄂北沿边地区和皖西沿边地区。

就主要自然条件来看,豫东沿边地区和皖西沿边地区的淮河以北,在气候带上都属于暖温带;在地形地貌上,分别为豫东平原和淮北平原,都是黄淮海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豫南沿边地区和皖西沿边地区的淮河以南及鄂北沿边地区,在气候带上都属于北亚热带;在地形地貌上,豫东南、鄂东北和皖西沿边地区的淮河以南组成桐柏大别山区,豫西和鄂西北的西部分属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区和大巴山区,豫西南和鄂西北的东部则为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

就自然资源而言,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皖西沿边地区和鄂北沿边地区都以农副产品资源最为丰富,其中豫东沿边地区和皖西沿边地区淮河以北的豫东平原和淮北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小麦、棉花、油料、畜产品和泡桐生产基地;而豫南沿边地区和皖西沿边地区的淮河以南及鄂北沿边地区,除南阳盆地具有北方平原农业特征外,以林特产品、水产品和稻、麻等最具特色,而且水资源也很丰富。豫东、豫南、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都有一定的矿产蕴藏,但以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品种多储量大。皖西沿边地区除淮北煤田外,其它矿产资源规模都不大,仅宿松磷矿,枞阳磁铁矿和明矾石矿、怀宁月山铜矿和大理石等有较大储量。鄂北沿边地区以非金属为主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较大,其非金属矿主要有磷、萤石、岩盐、重晶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矿主要有金红石、菱铁矿等。磷矿主要分布在保康、大悟、广水、随州、孝感、黄梅、武穴等地,以保康、大悟两县规模最大,储量都在1亿t以上,为大型矿床。萤石主要分布在红安和大悟两县,储量占湖北省总储量的96%,其中红安萤石矿是我国三大萤石矿之一。岩盐矿主要分布在应城、安陆、云梦、孝感、枣阳等地,以应城、安陆储量最大,为大型矿床,随州市重晶石矿储量570万t,含钡品位达95%以上,居湖北省之首。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建材原料矿产分布相当广泛,特别是蕲春的优质石英岩,黄冈、浠水等地的优质大理岩等,均有相当高的开发价值。金红石矿集中分布在枣阳、红安等地,其中枣阳大阜山金红石矿为全国及亚州最大的金红石矿,储量2.4亿t。钇矿是一种稀土矿,为广水市之优势矿产。菱铁矿主要分布在黄梅一带。是鄂东铁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储量达7000万t,属于富铁矿,有相当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的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种类多、储量较大,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银、钒、钛(金红石)、铜、铁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天然碱、红柱石、蓝石棉、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含碱玻璃原料、蛇纹石、石墨、蓝晶石,矽线石、化工灰岩、水泥灰岩、萤石、大理石、花岗岩等,能源矿产有煤、石油等。金矿主要分布在豫南桐柏、西峡、镇平、光山、罗山等县,其中桐柏属超大型矿床,储量居全省第一。银矿主要分布在豫南桐柏、罗山两县,桐柏破山银矿属特大型矿床,储量居全国第一;罗山皇城山银矿为一中型矿床,是河南省第二大银矿。豫西南淅川县钒矿保有储量1万t,居河南省之首。钛矿主要分布在豫南新县、西峡、方城等地,钛保储量近千万吨,占全省80%以上。铜矿主要分布在豫南桐柏、镇平、西峡、南召、新县、固始、信阳、罗山等地,以桐柏、镇平储量最大,两县铜保有储量10万t,占全省80%以上。豫东豫南沿边地区铁矿多为小型矿床,但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豫东永城和豫南桐柏、泌阳、信阳等地,其中豫东永城工业储量960万t,豫南桐柏探明储量800万t。豫南桐柏吴城,安棚天然碱矿探明储量1.7亿t,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豫西南西峡羊九沟红柱石矿规模全国最大,储量3848万t。豫西南淅川、西峡的蓝石棉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特大型综合矿床能同时采掘珍珠岩、钙质膨润土、纳质膨润土、沸石、含碱玻璃原料等五种矿产,已探明的珍珠岩储量约占全国的60%,膨润土、沸石储量均居全省首位。蛇纹石矿主要分布在豫南信阳、桐柏两县,探明储量分别为5800t和4700万t,分居全省第一、第二位。石墨矿主要分布在豫西南淅川、西峡、镇平、桐柏等县,总储量1.5亿t,占全省80%以上。蓝晶石主要分布在豫西南南阳市区和桐柏县,总储量近千万吨,居全国第一。硅线石主要分布在豫西南桐柏、内乡等地,储量居全省第一。化工灰岩集中埋藏于确山县,储量1.74亿t,占全省的80%。水泥灰岩主要分布在淅川、南阳市区、邓州、确山、永城等地,其中淅川储量居全省之首。萤石主要分布在信阳、罗山、桐柏、泌阳、确山等地,储量占全省95%。大理石、花岗岩在豫南桐柏大别山区和伏牛山区广为分布,以淅川、镇平、桐柏、新县、确山等地量大质优,煤田主要有豫东永(城)夏(邑)煤田,面积1000km[2],远景储量100亿t,精查埋深1000m以内含煤面积572km[2],储量25.56亿t,是豫南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煤田。南阳油田石油探明储量1.8亿t,远景储量3亿t以上。豫东豫南、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都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豫南鸡公山、皖西天柱山、鄂北武当山和大洪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相当数量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旅游点,豫南南阳市的淅川、西峡等地的恐龙蛋化石群更是独具魅力。

