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错误,让课堂活力四射——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巧用例谈论文_胡晓舟

邂逅错误,让课堂活力四射——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巧用例谈论文_胡晓舟

胡晓舟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陶堰镇彩虹庄小学 312000

摘 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且是必然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错误的原因,正确筛选错误,利用错误,让这些“错误”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错误资源 错误成因 错误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觉得,教师要机智地抓住契机,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各种因素,把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

下面讲讲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静静心,认识错误的真面目

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目。”所以,我觉得,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我想说,作为老师,当看到学生出现差错时,别心急,别上火,别发脾气,等一等,了解一下这种差错出现的范围,分析一下这种差错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让课堂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案例1:题目:

(1)有2排椅子,每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椅子,一排4张,另一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我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发现学生第二题出错,有的列出5×4=20,有个别学生列出4×2=8或5×2=10,甚至还有的列出2+4+5=11。

案例2:“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 16厘米,宽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径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解答:16×8÷[3.14×(2÷2)2]≈41(片)。思考讨论,得出应该用“去尾法”,即40片。

案例3:一根长95米的绳子,第一次用了23米,第二次用了38米,这根绳子一共短了多少米?学生 错解:95-23-38=34(米)

分析:细想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课堂出错,大致有以下原因:

1.学生对概念、方法的认识不清晰。

概念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做题的重要依据。而学生的学习往往会朝着“死记概念,死套公式”的趋势发展。他们并没有理解概念、公式的真正内涵。如案例1中,很显然,学生是受到乘法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影响,概念不清,胡乱列式的,就出现了问题。

2.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完善。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完整,往往会导致学习中出现错误。如案例3中,部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把用过的绳子减去就行,而未曾想两次用过的长度,加起来就是一共短缺的长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3.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错误。如案例2中的那道题目,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面积去除以每块的小面积,即16×8÷[3.14×(2÷2)2]≈41(片)。思考讨论,得出应该用“去尾法”,即40片。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解答!于是,我让学生画草图,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2)×(8÷2)=32(片),根本不可能剪出40片。进而有学生想到用16×8÷(2×2)=32(片)。可见,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的确,有些错误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不是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现象的错误出现时,老师要静下心来,及时捕捉并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动动脑,让错误变成美丽的童话

1.让错误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的情感源。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时,更需要教师、同学的理解。记得美国的一位美术教师曾在一节课上对一位用24种彩笔涂抹出的一只变形的鸟的作品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幅作品,作者选用了最多的色彩画出一只心情最复杂的鸟!这位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得不令人佩服。错误是罪过吗?错误是课堂败笔吗?不,肯定不是,它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尊重的一个表现机会,你要知道教师你的一句赞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会让他们激动一节课、兴奋许多天、甚至回味许多年。可想而知,你的宽容、你的悦纳、你的机智会让学生对你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产生无尽的兴趣。这种对错误的“特技”处理会让你与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交流、让学生从心底里亲近你、敬佩你,形成互相欣赏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让错误成为教师启发引导的切入点。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都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尝试练习就是一个准确探测学生学习基础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尝试错误即学生的思维断点,也就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就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依此展开指导,组织讨论,安排针对性训练的所得,远比挖空心思的主观臆想的讲解有力、有效。这样的错误不就成了教学的一个有益起点吗?

3.让错误成为学生反思品质的催化剂。

小学生有极其强的表现欲和成功欲。在尝试中出现错误后,进取心迫使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是:商店上午卖出自行车5辆,下午卖出同样的自行车8辆,下午比上午多收1155元,每辆自行车多少元?),我设置了诱错的尝试题:商店上午卖出自行车5辆,下午比上午多收1155元,每辆自行车单价是多少元?尝试练习时有近20%的同学列出了1155÷5的算式,50%的同学处于盲目思维状态(因为许多学生很少见过无法求解的题目)。当另外的30%同学在小声议论着对本题提出无法求解的质疑时,他们(70%)很快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迫不及待地要求更正自己的错误,交流自己盲思后的想法,得出了许多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有的说1155元这个总价与数量5辆不对应;有的说老师我明白了,有的应用题有时有多余的条件,有时条件不足,不能像我这样乱套用条件列式:有的说,老师要补上下午卖出的辆数就好了,用总价差除以辆数差……而最后这个学生的愿望正是本课的例题。也正是由这个错误引发的冲动激励他们在反思中挖掘、升华,以证明自己对偶失的自省,以表现自己的顿悟。

4.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创新的生发点。

怕出错误的最好办法是人云亦云,因循守旧。而学习错误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有敢于离经叛道、想另觅蹊径的意识。教师切不可简单予以否定,要不断创造机会,以此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例:学校买了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单价6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尝试中有三种解法:(1)6×12×5;(2)6×(12×5);(3)6×5×12。当时有10个同学出现第③种情况,大家“公认”它是错误的,但就有一个同学不服气,又无法讲出道理,仅凭直觉。我表扬了他的自信和独创性,并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帮他“找”理由。最后找到的理由着实让我为之一震:老师,我是把每箱热水瓶取出一个,重新组合成5个一组,一共新组了12组,6×5是一组的总价,再乘以12是一共的总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这个由“错误”引出的创造,构想之奇特,算理之充分,让人体会到思维的美妙。

三、转个弯,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1.善待错误,增强学生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但他指错了,我又另外叫了一个学生上来指,但是并没有让他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在哪,等他回答正确后才让他回到座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

2.利用错误,培养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生成的结果,并且随认识的不断深入,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生暴露出“错误”时,作为教师要通过差错解读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障碍。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解答一道:“食堂有大米3.9吨,如果每天吃0.12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下几吨?”有好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3.9÷0.12=32(天)……6(吨)。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比较余数6与除数3.9的大小,余数比除数大,显然是错误的。(2)验算:32×0.12+6≠3.9,说明是错误的。(3)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别:食堂原来只有3.9吨大米,吃了32天还剩下6吨,这不是越吃越多了吗?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我“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6缩小100倍是0.06。一个“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3.捕捉错误,优化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优化课堂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错误,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学生好像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各不相同,两组对边分别为“5厘米”和 “8厘米”的三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学生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5=40(平方厘米)。这时,我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用课件展示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以及重叠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最后,通过运用直观图,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心理学家盖耶也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布鲁纳也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错误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类美丽的浪花,把他们当成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剖析错因的基础上,找到错误的价值,顺应学情,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真诚、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不是谈“错”色变,而是幸福地体会到因“错”得福。

参考文献

[1]陈励群《出错,也是一种成长经历》.《教学月刊》,2011年,11月。

[2]朱巧琳《让“错误”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小学教学参考》,2012,10。

[3]《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9期。

[4]郑小兰《当错误出现时》.《中小学数学》,2013,9。

论文作者:胡晓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邂逅错误,让课堂活力四射——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巧用例谈论文_胡晓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