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西安 西安捷点科技)
摘要:结合ISO9000-2015版的调整,根据标准对软件开发质量过程相关的组织环境、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描述,论述了实际工作中对开发质量进行有效的持续改进的方法,并结合DRE矩阵分析法,对改进评估,最终建立具备可度量与预测的软件质量体系。
关键词:ISO9000-2015;软件质量;DRE矩阵;
1.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往在软件工程界占据主导思想的CMM、RUP、ISO 等主流软件开发标准和模型,在质量管理的要求中,对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完成的重要成果物均需要进行相关评审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业务的快速变化,要求软件必须能够快速响应变化,于是极限、敏捷等开发模式快速崛起,传统的开发管理已不能完全满足由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质量管理需求。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可量化与预测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前预测出可能发生风险的地方,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风险点上,这样才能最大效率的提高软件的整体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整改思路
2.1管理方法的调整
在ISO9000-2015版中“4组织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组织应确定与其目的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内部和外部议题,这将影响其达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这说明,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必须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管理结构与岗位职责。
在快速开发模式下,对开发阶段没有什么重要的分割,以往的质量管理方式在组织管理和岗位职责上都需要进行调整。
(1)将原有专门的设计岗位完成的设计工作交由项目组完成。
(2)简化设计文档,原有详细设计工作由指定的设计人完成,改为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
(3)每个阶段计划会议需要增加设计部分的讲解,由成果物一次全部评审改为快速、多次的评审。
2.2建立可量化管理的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软件质量根据风险点制定了规范性、性能、安全性等监测指标。但是从效果看,依旧存在监测不全面、测量方法不够准确等或多或少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可量化管理的质量指标体系。每个项目关于质量部分除以往的监测指标外还需增加下列项目。
(1)基于功能点数的缺陷密度统计。
(2)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缺陷注入率、缺陷清除率统计。
通过分析这些历史项目的质量数据,得到缺陷密度基线、缺陷注入基线、缺陷清除基线。通过形成的基线数据,结合DRE矩阵分析法,得到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缺陷注入和清除的模型,用于设定各阶段质量目标,最终实现对软件质量进行预测。
2.3建立具备风险预测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2015版的新标准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风险管理的要求。在标准的“6.1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提出“确定需要处理的风险和机会以便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预期结果”。明确说明了组织除了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还要建立发现风险、利用机遇的机制。
我们能够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加强风险管理,但是要找到所有的风险点加以应对是不现实的。如果能提前预测出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地方,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风险点上,就可以最有效的提高软件的整体质量。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对软件质量定量化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形成质量的基线数据并以此作为项目预测分析的标准。
(1)以功能点的统计作为软件规模的度量基础,来计算各项目的缺陷密度,形成缺陷密度基线。
(2)通过缺陷注入基线、缺陷清除基线,形成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缺陷发生、解决的预测标准;
(3)使用DRE矩阵分析法,不断发现各阶段的质量改进点,对质量进行改进。
在项目的策划阶段根据生成的过程基线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软件质量目标、风险点进行预测。
具体方案和方法
3.1计算缺陷密度
目前通常计算缺陷密度的时候采用的是每千行代码量的缺陷数,但使用代码行数(LOC)和开发的技术和工具等都有较强的关系,作为软件规模衡量的标准不够科学。因此我们将功能点(FP)估算,作为统一的软件规模统计方式,通过功能点对项目进行估算,最终统计其工作量。最终缺陷密度=总缺陷数量/总功能点数。
3.2 计算各阶段缺陷清除率
我们需要获得系统各阶段的缺陷数,根据其缺陷清除数,计算各个阶段的缺陷清除率。并建立缺陷排除效果分析矩阵即DRE矩阵(如下图1所示)。
在DRE矩阵中,每一列代表缺陷在何时(什么阶段)引入(产生),每一行代表发现缺陷时开展的相关工作。矩阵中的数值代表已经发现的缺陷数量。
缺陷清除率=该步骤引入的缺陷/(本阶段入口存在的缺陷数+本阶段注入的缺陷数),在计算缺陷清除率时,我们需要统计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缺陷数。
3.3 风险预测方法
通过搭建项目的DRE矩阵,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清除率较低的阶段加以改进,完成项目的质量风险预测并指导开发工作,具体如下:
(1)建立各项目DRE矩阵。
(2)对各项目DRE矩阵进行分析,形成各类基线数据(各阶段缺陷清除率基线、缺陷引入率、各阶段缺陷注入数)。
(3)通过基线数据完成对项目质量的风险预测。
(4)根据预测的结果,对项目的量化指标进行监控,指导具体的开发工作。
结论
建立一个成功的可度量与预测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了解最新的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对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活动不断优化和调整,才能保证整个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质量管理委员会.2016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2] 全国质量管理委员会.GB/T 19000-2016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3] 秦航.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兰勇男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缺陷论文; 基线论文; 阶段论文; 质量论文; 软件论文; 风险论文; 矩阵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