1.1.2城镇与基础设施。与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相比,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城镇历史悠久,但发展较慢。就城市而言,50年代,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共有南阳、信阳、商丘三座城市,而皖西、鄂北仅各有一座(安庆和襄樊)。到1991年,豫东豫南沿边地区有城市6个(1994年又新设项城市达7个),且都为县级市(1994年南阳市、地合并,升为地级市);而皖西、鄂北则各有城市7个和12个,且各有2个地级市(分别为襄樊、十堰和安庆、淮北)。豫东豫南、皖西、鄂北各有中等城市2座,分别为南阳和信阳,安庆和淮北,襄樊和十堰,其余均为小城市。就建制镇而言,80年代初以前,各县一般都只有一个建制镇(县城);80年代中期以来建制镇发展较快,相对而言,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不如皖西、鄂北沿边地区。据有关资料,早在1988年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分别约有建制镇250个和350个,平均每个县(市)分别达7个和11个;而当时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仅有建制镇160余个,平均每个县(市)仅有3个。近几年豫南南阳市建制镇发展较快,到1994年底全市13个县(市、区)共有建制镇72个;但豫东豫南沿边其他四个地区建制镇数量变化不大,到1994年底,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共有建制镇210个左右,平均每个县(市)仅有4个。

由于能源(主要指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国家建设重点,各地都十分重视,且多为全国联网;故就总体而言,三省相互交界地区差距不大。但由于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全国铁路、公路和通信干线通过较多,相对而言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正在修建的京九铁路和将建的宁西铁路建成后,优势将更为突出。而皖西、鄂北沿边地区,特别是皖西沿边地区相对处于劣势。

1.1.3经济实力与经济结构。与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相比,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实力较弱。1991年,皖西沿边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277元,工农业总产值密度61.89万元/km[2];鄂北沿边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431元,工农业总产值密度68.37万元/km[2]。而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1192元,为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的93%和49%;工农业总产值密度60.27万元/km[2],为皖西和豫南沿边地区的97%和88%。

就主要经济结构来看,三省相互交界地区都是工农业并重的经济结构,但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皖西和鄂北沿边地区。1991年三区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各为52%、61%和78%。就工业结构来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在三区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尤以豫东豫南沿边地区更为突出;除此之外,鄂北汽车、电子、激光技术、高分子化学等较高技术工业特色突出,皖西石化和煤炭工业占有重要地位,豫东豫南有一定比重的采矿业。

1.2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政策对比研究

1.2.1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长期以来鄂皖两省致力于探索并实施一整套促进沿边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早在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就下文把鄂北黄冈地区列为改革开发试验区;安徽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台了许多促进沿边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沿边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1987年就建立的太和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与此相比,河南省则长期以来未对沿边地区实行过比较有力的倾斜和支持,尽管一些学者和部门提出过在这些地区建立“贫困地区改革开放开发特别试验区”、“科技开发综合试验区”和“对外开放开发试验区”等建议,但一直未能引起重视,从而使河南省沿边地区虽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却往往不能把握经济发展与竞争中的主动权。

1.2.2中心城市发展政策。皖西、鄂北沿边地区一向重视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皖西安庆、淮北市60年代以前即为地级市,80年代又都实行了市带县新体制;鄂北襄樊、十堰二市70年代成为地级市,襄樊市1983年即市地合并,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的城市。而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现有中心城市除南阳1994年撤地设市外,其余信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还都是县级市,而作为豫东南经济中心的潢川镇还仅是一个县城。

1.2.3边界城市发展政策。与鄂皖两省对比,豫东豫南沿边地区边界城市建设明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鄂皖两省边界城市发展很快,鄂方在豫鄂边界自西向东新建了老河口、丹江口、枣阳、随州、广水和麻城6个边界城市;皖方在豫皖边界新建了毫州和界首两个边界城市,另外,还准备在叶集镇建皖西市;而河南省仅在豫鄂边界新建了邓州市。在豫东豫南沿边地区有许多边界城市可以发展,如永城、沈丘、固始、双河、西峡等。

