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解密国美36亿次合并_陈晓论文

陈晓解密国美36亿次合并_陈晓论文

陈晓解密国美36亿并购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美论文,并购案论文,陈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对张大中来说是一个好的归宿。”一位大中前员工表示。这个归宿就是突然得令业界瞠目结舌的被国美收购。

2007年12月14日,国美电器(0493.HK)发布公告称:国美已与大中电器的股东订立收购协议,将以36.5亿元价格收购大中电器的全部注册股本(比苏宁的报价高出6.5亿)。在此之前,“苏宁并购大中”一度被视为是板上钉钉的事。

12月19日,公告发布会的第五天,陈晓在国美的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述收购大中的前前后后,而此时,张大中可能在向各个门店的员工道别,顺便派发红包,可能在谋划新公司的方向,可能在缅怀历史,也可能什么都没做。

张大中是“干干净净地离开”

记者:国美介入收购,是在苏宁放弃之前还是之后?

陈晓:苏宁放弃的那个时间点,我们已经(谈得)差不多了,但总得有人说,让他们说可能好一点,大家都留个面子。

记者:关于这个收购,有种阴谋论的说法,说大中故意设局,它一直钟情于国美,却以和苏宁的谈判作为一个条件,来影响国美的决定。

陈晓:这个有点八卦。对大中感兴趣的,可能不只是苏宁、国美,每家企业都有判断,对我来说,这家企业有多大的价值?我们考虑的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考虑的不只是机会成本,还有时间成本,行业整合一直是我们的追求,整合过程太过漫长,时间成本会很大,对这个行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记者:你们有没有请第三方机构来作价值判断?

陈晓:我们这次并购的财务顾问是英国一家投行,我们也接触过其他财务顾问。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他们认为我们早就该做这件事了,他们甚至认为价格再往上走都没有问题。

记者:最终打动大中的是什么?是这36亿吗?

陈晓:卖东西首先考虑的肯定是价格,我们的价格比其他同行相对高一点。当然,他也会考虑其他因素,国美和大中毕竟是在同一地区成长起来的,虽说有竞争,但这种竞争还是良性的,这么多年,国美和大中没有发生过恶性的竞争行为,所以,应该说还是有点英雄相惜。另外,收购以后,怎么用品牌很有讲究,国美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你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企业,这个品牌的未来很难把握,但交给国美,就没有悬念了。

记者:关于价格,国美跟大中谈判了多久?

陈晓:可能有几个月。

记者:你曾经说两家企业合并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

陈晓:那是合并,这是购买。这次交易的结果意味着,张大中不会再参与到家电这个行业中来了,他离开这个行业了,而且是干干净净地离开,什么都不要,股份也不要,未来也不要,只要钱。

记者:采取第三方托管的方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晓:通俗地讲,这是一种过渡性安排。国美想买大中,我可以承诺买,但是钱也许不能马上付给你,我们还要经过一些政府部门的审批,大中如果想马上拿现金,那我们只能做这种第三方的结果来满足他的要求。

记者:对现在的结果,张大中满意吗?

陈晓:我想应该会满意吧。

记者:大中的员工呢?

陈晓:2007年12月18日,大中电器已经开业,员工没变,还是那些人。他们并不是最近才知道这家企业要卖,而是在一年多以前,所以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根据大中对内部员工的摸底调查,70%的员工希望卖给国美。

整合大中“两个月就够了”

记者:有专家说,国美整合永乐相对比较容易,整合大中比较困难,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陈晓:那一定是个伪专家。你想啊,永乐跟国美,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这两个城市还有很多文化差异,大中跟国美同城,没有文化差异,把上海的资源纳入北京的后台体系,还有一定的困难,在北京地区,这种资源的嫁接很容易,另外,大中还是一个区域性公司,它没有总部这个概念,会很容易融入。所以,从每个方面看,结果都是一样的,整合大中会更容易。

记者:整合永乐用了多久?

陈晓:8个月。

记者:整合大中你们打算用多久?

陈晓:两个月就够了。

记者:两个月以后的大中会是什么样子?

陈晓:它原来缺的是供应商资源,因为它的规模比我们小,假如把国美的供应商资源嫁接到大中的品牌上,它打价格战的力度会更大。另外,它以前不愿意大规模地投入后台建设,而我们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我们会跟大中共享。我把我的资源交给它,把价格优势交给它,把后台支持交给它,同时保留它价格的灵活性和品牌的个性,相信未来的大中要比现在更强。

记者:更强了会不会变成跟国美窝里斗?

陈晓:这个市场上还有很多竞争者。

记者:可大中的店铺常常开在国美的对面。

陈晓:他们完全可能形成一个家电卖场商圈。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

记者:怎样的差异?

