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现状及对策_农村人口论文

我国就业现状及对策_农村人口论文

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就业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

我国企业就业人口的规模庞大与近年来就业问题的日益凸出,从根本上看,是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由于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必然要引起大量人员下岗转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也要增大再就业人口。可见,当前我国再就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一新情况,是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结果。

中国尽管1999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1998年减少188万人,但1999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要比1998年多300万人。 据国家计委杨宜勇先生归纳统计:1999年全国下岗未就业人口为600万人, 登记失业人口为620万人,企业新下岗300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274 万人,机构改革中预计分流300万人,农转非估计有300 万人, 绝对数总计达到2394万人,比1998年多出460万人,也就是说1999 年全国城镇的就业压力比1998年增加了23.7%。

就远期来看,我国城镇的就业供给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形成的新增劳动力,这部分人口估计未来10年内平均每年约有1500万人;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部分人口估计每年约有230—270万人;三是企业深化改革,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改革导致的失业人口,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1998年底的最新数据约有892.1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610万人,据估计今后10年内每年都将保持这一水平。上述3 种劳动力供给量加总,则预示着从目前到21世纪初期的10年内,我国平均每年需要至少创造出250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实现充分就业。199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机会746万个,1999年即使经济增长达到8%的水平,也只能新增就业机会810万人。可见,我国城镇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很大, 城镇失业问题较为严重。

尽管中国面对着转型期的失业压力,但是基于中国就业的具体情况和社会保障的加强,可以认为,当前失业还处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从下岗职工占全部国有企业职工的比例来看,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成都市的典型调查,约为8—10%,1998年全国的登记失业率为3.3%,就四川来看,按职工总数计算的下岗职工比例约为7%, 按国有企业职工计算约有15%左右。尽管中国的再就业与就业压力较大,但还是处在社会可承载范围内,我们不必为之“谈虎色变”,特别是体制转轨性的失业,在本质上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种阵痛,我们既要控制失业总量,防止它的恶性膨胀,但仍要坚持下岗分流、精简职工这一市场化的改革,通过改革与搞活经济,来从根本上解决转型期失业增多问题。

二、当前中国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力争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要求。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改革以来所出现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力图通过自身的发展,逐步地加以解决。综观近几年来的各种再就业对策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坚持发展,首先要力争经济适度高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中国在体制转轨中,没有出现某些苏东国家中的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不安,在于近20来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高增长。 鉴于1997年以来形势的变化和国内需求不足,近期的增长幅度会有所放慢,但中国仍有可能实行适度高速,就今年1—5月的情况来看,全年有可能实现8%的增长,我们可以在经济稳定增长中开拓就业门路, 使再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2.稳妥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的劳动就业面对着国有企业大改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职工大量下岗的压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压力,同时又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压力。为此我们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一方面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又要从我国就业的现实出发,实现高效率、高技术型就业模式与劳动密集型就业模式的共存,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做到充分吸纳和有效利用我国的劳动资源,实现充分就业。

3.更多地发展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场所。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条重要经验。如日本的小企业雇用了全国工业总劳动力的74%;法国有35万家中小型企业其就业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50%;意大利有中小企业90万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0%,就业人数更为可观;美国有2/3的新就业机会来自中小企业;欧盟的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其就业人数的66%。我国大中型企业有2万多个,仅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其中大型企业仅占万分之五,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的就业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只占国有资产的7%,却拥有74%的就业人口。 在“抓大”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让中小企业成为吸收就业人口的主要场所,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四川省的中小企业所容纳的就业人数,目前已占到现有就业人数的80%以上,成都市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80%以上是在中小企业中再就业的。在当前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能够大大增加就业容量。