1.2.4边界小城镇发展政策。鄂皖两省对边镇建设一向极为重视,沿边县(市)众多的建制镇中有相当大部分为边镇。而豫东豫南沿边县(市)建制镇多为县城和县内区域中心城镇,边镇很少。鄂皖两省对边镇建设的重视,也可从两省领导对广水、叶集的指示中明显看出。早在1988年4月,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等省领导同志到当时尚未设市的广水镇检查工作,强调“广水是湖北北面的门户,省里要考虑综合运用广水,发挥广水的作用:一个是通往大别山有一条通道;一个是往北,打开河南的门户。要东西开通,南北交流。”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1994年10月在叶集镇召开现场办公会时指示:“叶集今后的发展政策要更活,胆子要更大,速度要更快,要从西部崛起,挺进中原,给省委、地委、县委争光”。

2 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对策建议

2.1加快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步伐

建设中的京广铁路从豫东沿边地区经过,拟建的宁西铁路横贯豫南地区的信阳、南阳二地市。就京九线而言,在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穿过的县市有商丘市、商丘县、永城、夏邑、淮滨、潢川、光山、新县等8个。就宁西线而言,直接穿过或受益很大的豫南沿边地区县市有商城、固始、潢川、罗山、信阳市、信阳县、桐柏、唐河、新野、南阳市区、镇平、内乡、西峡、淅川等。京九、宁西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将为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提供极好的机遇。

首先,京九、宁西铁路的建设过程,将会给沿线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产生促进作用。据专家估算,仅京九铁路的建设总投资即达250亿元,巨额的动态投资,长时间的建设工期,强大的产业波及效应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带来长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影响,其形成的资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客货运输市场;劳动力市场等长期稳定的市场,必将极大地刺激、拉动沿线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加强。

其次,京九、宁西铁路开通后,将会在沿线形成新的经济带,其省内段将形成河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新的增长轴线,从而带动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在生产力布局上,根据区位经济学原理,往往在交通运输便捷,交易成本最低的地方配置生产力,我国生产力布局历来是沿海沿江(河)和沿铁路干线配置的。另外,根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扩散效应,京九、宁西铁路沿线地区越来越强地受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波及作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沿海地区的产业成本越来越高,这样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投资机会,寻找投资回报最大的地方,京九、宁西线正好处在这个地理段上,它离沿海较近,交易成本最理想,是沿海产业向内地扩散与推进的第一站。

需要说明的是,京九、宁西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仅给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创造了外部条件,其作用能否真正充分发挥,还有赖于其相关内因的变化。只有善于抓住机遇,苦练内功,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2.2发挥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

豫东豫南沿边地区的优势条件主要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要根据这些优势条件,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重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继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包括对邻省毗邻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加工利用)和一定数量的较高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重视各级城镇建设,并依托主要铁路、公路、水运干线,培育经济增长轴线;根据区情和重点发展沿边地区的指导思想,可把将建的宁西铁路(与312国道平行)和在建的京九铁路沿线地区作为主轴来培育,其它焦枝、京广、陇海、漯阜铁路及淮河干线沿线地区等作为副轴。

2.3建立各种类型的试验区,实施政策启动

借鉴鄂皖两省经验,根据沿边地区的具体特点,尽快制定河南省沿边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亟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各种类型的试验区,是实施沿边地区发展政策的主要途径。建立试验区的意义在于:(1)通过试验,在综合发展的某些侧面率先冲破旧机制的束缚,打开新的局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某种引导和示范作用。(2)把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中所涉及的许多复杂因素更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信息、办法和经验。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新的政策措施是否可行,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避免大的决策失误,取得更好的效果。(3)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认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鄂北黄冈地区建立改革开发试验区和豫东商丘地区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1991年)的成功经验,为在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建立各种类型试验区提供了可靠依据。除商丘试验区外,建议把信阳地区和南阳市作为建立各种类型试验区的重点考虑对象。试验内容可以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区划、科技开发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城镇建设政策及对外开放政策等许多方面。

2.4重视沿边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

重视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中心城市、边界城市和小城镇,特别是边镇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中心作用,增强其在省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城镇,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小城镇,都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都是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技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镇的功能,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制约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它的巨大作用既表现为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等人们所能列举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表现为促进观念转变、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人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意义。豫东豫南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步履维艰,城镇发展缓慢,在总体上延缓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首先,要重视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撤地设市升市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其次,要重视边界城市的建设。第三,要重视小城镇、特别是边镇建设,尽快在边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相当竞争力的边区小城镇。

重视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中心城市,边界城市和小城镇特别是边镇建设,还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可以有倾斜地在这些城市和城镇建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和工贸小区、工业小区、乡镇企业示范区、“星火计划”示范区等,放宽政策,积极扶持,特别是要在投资上给以扶持。同时,要鼓励他们利用省际边缘的地理优势,制订优惠政策,开展省际合作,吸引省外资金和技术力量,合资合作开发建设。

2.5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与皖西、鄂北沿边地区相比,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明显偏高,人地关系相当紧张;同时,豫东豫南沿边地区人口素质又明显偏低,这从其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中较高技术产业的比例很低就可看出。因此,豫东豫南沿边地区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来稿日期:1995-03-27)

标签:;  ;  ;  ;  ;  ;  ;  ;  

豫东豫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桐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