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研究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研究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学派论文,理论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是西方企业并购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一学派的西方学者以不同理论为思想渊源,在不同概念体系和假设前提基础上,选择不同研究主题或研究重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FDI跨国并购理论。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于1962年提出“范式”概念并用来阐释科学知识的演化与发展。库恩认为,范式是指一门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和假设前提,是“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1](P4),也是区分不同理论的基本标准。本文基于库恩的“范式”标准,试图从理论渊源、假设前提、基本概念、研究主题和主要结论等方面对西方FDI学派若干代表性跨国并购理论进行再研究与理论评析。

一、产业组织思路的FDI跨国并购理论

FDI跨国并购理论的一个基本研究思路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以厂商优势为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学说。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Hymer)首次提出,经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约翰逊(Johnson)、凯夫斯(Caves)和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等学者发展,开创了FDI理论研究先河[2](P1—41;P167—191)。其主要特征是:

1.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为基本前提。海默摒弃了长期流行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基础上阐释厂商FDI。根据海默的定义,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由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和产品差异、政府干预等因素引致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当一国或国际市场上存在不完全竞争时,势必导致不同国家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容量、供求关系、价格水平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为厂商FDI提供前提条件。 由于垄断优势理论把市场的不完全归结于市场机制以外的其他因素,因此,该理论是以“外生性”不完全市场假说为研究起点的。

2.以厂商的“垄断优势”为核心概念,阐释了FDI的根本原因。垄断优势,是指厂商所具有的某种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海默将其概括为先进技术、规模经济、组织管理技能、大规模资本、信息网络优势和全球性市场营销等六个方面,并把技术优势作为厂商最重要的垄断优势;约翰逊把知识优势作为厂商垄断优势的重要方面,强调知识的转移是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凯夫斯则强调厂商拥有的产品差异化能力是垄断优势的重要来源[3](P82—87)。尽管这些学者对“垄断优势”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共同的研究准则是以厂商的内部优势作为阐释FDI的基础性概念。

金德尔伯格认为,厂商在东道国投资通常较当地企业要承担额外的风险和成本,厂商必须利用市场的不完全和自身特定的垄断优势,才能成功地进行FDI[4] (P1—36)。垄断优势理论最根本的特征是,把FDI归因于产生额外成本的外国环境下投资经营仍然有利可图的市场不完全概念,并把厂商的“垄断优势”作为FDI的根本原因。

3.遵循结构主义SCP研究范式,阐述了大规模FDI与产业国际化的成因。垄断优势论者秉承结构主义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式,建立了“结构(不完全竞争市场)—行为(厂商的寡占行为和寡占反应)—绩效(大规模FDI 和产业国际化)”的研究架构。海默认为,寡占行为是指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地盘来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活动;厂商FDI不仅出于生产经营的需要, 更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跨国公司之间大规模的相互直接投资是国内寡占竞争行为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尼克博克重点研究了厂商的寡占反应行为,认为在FDI中经常出现“跟随效应”,即当寡占厂商率先进行FDI时, 同行业的竞争者为了保持双方势力均衡,也会紧随其后向同一地区投资,从而导致FDI的成批性和相关产业的国际化。

(二)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交易成本思路产业组织理论关于FDI研究的代表性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 & Casson)[5](P66—84) 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Rugman)共同完成。其特征是:

1.从市场机制内在缺陷角度重新定义“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内部化理论承认市场的不完全性,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他们把市场的不完全性归结为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以“内生性”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为理论前提。巴克莱和卡森认为,不完全竞争并非由规模经济、寡占行为、贸易保护和政府干预所致,而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而导致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内部化理论关注的是市场交易成本所引致的不完全竞争形态,尤其是中间产品(主要是专利、商誉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市场的缺陷。

2.在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把“市场内部化”作为FDI理论的核心概念。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起源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并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来内部使用资源而取得优势”[6]。

根据拉格曼的定义,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7](P31)。内部化概念的实质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缺陷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这时,企业通过市场的内部化,可以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内部化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市场内部化”为整个理论的核心概念。

