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宏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如何理解宏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怎样理解宏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认识粗放增长方式

近年来,伴随快速的经济增长,我国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退化、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发生短缺。对此,我们可以归结为发展中遭遇的资源约束。必须客观地承认,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危机主要是由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发的。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观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是不安全的。近年来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告诫我们,依靠廉价燃料烧出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不安全性。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在未来将越来越会成为人们关心的大事。

随着生态的恶化,我国会被迫将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阻遏危机,而不是真正地推动经济进步。以水资源问题为例。因过度开采地下水,我们整治地面沉降;因生态系统的水资源涵养能力下降,我们被迫进行流域整治、生态修复和建造大型调水工程;因河湖被严重污染了,我们必须再花大力气进行治理;因水源地的水质下降了,我们被迫使用更多的能源和金钱去保证生活和生产用水。诸如此类,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这表明我们的GDP中的很大一块是被动应对生态退化的产物。它们使用资源,但并不实质性地增加社会总财富。生态退化越严重,这样的使用模式越是吸收我们的社会资源,从而阻碍我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那些真正提升竞争力的方向。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有必要澄清若干认识误区。首先,通常我们会说中国是一个资源高度缺乏的国度,并将这一特点视为我国之所以发生资源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话讲了等于没讲。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发展永远的命题。因为稀缺,所以要追求优化配置。稀缺不是危机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滥用。更何况,我国重要资源的拥有状况根据联合国的排名,基本上都处于“中等丰度”水平。

另一方面,在讨论与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生态问题时,人们通常习惯于将问题归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错误的。以城市化为例:合理的城市化过程尽管会占用土地,但如果这种占用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在宏观层面上并不会出现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大幅度减少的局面。相反,为了有效保护自然,有必要尽可能将人口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城市。因为城市化的“有效”包括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是集约型的利用方式。这种效率应该保证人类将更多的空间归还给大自然。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占用也是如此。而且,这不仅意味着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将更多的空间归还农村、归还自然,还包括环境基础设施规模效益的产生,以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是有效的,工业经济就应该有强大的能力反哺农村、反哺自然。当然,如果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是有效的,也应该包括能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就应该是发展的效率。这是处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本质差距。如果经济有较高的效率,电厂燃煤就可以普遍脱硫,甚至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如果土地使用有较高的效率,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大的农村、绿地、湿地和水域。

我们之所以将这里讨论的效率称之为“发展效率”,是因为还包含着更进一步的内涵,需要考察一个社会能否将足够的资源投入到与提高资源生产力相关的领域,包括教育、研发、环境保护以及与提高资源生产力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所谓政府随着经济发展而加大环境生态投入的情景很大程度上就只是一种假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实力确实大增。但是,这并不能保证财政收入中有足够的部分被用于反哺自然、反哺农村,加强教育和科研投入,也不能保证企业对研发有足够的投入。所谓“吃饭财政”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也不例外。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用于环境和生态建设的钱或是通过市场化融资手段解决,或是来自土地出让收入。这两项资金来源其实都是透支未来。

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当前的经济还不发达,等经济进一步发展了,这些领域才会得到足够的投入。这种观点极端错误。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吃饭财政”现象中有多少浪费、奢侈和铺张并不难发现。此类现象如果不消除,财政就永远不可能拿出足够的钱来用于生态环境和教育科研。

从理论上讲,钱是什么?无非是各种稀缺资源的符号,其作用是引导这些资源的配置。既然它代表了各种稀缺资源,其本身也就是永远稀缺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钱永远是稀缺的,我们永远需要追求合理的配置,以缓解这种稀缺性。不存在这样一种领域,它可以等待到其他领域的钱用不完了其投入的必要性才会发生,因为这种时机永远不会来到。

实践上,我们党在延安时期、以色列在建国初期、日本在战后重建时期,都有饿着肚子办教育、搞环保的经历。在十年内战时期,我们党还推动过植树造林。以色列发达的滴灌技术,日本70%的森林覆盖率,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都不是成为发达国家以后才开始建设的。所有发达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都不是发达以后的事情。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重视这些基础投入,不注重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离开以人为本和艰苦奋斗,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至少世界上还缺乏这样的先例。

