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研究论文_代锋

代锋(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463400)

摘要:目的:采用对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并针对性进行最近的介入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方法:搜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1 月在院就诊的180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00 人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80 人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头痛症状缓解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借助先进的放射诊断技术,结合介入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放射诊断,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13-021

前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约12%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就死亡,40%住院病人死于出血后一个月内,约90%的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若未得到及时处理,3 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1] ,三分之一的病人遗有神经功能缺陷,只有少部分预后较好。随着神经影像、显微神经外科及介入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得到很大的改观。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采取何种治疗争论不一,无论是外科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加强颅内动脉瘤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2.资料和方法2.1 研究对象搜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1 月在院就诊的180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00 人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80 人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临床症状: 临床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Hunt-Hess 分级 I 级135 例、Ⅱ级10 例、Ⅲ级10 例,Ⅳ级15 例、V 级10 例。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

3 研究方法3.1 适应证①破裂动脉瘤:如患者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可以行介人治疗。Hunt-Hess 分级I 一Ⅲ级应积极治疗,Ⅳ一V 级应酌情处理。②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且技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可以行介人治疗。

3.2 禁忌证①全身情况不能耐受麻醉。②目前介入技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③患者和(或)家属拒绝介入治疗。④其他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

3.3 术前准备3.3.1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3.3.2 CT 检查SAH 的诊断可排除其他伴发的颅内疾患,强化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可发现直径>5mm 的动脉瘤,可发现瘤壁有无钙化或瘤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螺旋CT 三维重建可以初步筛选动脉瘤。

3.3.3 MRI/MRA(酌情):大致显示动脉瘤的位置,显示瘤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清楚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如图1

图1 颅内动脉瘤的MRI 成像3.3.4 脑血管造影:①造影的时机,对SAH 的患者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者应该尽早造影。Hunt-Hess 分级为Ⅳ一V 级的患者应酌情造影。②造影原则,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时,应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椎动脉要显示双侧小脑下后动脉。

3.3.4 脑血管造影①造影的时机,对SAH 的患者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者应该尽早造影。Hunt-Hess 分级为Ⅳ一V 级的患者应酌情造影。②造影原则,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时,应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椎动脉要显示双侧小脑下后动脉。必要时加行颈外动脉和脊髓血管造影。一侧颈内动脉的动脉瘤,考虑治疗时有可能闭塞载瘤动脉时,应该同时做交叉循环实验,即压迫患侧颈内动脉行对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观察Willis 环的代偿能力。

3.4 造影方法采用三维螺旋CT 血管造影术(3D-CTA)3D-CTA 是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采集容积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再经计算机处理,合成三维血管影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3D-CTA 检查脑动脉瘤有下列优势:(1)快速大容积扫描特点,三维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均很高,检查时间短。(2)无动脉损伤及其他危险性。(3)不受术后银夹、弹簧圈的限制,便于术后复查。(4)能较好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5)三维图像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血管形态细微改变。同时,3D-CTA 检查检查时间短,能够快速获取危重病人的病变信息,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较DSA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4 结果本组100 例均成功栓塞,1 例术中出现较严重颈内动脉痉挛经调整导管的深度和方向并注入罂粟碱60~90 mg 后缓解,未影响后续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的患者有20 人效果不好,还需进一步深入治疗。经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1 例异位栓塞及并发症出现,无死亡。随访3~20 个月,未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病例。

5 结论关于脑动脉瘤手术时机问题,过去多主张延期(2 周后)手术,优点是出血后病情已稳定,脑肿胀已减轻,手术危险性小,手术病死率低,但再出血机率增加,将丧失抢救机会,而早期手术还可清除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内的凝血及血性脑脊液,对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有积极作用。

结果表明,在急性破裂动脉瘤患者中,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一年时患者无残疾存活的转归显著高于传统外科手术组;再出血率二者均较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AST 认为介入血管内治疗是存活组动脉瘤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对于复杂或多发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1] 王大明, 凌锋. 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 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9): 621-624.[2] 崔兰兰, 徐香玖, 毛泽庆. 多层螺旋 CTA 与 DS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7): 874-876.[3] 梁远生, 陈兵, 陈立一. DSA, CTA 及 MR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评价[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 27(2): 198-201.[4] 龙霄翱, 陈兵, 陈立一, 等.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介入治疗时机及继发脑血管痉挛的防治[J]. 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1): 22-24.[5] 潘奇, 刘建民, 许奕, 等.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2): 95-100.

论文作者:代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颅内动脉瘤的放射诊断及介入治疗研究论文_代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