3.从知识产品特性与市场机制矛盾的角度,阐述了厂商FDI的根本原因。 内部化理论归纳了知识产品的基本特性:一是投资风险大,主要表现为研发费用高、周期长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二是难以通过市场合理定价,因为买方在不知道知识产品真实价值之前不愿意支付对价,而在买方完全了解其价值之后已无需支付对价;三是易于转移但难以保护,由于知识产品的某些“公共产品”特性,导致其可以零边际成本转移,使知识创造者难以获得足额投资回报;四是内部使用的收益较大,可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独占优势和更大的经济利益。知识产品的不完全性,要求厂商通过FDI实现知识产品市场的内部化,在全球范围充分利用其知识优势。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内部化理论不是强调厂商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本身,而是强调厂商以较低成本在组织体系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作为FDI的根本原因。

4.从成本与收益两个角度,阐述了市场内部化的实现条件。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内部化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是厂商为克服市场交易障碍而必须额外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资源利用成本、通讯联络成本、国家风险成本和跨国管理成本等。只有当市场内部化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时,厂商通过FDI 实现知识产权优势的内部转移才是有利的。因此,市场内部化的实现条件之一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外部交易成本。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1)统一协调了相互依赖的各项业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制定有效的、差异化的内部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通过市场内部化, 使知识产品的买卖双方统一于厂商内部,从而消除了外部市场买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4)由于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市场内部化收益大于市场内部化成本,是厂商实现市场内部化的又一条件。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在综合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广泛适用的FDI理论模式,又称为OIL范式[8](P1—12)。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其他学者将OIL范式与跨国并购研究结合起来,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跨国并购理论“通论”。其主要特征是:

1.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的内涵进行了折衷性概括。邓宁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不仅存在于知识产品等中间产品之中,还存在于最终产品之中,并把市场不完全分为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两种类型。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市场垄断和竞争壁垒等因素导致的市场不完全;知识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由于不易获得或需要支付较高代价才能获得生产与销售的有关信息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一般对应知识产品,主要源于厂商机会主义和市场机制失效;结构性市场不完全一般对应最终产品,这种市场不完全更多源于厂商寡占行为、贸易保护和政府干预等因素。笔者认为,邓宁的不完全竞争假说是一种包涵了“内生论”和“外生论”的折衷性假说,但由于最终产品更多表现为“贸易方式”,而中间产品主要存在FDI中,因此,邓宁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说是一种“内生主导型”假说。

2.以“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为基本概念,阐述了厂商FDI的主要原因和基本依据。 邓宁把所有权优势定义为某一厂商拥有的优越于其他厂商的特定优势(如技术优势、组织管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本和融资优势等),通常表现为厂商的市场垄断力量。Kogut把所有权优势分为“初始优势”和“后续优势”,初始优势是厂商在母国建立的优势,后续优势是厂商通过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优势[9];Birkinshaw重点研究了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把海外子公司基于东道国市场、管理实践和经营环境而积累起来的国别性专有知识,作为厂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厂商拥有的一种新的所有权优势[10]。

内部化优势,是指厂商以较低的成本在企业组织体系内部转移所有权优势的能力。邓宁认为,如果厂商具有产品多阶段生产的特点,为了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缺陷,确保厂商所有权优势,厂商倾向于通过内部化安排来进行国际生产活动。Hennart强调“FDI是跨国利用母公司的所有权特定优势,通过知识产品等中间产品的内部化使用以获取租金的好处,跨国公司代表着一种能够绕开国际市场与生俱来的不完善的组织制度安排”[11]。

区位优势,是指对厂商而言,在东道国存在着直接投资比出口更为有利的因素或者东道国市场有贸易壁垒而不得不直接投资的因素。区位优势包括市场需求、劳动成本、自然资源、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政府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厂商在国外利用其所有权优势的比较成本。 区位优势强调了不同国家的区位因素差别对FDI区位选择的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厂商FDI的目标区位应具有与厂商所有权优势最佳搭配的区位优势。

邓宁三要素的核心在于说明:厂商FDI取决于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所有权优势是基础,内部化是实现所有权优势的载体,区位优势是FDI的充分条件,只有在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厂商才愿意进行FDI。