于是,怎样确保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其路径也就清晰了。我们必须鲜明地反对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反对铺张、浪费、豪华与奢侈。由此节约下来的资源,投入到环境、资源、教育、研发、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

发达是简朴的,绿色是昂贵的。无论是人本的,还是可持续的发展,其实是同一条道路,就是依靠人类本身的智慧能力,而不是剥夺自然,去发展经济;在发展的成果中,必须有重要的部分反哺自然和积累人力资本。因此,我们的未来必须是简朴的。贫困的时候需要简朴,富裕了依然要简朴,即富裕的和绿色的简朴。

由于发展效率较低,而社会资源的投向又不合理,一个地区的经济就更依赖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奉行的高速低端的经济扩张策略。有两个现象可以说明我们对低端经济模式的依赖有多深。一是改革开放25年来,所有经济发展上取得成功的先进典型,无一不是高速低端扩张的产物。即使是“长三角”地区,也是用低地价相互竞争。二是我国建国以来历次经济增长高峰或过热,都是低端经济高速扩张造成的,每一次都引起环境质量的迅速退化。

二、解读中央提出的循环经济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会议研究了如何在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问题。 会议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会议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求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事实上,这是一段当前国家决策层关于循环经济的叙述。它告诉我们,这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循环经济已经被视为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思考循环经济时有必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在技术层面上谈论循环经济的。近年来,粗放型高速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央已经将循环经济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这意味着在理念上,需要将循环经济理解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阶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路径。于是意味着,循环经济的实施不是某些技术的推广,不是某些项目的堆砌。需要我们弄清楚循环经济原理究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运行体系;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经济运行走上循环经济指明的道路。为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澄清一些问题。

(一)市场化的循环

客观地说,循环经济理念的主干成长于生态和环境学界,经济学主流对此关注甚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其经济学理论基础相当薄弱。这一现状的一个消极副产品是,循环经济的提倡者往往过于强调政府和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通过市场解决问题。于是,可以有很漂亮的规划,但难以被市场接受;可以有很动人的试点,但难以推广普及。甚至,不少试点只是笼统而含糊地谈“效益”,连利润也避而不谈。

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要素配置的基本手段,在考虑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不能回避市场。否则,这样的战略就难以实施。恰恰在这一点上,过去的循环经济研究是欠缺的。为此,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探究。

历来循环经济的倡导者抨击当前的经济运行模式是“线性经济”,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因而是不合理的。对此,我们不应该否认。问题是这种不合理的方式为何在现行经济体系内盛行?显然,只有找到不合理的原因,才能消除不合理本身,也才能让市场的运行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所以,这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根本性任务。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物质在人类经济系统中的运动不是均匀连续的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交易完成的。某种意义上,制造业的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之间也存在这样的交易过程,只是交易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我们还可以把消费视为一种生产过程,其“产品”是“满足”。于是,物质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就被抽象为一系列的交易环节,采掘、加工、运输、仓储、消费等都只是某个环节中的具体内容。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所谓的价值链。价值链引导着物质的流动,包括其流动的方向和强度。

物质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这意味着在相对应的环节上能够产生可以接受的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消费这样东西让他感到“值”,或者说他能够获得可以接受的消费者剩余。所谓循环经济,意味着存在着这样的价值链,其每个环节能够产生可以接受的价值。如果这一价值链导致市场物流链的闭合,那就是循环经济了。这种物质流动与价值生成的统一,是我们谈论循环经济时所要坚持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通过交易形成的价值链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不能产生可以被接受的利益,价值链就会断裂,从而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物流会改道。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的价值链,而是由众多这样的链交织而成的网,市场经济就是由无数交易关系构成的网络。当某个环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时,逐利的本质会驱使资本转向其他方面,而物流则随资本改道。第二种情况是不能改道,于是就导致了废弃,垃圾就是这么来的。