4.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机会,增强其吸收乡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在80年代中国的乡镇企业曾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在转轨期,乡镇企业也面临着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全国的乡镇企业以20%的速度下降,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也一定会改变,乡镇企业由于其成本低、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转产快等特点,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在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一次新的创业机会,我们更应该从政策上、税收上,鼓励其发展,为它的第二次振兴创造条件,并由此使乡镇企业在新一轮农村经济起飞和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中扮演起新的角色,使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5.加快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吸收劳动力的规模。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有着众多的就业门路。据统计,从1990—199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值达到0.737。 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6.8%,发达国家占8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40%,有专家估计1996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700 万个就业岗位。成都市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近年来,在再就业的推动下,饮食服务业、社区生活服务、城市绿化、家庭服务等发展迅速。绵阳市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活动中,打破为创卫而创卫的做法,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为了始终保持市民的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全市雇用了数千名城市保洁员,使其成为城市“美容师”,既维持了城市环境的整洁,又解决了数千个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目前四川省的第三产业比重约为30%,据测算,如果达到40%的水平,将新增就业岗位82.1万个,单此项就基本能够消化全省3年内的下岗职工,或者说可以满足“九·五”后3年内的全省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需求。

6.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疏通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方便和就业信息。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增强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市场经济发源较早的温州市,出现了“只谈转业不谈再就业,只谈转岗不谈下岗”的就业局面。据统计最近几年温州市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净减少就业岗位2.9万个, 而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和外商投资经营单位新增就业岗位达到了20万个。如今的温州人已形成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岗,哪里能挣钱,那里就是岗”的全新观念。在温州出现了1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二、 三产业,100万人在温州打工,100万温州人在外地经商这种充满活力的就业格局。

四川省的绵阳市,也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通过新型的就业机制,一视同仁地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通过全面建立就业、用工、工资分配、失业、再就业的市场化劳动就业机制,形成了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打破城乡界限的劳动力市场。据调查, 通过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建立, 到1999年2月底,已经使69%的下岗人员进行了分流安置, 预计到年底全市再就业率将达到80%以上,同时还使全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3万之多。在绵阳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城镇职工下岗和农民工进城并举、本地劳动力输出和外来民工输入并存的局面。

7.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减少失业冲击,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一道保护墙。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社会稳定器,它的基本要求是增加职工的社会保障感,让下岗职工能够依靠社会保障的作用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境地。社会保障的内容,直接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相关,如果不能保障下岗职工能够得到基本的失业保险救助、基本的医疗条件保险和起码的老年保障,则会加重社会负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否建立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增强广大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增强下岗职工对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承受能力。

8.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通过积极发展小城镇增加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中国城市化中有80%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如果我们通过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步伐,使农村中80%的过剩人口下降到50%左右,就将大幅度地提高城市中吸收下岗职工和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总体水平滞后,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功能的发挥,既可大大缓解城市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可阻滞农村劳动力盲目地进入大中城市挤占有限的就业岗位。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做到二者共同进步,这样就可以收到增加就业岗位的成效。我国现有的14亿亩耕地中,有7亿亩左右的低产田需要改造,有宜林荒山荒坡9亿多亩尚待开发,还有14亿亩的水土流失面积尚待治理,这都说明农业内部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空间和领域。特别是使乡镇企业面向农村发展深加工农副产品,促进农业的发展,拽住农村劳动力,从而缓解近期内的城镇就业压力。

总之,世纪之交,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种体制大转轨、资产大改组、结构大调整的新时期,这是劳动力大流动、重新配置的时期,是就业再就业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协调各个方面的改革,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搞好劳动力市场,形成充分有效的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市场机制,这是缓解当前失业压力的必由之途。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乡镇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通过生气勃勃的市场主体的构建,使国有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良好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以企业的自我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另外,基于当前中国面对着内需不足的新情况,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加大投资和消费拉动力度,启动市场,特别是要一手抓好扩大社会投资,一手抓好刺激消费,通过市场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复苏,形成良好的增长势头,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经济多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在城镇联动解决约80万人的就业问题。可见,转型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标本兼治,既要搞好当前的改革,又要搞好远期着眼的深层改革,要致力于加快体制的转换。只要我们能尽早形成要素市场配置(包括劳动力市场配置)的机制和争取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适度高速增长,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形势就将大大改观。

标签:;  ;  ;  ;  ;  

我国就业现状及对策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