3.对OIL范式进行了拓展,建立了真正意义的跨国并购理论“通论”。OIL范式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OIL理论并不特别适于解释FDI中的跨国并购FDI。根据OIL理论,当厂商具有三优势条件时,既可选择新建FDI也可选择跨国并购FDI,折衷理论不能较好地解释现实中厂商更多选择跨国并购FDI的发展趋势。二是OIL理论比较适用于领先厂商对较弱企业的并购, 对跨国公司之间的巨型并购并不特别适合。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OIL基础上新增速度优势(S)分析,形成了OILS理论架构,该理论认为跨国并购FDI取代新建FDI的根本原因在于:跨国并购FDI可以使厂商以最快速度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或提供新的所有权优势,而不像新建FDI仅仅利用厂商自身的现存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新技术不断出现、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条件下,跨国并购FDI 为厂商提供了一种迅速增长或快速赶超的发展模式。UNCTAD在OIL范式基础上,从合并与收购两个角度研究了横向、纵向和混合跨国并购中的OIL要素[12](P130—131),跨国并购模式选择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这些研究拓宽了OIL 范式的研究视野,形成了一个广泛适用的跨国并购理论模式。

二、要素禀赋思路的FDI跨国并购理论

FDI跨国并购理论的另一个基本研究思路是: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包括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学说。

(一)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

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由麦克杜格尔(Macdougall)首次提出,肯普(Kemp)、琼斯(Jones)等学者对其作了更细致的论述,并进一步提出最佳对外投资赋税论作为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特征是:

1.以“完全竞争市场”假说为基本前提。该理论的基本假定是:(1)世界由资本充裕的投资国与资本短缺的东道国构成,两国的资本禀赋不同;(2)两国国内市场完全竞争,资本价格等于资本边际生产力;(3)资本在边际生产力递减法则的支配下,在两国之间自由流动。这些假定隐藏的含义是,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是无磨擦的或者资本市场上不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资本管制和其他阻止资本国际流动的障碍,是一种标准的“新古典环境”假设。

2.以边际效用原理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资本的移动效应。国际资本流动理论采用的是新古典静态均衡分析法。根据上述假定,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本价格(利率)存在差异,资本必将从充裕国流向短缺国,从而导致资本在世界范围实现边际生产力的平均化。麦克杜格尔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厂商FDI的目标是追求高利率。资本在不同国家的流动可以使资本配置更为有效、 资本收益更趋均等,其结果是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世界的财富总量,对投资国和东道国均有利。

3.从政策分析角度论述了FDI赋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最佳对外投资赋税理论是对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的补充与完善。该理论认为,政府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实行一些必要的限制,有利于投资国和东道国增加国民收入。对东道国而言,FDI赋税一方面会减少外资流入量,从而降低东道国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会减轻东道国支付给外资的利息负担,并直接增加东道国收入,东道国存在一个可使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限度的“最佳赋税率”和与之相应的“最佳资本流入量”。同样的道理,对投资国而言,对厂商FDI征税以实行一定的限制,也是有利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弗农(Vernon)提出并加以完善的,该理论以要素禀赋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把FDI作为出口贸易的替代,从产品比较优势、 竞争条件变化与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等角度阐述了厂商FDI。其主要特征是:

1.以“完全竞争市场”假说为理论前提。弗农的理论模型隐含着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厂商可以零交易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实现寡占产品的生产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二是在长期中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弗农认为,厂商的垄断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是一种暂时现象,在长期当中,厂商终因技术进步而无法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回归到完全竞争状态。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继承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完全竞争假说。

2.以“产品生命周期”和“寡占厂商”为基本概念。弗农根据不同阶段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特点,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品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创新企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二是产品成熟阶段,创新企业的技术优势逐渐削弱;三是产品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成本价格在竞争中占据主要地位。