笼统地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虽然鼓舞人心,但并不科学。我们考虑两种情况。

首先,市场缺陷导致了废弃的产生或过度增长。或者说,是外部性导致了物流的错误,进而引起价值链断裂和垃圾的累积。在源头,第一产业的生产过程通常低估乃至忽略环境和生态成本。例如,采掘业一般不考虑矿区塌陷、污染和生态修复的成本,也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本体价值。林木采伐一般不考虑活立木的存在价值。种植业不考虑土地肥力损失、化肥和农药污染的成本。在一般均衡或利润平均化过程的作用下,初级产品的价格总会比它们应有的价值低。这种过低的价格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使人们相信相关资源是充裕的。于是产生了这样的资源错置:为节约其他要素,生产者会更多地使用初级产品或诱导消费者消费更为资源消耗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豪华而耗油的轿车销量的增加一般与油价下跌有关,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进而,整个社会物质消费的增加推动了废弃物的增加。在废弃物再利用的层面上,便宜的初级产品是这种再利用的阻力。

其次,与再生或循环使用资源有关的技术不成熟。这种技术上的不成熟性如果导致再生产品质量较低或价格较高,在市场上就会阻断循环过程。但严格地说,技术因素并不成为独立的阻碍循环的原因。技术本身也是一种产品,其开发方向是服从市场大趋势的,从而很大程度上是被资本左右的。如果因自然资源的廉价而导致资本转向过度使用初级产品,资源再生领域的研发活动就会遭受资本的冷落。

让资源百分之百地在经济系统内循环是一种不合理的想法,不能把推进循环经济的努力偷换为制造新世纪“永动机”的尝试。但随着制度、市场和技术因素的改善,物质的循环利用会不断提高。

前面的讨论可以这样归纳,在给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垃圾就是垃圾。因为在一个自发的市场中,如果垃圾中某些成分的回收能够产生利润,会有人去干这事的。我们所以讨论循环经济,是因为废弃现象中存在不合理的成分,存在进一步合理利用物质、促进循环的潜力。但是,潜力与实现之间存在着障碍。研究循环经济,就是研究如何铲除它们之间的障碍。

这一判断已经显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方向: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制度创新又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能够使资本流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而技术潮流则因此发生相应改变。所以,推进循环经济的主通道是制度领域。这就意味着政府没有必要凡事亲力亲为,以免过多的行政干预损害市场效率。同时,循环经济又必须是制度能力强大的市场经济。政府的主要使命是为此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制度,以及形成有效执行这种制度的能力。

(二)高端化的循环

所谓高端化,指的是增加循环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的过程。在谈论循环经济时,有一种成见需要破除,那就是将循环经济与“拣垃圾”挂钩,以为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废旧物资”的再利用,然后就是考虑究竟是允许外来劳动力还是组织下岗工人走街串巷地收破烂。

这样的循环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不难想象,即使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下降,从长远看,一个社会福利水平的上升总会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并因此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与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一样,会压缩废弃物的价值空间,使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失去循环价值。劳动者回报的上升趋势在正常社会中是不会,也不应该逆转的。所以,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不会是利用越来越廉价的劳动力从垃圾中拣回东西。

一种有前途的循环经济是尽可能让产品不成为废弃物的经济。这一过程必须从生产者责任和市场组织开始。由于生产者要对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它就面临选择:回收了消费者不再使用的产品之后,或是作为废弃物处置,同时生产新产品还必须购入原料;或是利用回收品生产新品。在市场经济中,支配其决策的是利益。如果后者的利益大于前者,一种较为完整的循环就产生了。所以,推动生产者走上循环之路的,应该是前面讨论的外部性的内化。购入原料的价格越高,处置垃圾的成本越大,循环越可能产生。

这样的压力会导致一系列市场和工艺革命。首先,生产商会将产品设计得易于重复利用。例如,通用零部件会变得经久耐用,整件被设计得易于拆卸,甚至会出现拆卸旧产品的流水线。拆卸后的部件部分经检测合格后被用于生产新品或价格比较低廉的二次产品,部分则回炉生成原料。

