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路线论文,传统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技术路线的选择,必须以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现状和农村经济条件为依据,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从技术结构优化的过程来看,农业科技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生产力水平及技术水平较低时,是依靠现有的农业资源和进行手工劳动,生产初级产品或手工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阶段;二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发挥技术优势,向农业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形成生产加工商品的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三是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很高,实现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知识合理优势,就进入了以生产知识密集型的“商品”为主的阶段。
目前,我国还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过程之中。从总体上讲,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事业。这条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既不同于机械型技术路线,也不等同于生物型、交错型技术路线。它兼有生物型技术路线和交错型技术路线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它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的优化选择。这一农业技术路线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要点:
1.从技术结构方面讲。它是一条以发展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重点的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路线。既要侧重发展化肥、良种、农药和科学栽培、改良土壤、农田水利、生物防治等项农业技术,又要发展农业机械、设施农业、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等工程技术。在这一前提下,做到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并举,有机技术与无机技术共养,各种农业技术综合运用。
2.从发展步骤讲。它是一条在农业发展不同时期技术发展有所侧重的动态优化型的农业技术路线。以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为例,二者的动态优化过程大致包括这样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生物技术,通过发展和采用生物技术来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增收;第二阶段,生物技术与选择性机械化相结合,即随着农业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尤其是随着非农产业的扩张对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增强,生物技术要与选择性的机械技术相互结合,适当发展机械化农艺、机械化收割、机械推土造田等配合生物技术发展的必要的机械技术手段;第三阶段,生物技术与基本的全盘机械化相结合。
3.从地域适应性方面讲。它是一条既有基本要求又适应不同地区实际的多种实践模式的农业技术路线。总体农业技术路线是就全国的情况而言的。在实施过程中,总体农业技术路线必然要分解演化为适应不同地区具体实际的不同模式的具体技术路线。比如说,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土地平整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等地区,随着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量的增大,劳动替代的需求增强,在这些地区,农业机械化起步要适当地高一点,发展步子要适当大一点,机械技术农业技术结构中所占比例也应适当高一些。而在经济落后的广大山地丘陵区(如中西部地区),因农业经济条件限制,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发展生物技术和有机技术为主要任务,机械化事业起步要相对晚一点,步子要更稳妥一点,规模也要相对小一点。
4.从功能上讲。这是一条有机生态型的农业技术路线。即是以有机化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要目标之一,无机技术和其它农业技术手段的采用必须以不违背有机化宗旨为前提,在农业发展中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业环境的良性循环。
5.从技术体系上讲。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应建立集约持续的现代农业综合技术体系。所谓集约,就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增加资金、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投入,以求低资源消耗,高效益的农业产出,持续平稳地发展。所谓综合,就是综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的优点,综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优点,综合应用现代工业和科技成就,组合成多种配套成龙的适用技术,综合各种单项技术配套成新技术系列,使技术、经济、生态协调统一。一方面促进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另一方面增加生物物质的投入和有限度地投入机械、化学物质,扩大我国农业系统的循环圈,既依靠有机物质能量循环,又依靠无机物质投入,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建立在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组成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系统。
6.从技术结合上讲。促进优良的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符合我国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业传统,容易被农户所接受。实际上,近些年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设施农业已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了大面积试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这就为优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八十年在沿海发达地区兴起“科学技术热”,其中扩散、传播最快的农业技术,大都是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配合饲料、农膜覆盖、沼气开发、塑料大棚等,这些既是传统生物技术的结晶,又包含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萌芽,特别适合我国广大的农村。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一家一户采用这些先进技术,就能很快的脱贫致富。进而组织起来,采用企业化和专业化的经营形式开发,建设规模大小不一、形式灵活多样的农业生产工程和生物生态循环体系,生产出更多价高质优的产品,从各方面为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积累资金,为进一步采用先进技术创造物质条件。这些既是我国农村地区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基础,又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这种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将构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色。
我们认为,在我国,促进优良传统农作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必须走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技术发展路子。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一些发达国家那种大规模集中、全盘机械化、片面专业化的高能耗、高公害模式。在推进高新技术与我国农业经济结合进程中,我们要努力保持和发扬我国的生态农作制、再生能源、有机肥料等传统农业的精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逐步建立“一业为主、多业互促、多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经营模式;使有机肥料与新型肥料加工、治气能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能源体系;逐步使新材料用之于农业机械设备,形成小巧灵活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化模式;并逐步使所有这些方面同生物工程以及微电脑自控相结合。可以设想,我国农业的生态经营模式,如果进一步的在技术上同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在管理上同微电脑自控相结合,在体制上同贸工农一体化相结合,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因此,“生态农作制+生物工程+微电脑自控+贸工农一体化”应成为我国未来的农业技术改造的目标模式。
我国农村地区在推广传统农业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过程中,应注意开拓视野、拓广结合面,把结合的重点放在“技术结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新”上。首先,注意技术结合的创新,在传统产业中不断引进农业科技新成果和高新技术,通过技术改造,调整农产品结构,改进农业生产工艺,开发出价高质优的新产品,提高农副产品或农业技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或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在种植业中,采用各种遗传工程育成的高新品种,改善水稻、果品、蔬菜等作物的品质,提高产量。在畜牧水产业中,应用胚胎移植、基因定位和表达以及应用不同畜禽水产、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需求研究成果和复合饲料配方技术,开发出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的配合饲料和混合饵料来推动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其次,应特别重视“产业融合的创新”。在传统农业中不断地引入先进的技术,使先进技术融合到传统农业中去,通过技术的综合,逐步分离出具有产业化基本标志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产业。如大米是一种普通的农产品,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分散种植、分散销售,虽也推广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但始终并未构成独立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目前已培育出适合不同季节、地区栽培的和加工的大米系列新品种,并与良种繁殖技术、栽培技术、保鲜加工技术等组成大米科技成果集合,研制和开发出系列优质米产品和加工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流通,建立起科、农、工、贸生产销售网络,基本形成以大米为主体产品的新产业。又如沿海发达地区花卉业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实例。目前花卉品种选育、繁殖、栽培、分级、包装、加工、销售等已基本配套,形成网络,其中花卉新品种选育、种苗组培快速繁殖、脱毒技术和塑料大棚、温室及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对花卉业形成起到了传统农业技术和生产要素无法代替的关键作用。
再次,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把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科学化,把传统农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不断完善和发展独具我国特色的间套复种制度,引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间套复种技术以及小型多用机械技术,使这项精细农艺锦上添花。另外,大力推广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我国地区的土地产出率。为了使良种、化肥、耕作、排灌等物质和传统农业技术继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使许多人力、畜力所不能胜任的增产措施得以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技术载体作用。重视生物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的结合,要继续推广有利于农业综合增产措施得以实施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和相应配套农业机具,如机械深松技术、精少量播种技术、化肥分层深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抛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在推广这些高产栽培技术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注意技术相关条件的保证。同时,要以系统工程原理为指导,把各项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进行合理组装配套,建立我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挥其技术的相关效应,产生更好的增产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