弗农进一步导入“寡占厂商”概念。他把跨国公司定义为寡占厂商,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技术创新期寡占者:在新产品上拥有技术垄断优势并凭此获得垄断利润;(2)成熟期寡占者:寡占厂商把FDI作为出口替代,并通过技术优势的内部转移获取寡占利润;(3)衰退期寡占者:产品技术已经标准化,寡占利润逐渐消失。寡占厂商的三种类型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相对应。

3.建立了“产品周期—寡占厂商—区位选择”的动态研究范式,阐述了FDI的产生与产品的区位转移。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更迭、寡占厂商类型转换与产品生产区位选择三者结合起来,从动态和时间序列角度描述了厂商FDI的产生以及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区位转移。在新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垄断生产技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厂商倾向于在产品创新国生产,此时不会出现FDI;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技术扩散和竞争者加入,产品需求弹性增大,FDI比产品出口更为有利, 这时厂商倾向于以FDI方式在较发达国家生产,以利用当地的技术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退居次要地位,成本价格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厂商倾向于将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的资源优势。因此,厂商FDI是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厂商只有把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特定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获取FDI利益。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13](P426—453)。小岛清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偏重于从厂商内部垄断优势来阐释FDI,忽略了FDI中的国际分工原则;而他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着重从国际分工的宏观维度论述了FDI。其主要特征是:

1.以比较成本理论和完全竞争假设为理论基础。小岛清继承了赫—俄要素禀赋理论传统,认为当生产资本可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时,FDI与国际贸易是一致的,都应遵循比较成本原则,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际分工原理不仅适用于对外贸易分析,也可以用来阐释FDI。 小岛清利用比较成本理论所采用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多个产品)的分析模式,从国际分工角度论述了厂商FDI。

2.以“比较成本差异”、“比较利润率差异”和“边际产业”为基本概念。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概念基础上:(1)比较成本差异。 小岛清用劳动和经营资源(包括实物资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价格等)替代赫—俄理论中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当两国的劳动和经营资源比率存在差异时,将导致两国比较成本差异。(2)比较利润率差异。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要素差别, 使得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生产厂商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进而形成比较利润差别。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比较利润率也相对较高,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是相对应的。(3)边际产业。小岛清把边际产业定义为在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处于优势地位或潜在优势地位的产业,边际产业取决于两国的比较成本差异和比较利润率差异。

3.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阐述了FDI的产业投资顺序。小岛清把FDI分为寡头垄断型FDI和边际产业扩张型FDI两种,前者以美国为代表,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的FDI是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开始;日本的FDI是根据两国产业的比较成本差异,从其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优势的边际产业开始,FDI 的目的在于获取东道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美国的FDI以拥有先进技术的垄断厂商为主体;日本的FDI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转让的技术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美国的FDI是贸易替代型,产品出口被FDI所替代;日本的FDI产业是本国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FDI的结果带来国际贸易总量的扩大,这种FDI是贸易创造型的。因此,小岛清认为, 不同国家产业比较成本差异是FDI的根本原因,并且沿着比较劣势指示方向而进行的FDI,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异,创造出新的、更为合理的比较成本格局。

三、范式比较与简要评析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简要归纳了西方FDI跨国并购理论范式(见表1)。根据不同时期FDI跨国并购理论的主导思想不同,本文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FDI跨国并购理论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是新古典经济学主导的传统FDI跨国并购理论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导的当代FDI跨国并购理论发展时期。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的演化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表1 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比较

主要理论

理论溯源

  基本假设

基本概念 研究主题主要结论

 厂商自身的垄断优势是

  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优势

FDI 的原因; FDI 的根本原因;

垄断优势  新古典结构主义 (外生性):源于市  寡占行为

FDI 成批性与产业

 厂商寡占竞争和寡占反

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场机制的外部因素

寡占反应

国际化成因

应导致了规模化的FDI

产 

 内部化的主要目标是消

除知识产品市场的不完

内部化

交易成本思路的 不完全竞争市场

  交易成本 全;