在市场的另一端,在消费者那里,生产商可能会保留产品的所有权。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购买的只是生产商的服务或效用:你买的不是冰箱、空调,而是制冷服务,东西依然是生产商的。消费者享受生产商提供的服务,不再是“售后服务”,而是包括产品在内的“服务期”,并像现在缴纳物业费一样,按期缴纳诸如此类的服务费。在这一模式下,生产商能够从三个方向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一是专业服务总比消费者的自我产品维护更能够使产品运行良好,寿命长久。也就是说,如果传统模式下这件产品的寿命是100个月,新模式下是110个月,这多出的10个月的使用期就成为生产商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好的服务总会刺激消费者产生新的需求,从而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三是当产品报废时,真正报废的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个局部,企业依然拥有其有用的大部分价值。当然,这一模式下的难点,是如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对新颖的追求。其出路是增加产品组合的可能。

高端化还意味着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好各种自然力。不能将循环经济仅仅理解为是各种物质在人类经济内部的循环。一栋楼宇,如果能够通过改善其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因素采光、通风和调温,其实就是在源源不断地利用自然的服务。一块农田,如果合理使用,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净化环境、产生景观效果、涵养水源。善用这种源源不断的自然界的服务,能够节约大量的投资、能源和原材料。这才是真正的循环,高明的循环。

(三)人本的循环

随着循环经济的推进,会发生越来越多的服务对产品的替代。甚至可以说,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服务经济。上述高端化循环经济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较高的技能,因此,这也是一种高端化的产业,能够创造大量的报酬较高的劳动机会。这是一种较多依赖人力资本,较少依赖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密集型经济。

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可以将循环经济理解为一种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源、以人的发展替代剥夺自然的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表象是资源利用的不断优化,但其本质是一种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经济运行方式。

这意味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减物质化,也就是说,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福利越来越少地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更多地依赖人类自身的努力,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人类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改善、人类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进步。

在经济运行上,循环经济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应该充满人性关怀。循环经济要求的循环,既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物质运动合理化,也要求依托基本物质条件之上的服务流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上升。在前者,离开消费者的满意和配合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一种循环的设计应该尽可能人性化,感到更方便、更实惠。在后者,则需要理解一个事实:一定物质产品上可以附加的服务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极限的,这一点才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空间。让服务代替物质的流转,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循环。

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其他各种合理利用资源的相关技术事关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培育。考虑到复杂的世界资源形势和激烈的竞争,所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应该被视为重大的战略储备。历次世界性的资源危机无不证明,是此类储备雄厚的国家,而不是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最具有克服危机的能力。此外,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是有效利用资源、实现高价值的循环经济的基础。一个缺乏技能的低端经济,其循环经济也只能是低端的。拣垃圾的循环,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必须将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极大增加人力资源的丰度,作为推动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策略。

循环经济最根本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高的人民福利。也就是说,同时实现节俭和富裕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困难,这也正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所需要的是发展理念、生活方式和制度的优化。需要坚定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反对奢侈。例如,冬天穿毛衣,夏天穿T恤上班值得提倡。反过来,一年中有大半年依赖空调则应该被视为病态。 一个社会普遍具有节俭意识、危机意识是强大的表现,奢侈则是社会的“糖尿病”。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如果政府在建筑节能、节俭办公、使用再生性办公用品、高效率公务用车等方面带好头,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生活走向循环化和节约化就拥有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四)减物质化

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的最主要特征。减物质化是在发展模式、市场运行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范畴内提出的。它要求人类社会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一切方面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它强调物质的循环,强调物尽其用,强调单位物质消耗产生更多的经济增量和福利增量。在传统的发展观中,生产力的发展其实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减物质化的发展观中,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源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方向应该从资源密集型向人力资源密集型转变,投资方向应该从资本密集向人力资本密集方向转变,使经济体系每单位物质资本和资源投入的产出最大化,还要使其吸附的人力资本和使用的劳动力趋于上升。