陈晓:我感觉大中比较平民化,比较平民就比较亲近,但高端客户不一定喜欢它。你再看它这种灵活度,很多对价格敏感的人喜欢,但其他人不一定喜欢。又比如还价的空间,大中的空间更大,国美就比较规范,可有些人就是喜欢砍价,也有些人不喜欢。再比如大中有很多抵用券,而我们可能更多是直接降价。这就是两个品牌的差异。但我们将来可能会做一些修正。

记者:哪些修正?

陈晓:比方说,还价空间太大,这对消费者不公平,我感觉应该要调整。

记者:会不会关掉一些大中的店铺?

陈晓:会关掉个别亏损的。时间可能会很快,因为这个市场我们太了解了。

记者:国美一直试图打造不同的店铺类型,这方面推进得怎样了?

陈晓: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件事情。应该说还是比较顺利。2007年我们的百店工程基本上完成。北京市场我们可能会重新再梳理一遍,大中几家特别大的店,我们会去强化它,让它成为北京市场的旗舰店。

记者:我们以为你们会把大中定位成低端的。

陈晓:不会。它有很多很好的店。像东塔店、马甸店,都很好的,我干嘛要把它弄成不好的店。

记者:这些好的店,有资质成为旗舰店的,不会改名叫国美吧?

陈晓:不会。国美、大中都是我的,这两个孩子,谁在某方面的天质更好,我们会去培养,我不会偏爱任何一个,没道理。在北京地区,我甚至对大中的重视程度比国美还要强,因为对我来说,这个品牌是一个新的平台,我第一时间要关注它,第一时间要给它扶持和支援。

记者:大中的管理团队似乎比较老化。

陈晓:对,它管理团队平均年龄比较大。

记者:国美接管后,会不会像以前永乐一样互换高管?

陈晓:它和永乐还不同。国美和永乐是全国连锁,有总部管理。大中是区域性的,基本上没有总部,就是北京分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它的高管和我们的高管是有差异的,中层干部,我们肯定会大量使用大中优秀的员工。

国美“不希望成为一霸”

记者:2007年初的时候采访你,你说你最大的压力是怎样可持续地保持行业的优势地位,现在并购了大中,这个压力减轻了没有?

陈晓:你说的这个不完整,并不是怎样可持续地简单保持,要扩大。这个压力还在。我们确实很难找到等量级的竞争对手了,往往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越来越骄傲了,实际上,跟我们理想目标去比较,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现在真的不怕别人把我打倒,但可能是自己把自己打倒。

记者:假如有人说国美是巨无霸,你喜欢听到这种说法吗?

陈晓:我真的不喜欢,说白了,我们是做服务的,你如果感觉它大,这个服务就有问题,所以从服务层面上,我们更喜欢店小二的感觉,你找到店小二可以随便问,但那个霸,可能说话就感觉不同了,从消费者层面上,我们真的不希望成为一霸,那个霸是很不好的。

记者:行业已经集中化到了这种程度,国美会变得更强势吧?

陈晓:我们更强势是因为我更理性,如果我不理性光强势,那是外强中干,我知道我什么时候该强,我知道我强对你供应商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我强,把你们都压死掉,那不唇亡齿寒嘛!他们都不在,还要我们干嘛呢?

记者:供应商看到国美并购大中是高兴还是恐惧?

陈晓:客观地讲,一部分很高兴,一部分真的有些顾虑。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要产生很多大企业,中国的大企业太少了,原因是很难整合行业,因为众多的小企业在争夺资源,在浪费资源,资源没有得到优化,竞争也变成无理性的竞争。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它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它不能乱成一锅粥。所以,制造业很多大品牌,它希望你国美更大一点,它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很多工作,很多小企业在这个大平台上做不了。

记者:收购大中以后,国美的收购会不会告一个段落?

陈晓:我们的主线是自我发展,收购始终是锦上添花,未来国美也会以自我发展为主,但是有机会我们也不会放弃,因为行业整合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有合适的目标公司出现。

记者:这样的公司越来越少了吧。

陈晓:不会。你说全国卖手机的有多少,他们杂乱无章,这个行业也需要整合,需要规范,我们国美刚好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还有卖电脑的。所以我们还有很多要做的。如果有一天消费者觉得我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找国美满足的时候,那时候就不需要整合了。

大中新团队亮相

2007年12月21日,国美集团宣布了大中电器38名经理级以上的核心管理团队名单,其中,76%为大中电器原管理人员。另外,大中电器现有61家门店经理均保留原岗位。原沈阳国美总经理毛晓军新任大中电器总经理。毛为“海归派”,曾任国美电器大连分公司总经理、沈阳分公司总经理。

同时,国美集团将在北京成立北京大区,分别管理北京国美和北京大中两个品牌。牟贵先任北京大区总经理,牟贵先现为国美集团副总裁;原济南国美总经理阎小兵任北京国美总经理,北京国美现任总经理史明调回集团总部。

标签:;  ;  ;  ;  ;  ;  

陈晓解密国美36亿次合并_陈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