组 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 (内生性):源于市

市场内部化 FDI 的原因及其实

 FDI 的根本原因在于跨

  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中间产品(知识产品)现条件国公司拥有的内部转移

其知识产权优势的能力

 FDI 与跨国并购模式选

新产业组织理论

  所有权优势择均取决于所有权优势、

国际生产  新厂商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折衷

内部化优势  FDI 的原因与基本

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和

路 折衷理论  区位优势理论

假说(内生主导型)  区位优势

条件;跨国并购中

速度优势等因素的不同

  (OIL/OILS)国际贸易理论 速度优势

的OIL/OILS 要素

 组合

 各国利差是FDI 的根本

资 国际资本  新古典边际效用 完全竞争

资本边际生产力

  FDI 的原因与国际

原因;国际资本流动的结

移动理论  理论 最佳资本赋税率

  资本流动的效应

  果对各国均有利

FDI 是国际产品生命周

禀 国际产品  新古典国际贸易 完全竞争

产品生命周期 FDI 的原因与产品

期更迭的必然结果;

生命周期  与资源禀赋理论

  寡占厂商类型 生产区位选择 FDI 根据各国情况以及

赋 理论

 产品所处阶段而异

 各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差

思 比较成本差异 FDI 的原因与FDI

 异是FDI 的根本原因;

边际产业  新古典国际分工 完全竞争

比较利润率差异

  的产业投资顺序选

FDI 应该从投资国已经

路 扩张理论  的比较成本理论

  边际产业

择  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

 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

 次进行

1.主导思想的转换——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传统FDI 跨国并购理论主要包括麦克杜格尔的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以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和资源禀赋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理论、结构主义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石,它们崇尚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机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厂商FDI和跨国并购的根本原因与行为动机。当代FDI跨国并购理论主要包括巴克莱、卡森和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修正理论等,这些理论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交易成本思路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厂商理论为核心,强调了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把厂商FDI 的根本原因和跨国公司的内在本质归结为知识性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体现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制度研究特征。

2.研究思路的转换——产业组织思路取代了要素禀赋思路。传统跨国并购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并把FDI作为出口贸易的替代。尽管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产业组织思路的垄断优势理论,但是,要素禀赋导向的研究思路始终占据着FDI理论研究的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沿着垄断优势理论的产业组织研究思路,以内生性不完全市场为研究始点,把厂商FDI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拓宽了FDI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新的FDI跨国并购理论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和寡占厂商的FDI行为,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的FDI行为;既可以解释制造业的FDI,也可以解释原材料产业和服务业的FDI;既可以解释厂商的FDI行为,也可以解释厂商出口销售、许可证经营等其他国际经济活动方式。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成为当代FDI跨国并购理论的主导性思路。

3.研究重点的转换——跨国并购FDI取代了新建FDI。跨国并购行为在理论上具有双重涵义:它既是一种FDI行为,又是一种企业并购行为。传统FDI跨国并购理论并没有具体区分新建FDI与跨国并购FDI,理论研究的素材更多地来源于新建FDI而不是跨国并购FDI,这与当时新建FDI占据FDI主导方式的现实状况相符合。内部化理论和OIL理论的出现,拓宽了FDI理论研究的视野,但此时的FDI理论仍未专门研究跨国并购FDI。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修正以后的OIL理论首次区分了新建FDI与跨国并购FDI,并在对新建FDI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专门阐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并购FDI中的OIL/OILS要素,成为当代跨国并购理论的“通论”。

4.研究视角的转换——综合性理论研究取代了单一性理论研究。传统FDI跨国并购理论主要从某一特殊国家的国情出发,以某种特定理论为基础,从单一性角度论述厂商的FDI行为。在邓宁的折衷理论之前,FDI理论主要沿着四个独立方向发展,一是根据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厂商FDI的净优势,集中表现为垄断优势理论;二是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研究FDI的生产区位选择,集中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是根据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产业对外投资顺序,集中表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四是根据新厂商理论,强调市场不完全对厂商FDI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内部化理论。邓宁认为这些理论虽各有所长,但都是对FDI的部分阐释,不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为此,邓宁在融合上述FDI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广泛适用的OIL范式,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多维度阐述FDI。以折衷理论为标志, 西方FDI学派跨国并购理论呈现多方位、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标签:;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学派跨国并购理论范式研究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