减物质化表现为开源、节流和循环三个方面。开源,意味着再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持久;节流表现为经济生活各个环节上物质能量流输入的减少和废物流、废热流的减量;循环,表现为物质的循环利用和非物质经济活动的增长。从减物质化的高度阐述循环经济,有利于澄清一些由于狭义的对“循环”的理解引起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经济是高度开放的经济,对外日益融入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大格局,对内全国各地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链的循环,循环经济理念就只能覆盖城市经济的一小部分,也就无从谈起从战略高度推进循环经济。只有将循环经济目标定位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减物质化,其战略高度才能得以确定。

其次,作为一种重大战略的循环经济,应更高效、更节约地利用各种资源。而且,越稀缺的资源,越应该作为循环经济主攻的目标。以此为原则,应该将土地、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资源作为循环经济的覆盖对象。其中又以土地和能源更为重要,情况也更为复杂。

一座城市的经济不是孤立的体系,除了通过贸易方式与外界发生联系外,还与周边农村以及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某些重要的循环发生在自然与经济体系之间,城市不能离开这种联系。我们将这种联系统称为生态服务。这些服务的供给不足会导致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由此导致的废弃物的增加,并减少城市的宜人性。因此,发展这些服务应该是循环经济的第一个层面。特别是对于大城市而言,比较重要的、与城市物质能量消耗关系密切的、通过努力能够改善的生态服务包括:(1)空气净化。水面、湿地、农田和绿化地,都具有相关净化功能。尤其要强调的是,水田在净化大气,尤其在吸收烟尘方面的能力比普通的绿地更强。(2)缓和热岛效应。同样是水面、湿地、农田和绿化地,对缓和热岛效应有显著作用。(3)水体净化与水源涵养。结合推广有机食品生产,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食品,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推进有机肥的生产和施用;同时,以有利于水系循环,增进水系自净能力为目标开展水系修复和建设,使农村大地,尤其是上游地区,从污染源变成净化器。再次,水田如果善加利用,其净化能力超过绿地。(4)消纳有机垃圾。也就是说,通过堆肥等手段,让农田、绿地等系统消纳。(5)景观的宜人性。特别是如果能够大范围形成优美的乡村景观,这种服务流是可持续的。这些服务功能的发育,不仅能够向人类提供各种物质资本难以实现的服务,而且也能够从方方面面节约资本、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第二个层面需要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研究。一个城市的物流、能流、废物流的流动方向和强度需要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要素联系起来。明显地,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实现物流、能流输入的减少和废物流的下降。通过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引起节约。

最后,减物质化本质上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的过程。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经济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长期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科技进步的结果。减物质化与综合竞争力提升之间有两层关系:其一,一般的,也就是非循环经济专有的管理完善、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力进步都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其二,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其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社会坚实的人力资本和整体的技术储备为基础。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能产生巨大的减物质化效果,又能为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战略举措

总之,推进循环经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以提高资源生产力为导向,持续推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使社会经济生活不断朝节约化、循环化的方向转型。

首先,法规体系的完善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规体系。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出台,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传统的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轨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其次,技术进步是推动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要以制度建设为手段,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鼓励先进技术,形成循环型技术源源产生的制度动力和市场机制。循环经济与“科教兴国”的战略紧密相关。在制度建设先行的条件下,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依靠市场逐渐消除外部性,使技术不断朝着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

再次,流通领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要地。在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操作的、能够有效整合生产和消费的流通管理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价值链的构造和修复。需要价值链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利润空间,以此吸引资本的进入;需要分析市场中生产、流通、消费和处置等环节的价值流动方向,寻找价值链断裂的原因及其反映的市场缺陷,通过纠正相关市场失灵的种种措施推动循环经济。

最后,政府以校正市场失灵为己任,通过制度创新打开循环经济成长的空间。在城市规划、产业政策、财税体制、政绩考核、转移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各方面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运行的制度空间。

标签:;  ;  ;  ;  ;  ;  ;  ;  ;  ;  ;  ;  ;  

如何理解宏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