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动机理论论文

创新动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动机理论论文

创造动机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4)09-0047-02

动机问题涉及人类行为的源泉、动力,是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的问题。由于人个体行为的复杂性,个体行为的原因也更为复杂。人们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动机进行研究。从动机的起源角度,有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的划分。创造动机是社会性动机中最高层次的动机之一,是创造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产生创造行为的源泉和动力,因而备受学者们的重视。

一、国外几种典型的创造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的“创造升华说”。弗洛伊德作为典型的本能论者,认为本能对应于机体的需要,是愿望的心理表现,是生物无法逃避的内部压力。他从人的心理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角度,对创造动机进行首次深入的探讨。他用潜意识或无意识来说明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并将其作为构成无意识创造力理论的基石。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并从其中衍生出他的“创造升华说”。认为人的所有本能都来自于“力比多”的驱动。“力比多”具有巨大的能量,它暗中推动人类的一切行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本能论的色彩,但他的理论是通过其在医疗实践中,对人自身行为的观察得出的,为以后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斯洛以人的需要为研究对象的动机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以人的需要为研究对象,从区分人的需要入手,认为需要是促发行为的基础。以此为基点,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认为激励人向自我实现目标努力的行为背后,是需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结为由低到高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本性或根本需要就在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从需要的角度具体阐明了人类行为的源泉的动力。他的理论在考察人的需要时,缺乏社会性和历史性,过分强调了先天因素,希望通过“自知”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相对忽略了现实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此外,在创造动机问题的研究上,并没有对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做深入探讨。

托兰斯强调内在动机的创造动机理论。美国学者托兰斯(Torrance,1958)提出的创造力结构模式中,强调创造动机的作用,提出创造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他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提出好奇心、求知欲、发现能力、问题敏感性等特征都属于创造动机的特征。托兰斯还首次将创造动机测验用于研究,证明创造动机与创造成果呈正相关。托兰斯看到了动机本身是有着层次与结构的,他将创造活动中的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这是其理论的可取之处。但他只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忽视了外在动机对人创造行为的影响。

阿迈布丽内外动机协调的创造动机理论。美国学者阿迈布丽(Amabile,1982)通过对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内外动机的协调理论。强调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一个系统。当内在动机水平达到很高的时候,外在动机更倾向于内在动机的有机协同;即使内在动机的初始水平很高,但若过分强调外在动机,缺少对内在动机的支持,内在动机会将受损;强调并非所有的外在动机都与内在动机相协同。有些外在动机确实有损于内在动机,应尽量避免它的影响;内、外动机协同与工作性质、创造的产品有关。个人的动机系统是相当复杂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能恰当地协同,可以导致高水平的创造和多产的工作成果。阿迈布丽没有充分看到动机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她机械地界定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没有发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互相转化。阿迈布丽的创造动机理论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研究的空间。

克瑞普列Arthur Cropley的“创造动机过程理论”。德国汉堡大学教授A.克瑞普列(Arthur Cropley,1997)将创造动机与创造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创造动机过程理论”。这一研究可贵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去研究创造动机或创造过程,而是将创造动机与创造过程、创造人格和创造产品结合起来考虑,如在确定问题、设定目标的意向阶段;动机因素为解决问题动力、收获的希望;人格表现为批评倾向、乐观主义;结果表现为初始活动。在觉察、学习记忆的准备阶段,动机因素是好奇心、努力工作的意愿;人格表现为知识、判断和立项的意愿,结果是大量使用感知要素等。这种动机理论从微观的创造过程的视角去研究创造动机,将更有利于揭示创造过程各因素的内在联系以及创造的内在动力机制,对我们把握创造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创造动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国内学者对创造动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学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课题组曾使用问卷、人格测量表对辽宁省和全国获奖和获专利的科技人员进行过人格特征,包括创造动机等方面的实测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创造动机方面有许多有利因素,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意志品质,不过分追求物质报酬、赏识和奖励,归属感较强等等。

首都师范大学一些教授也曾对我国科技人员创造动机方面展开自我调查表实测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选取从事多种专业的科技人员作被试。采用测量法对被试进行成就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创造力问卷的测量。研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有较高的创造力和创造动机水平。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我国学者对创造动机问题不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测研究,理论研究上也富有成果。如华中师大张爱卿教授的“自我调节动机论”。这一理论对动机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动机包括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和自我调节三个因素。根据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动机运演模式。这一理论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整合的动机理论揭示动机的实质和内涵,对创造动机的理论研究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付世侠教授、东北大学罗玲玲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展了对团体创造力问题的实测与理论研究。此研究着眼于科技团体的技术创造行为,对创造过程中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创造动机研究的几点趋势

国内外学者对创造动机问题的实测与理论研究,呈现未来创造动机研究的几点趋势。

其一,研究视角呈现多维视角的结合。近年来,对创造行为的研究视角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多维研究视角,已不仅限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还有哲学的视角、科技哲学的视角等;对创造动机的主体研究,不仅限于个体动机研究,还向团体动机转变;对创造动力机制问题研究,不仅有静态的视角,还有动态的视角;对创造动机的运演机制上,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转变等等。

其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探讨人的创造性问题,是人的主体性原则在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创造动机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与人的行为的关系也是极其复杂的、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它的研究要建立在对创造行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这就要做大量实证的、定量的研究,获得科学、客观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应与定性的、理论思辨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使实证的、定量的研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使定性的、理论思辨的研究不流于随意与空泛。揭示人创造行为的奥秘,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应该是未来相关研究的正确研究方向和路线。

其三,研究内容上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创造力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人格、认知、社会等多因素的复杂综合体。创造动机是创造人格的重要方面,从动态角度看,要受到外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静态角度看,其内在的层次、结构与作用机理也是极其复杂。对这些问题需要理论上更深入的研究,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如我们一直都在考虑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问题,但往往考虑得有些笼统和模糊。对创造动机的理论研究应注意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标签:;  ;  

创新动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