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中的专利质量指标及其作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产权论文,绩效评估论文,指标论文,作用论文,专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于2005年6月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并于2008年6月5日公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同时,上海、武汉、广东等十几个省市也相继颁布和实施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评估实施绩效,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以实时调整实施策略,有利于将其向正确方向发展,以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获得客观而准确的评价结果,我们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专利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坚力量,因而专利指标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关键部分。当前,我国在各种评价中大量使用专利数量指标,缺乏对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与运用。本文尝试构建适合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的专利质量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专利质量指标对专利产出绩效评价结果的重要影响作用,促使国家和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充分重视专利质量指标。
1 专利质量指标的重要性
数量指标主要反映工作完成效果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难以体现相对水平差异。如果在国家或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中大量使用数量指标,忽略质量指标,往往会被外在现象所蒙蔽,难以挖掘战略实施质量水平的重要信息,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因此,构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指标,除了遵循战略性和科学性相结合、重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可比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还要遵循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常常将知识产权数量,尤其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业绩指标,甚至纷纷出台各种专利申请补贴政策,致使我国专利数量急剧膨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2月,我国国内专利申请量为4132189件,国内专利授权量为2187515件。如果从数量上对我国专利活动进行评价,我国已成为能与日本、美国、德国相提并论的“专利大国”。然而,专利数量上的强大并不表示专利实力的强大和整体科技实力的强大,我国专利质量令人堪忧,在国际上缺乏真正的竞争力。有人指出,我国的垃圾专利或者问题专利占到50%,甚至是80%[1]。大量低质量的专利申请,不仅导致相关人力、物力的浪费,引发很多法律纠纷,降低市场竞争力,还会阻碍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问题:单纯使用专利数量指标进行评价,容易误导发展方向,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放眼国外,很多学者已经开发出一系列专利质量指标,并将其运用于各种绩效评价、资产评估、股票投资组合选择等方面。他们关注专利质量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研究专利发展问题。有报道指出,日本特许厅甚至呼吁要采取措施减少专利申请数量。世界专利研究的这种趋势提醒我们,提高专利技术水平和质量应当成为实施专利战略的主要导向[2]。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专利数量将会继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数量多,质量差”问题将日益突出。如果缺乏科学、全面的质量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专利战略可能发生导向偏移。因此,在进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专利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专利质量的提高。
2 专利质量指标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以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为内容,注重知识产权水平(质量)和拥有量(数量)协调提升,促进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的总策略。知识产权创造环节主要包括各种知识产权产出,其中专利产出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当前常用的统计和评价指标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这种数量指标,很少使用专利质量指标。由于专利之间质量差异非常大,仅用数量指标难以准确评估专利产出的实际水平。事实上,大部分专利都是在现有专利上面进行小的改进,具有原始性创新的专利寥寥无几。有关专家在实施许可会议上讲到,企业一般只有1%~3%的专利产生收益,如IBM和德州仪器,他们每年获取10多亿美元的使用费实际上只来自于少部分专利的许可[3]。因此,单纯的专利数量不能完全反映专利产出的经济价值,用专利数量来评价专利产出存在很大缺陷。
国外学者(如Narin,Albert,Trajtenberg,Lanjouw,Sch-ankerman,Reitzig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专利质量指标,试图克服专利数量指标反映信息不全面的缺陷。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已经硕果累累,开发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专利质量指标。已被广为接受且实际运用的指标包括专利引证指标(被引次数、引文数量)、专利维持水平、权利要求数量、专利族大小;还有其他很多指标,如引证类的其他指标包括即时影响指数、技术强度、科学关联度、技术循环周期、引用专利文献数、引用非专利文献数、5年内被引次数、10年内被引次数、累积引证,另外还有专利异议或诉讼结果、申请人数、发明人数、是否要求加速审查、发明是否产生高技术创新企业、权利要求的长度、发明专利比例、职务发明比例等指标(主要指标的含义见表1)。为了最大限度地反映专利质量不同层面的信息内容,简化研究程序,国外学者又开始构建专利质量综合指数。如Lanjouw和Schankerman将权利要求数量、被引次数、引文数量和专利族大小四个指标构建了一个最小方差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专利质量评估的误差[4]。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还处于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消化、吸收的阶段。虽然有学者[18-20]试图引进专利引证指标,但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引证数据库,致使研究未能深入,更不可能进行实证和运用。有的学者[21-23]提出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质量指标,如发明专利比例、专利授权率、专利维持率、境外获取专利数量、发明专利第n年存活量(率)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考虑我国专利制度的特殊情况,本文列举以下几个适用于我国国家或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的专利质量指标(见表2)。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暂不论证。
3 专利质量指标的作用
专利质量指标非常重要,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结果?本文利用W市知识产权局2003-2007年专利产出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使用9个指标表征专利产出水平,分别是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比例、职务发明专利比例、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授权率和PCT申请量。其中,前4个指标为数量指标,后五个指标为质量指标。专利绩效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纵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则。为了验证专利质量指标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前4个数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使用后5个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将9个指标全部纳入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三次评价结果的差异,可以发现专利质量指标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影响。
3.1 数据
W市2003-2007年专利产出原始数据由W市知识产权局提供。我们利用SPSS17.0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方便后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将之与原始数据放于同一表中(见表3)。
3.2“纵向”拉开档次评价原理
3.2.1评价函数
(2)不具有可继承性(当数据变化后,权重系数要重新计算)。
(3)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
3.3 专利产出绩效综合评价
3.3.1 基于数量指标的评价
3.3.4 结论
单纯用数量指标评价W市2003-2007年专利产出水平时,结果令人欣喜:历年数量产出水平稳步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2%。然而,单纯用质量指标评价W市2003-2007年专利产出水平时,结果令人沮丧:历年质量产出水平极不稳定,忽高忽低,2004-2006年的质量产出绩效综合评价值都低于2003年,仅2007年比2003年有一定提高。当我们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同时纳入综合评价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专利综合产出绩效与单纯数量产出绩效有一定差距,说明专利质量指标对综合评价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见表7)。首先,2003年和2007年的专利综合产出评价值为9.8和63.5,分别略高于专利数量产出评价值7.3和56.1,原因是2003年和2007年的专利质量产出相对较高,评价值分别为40.4和51.7,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产出结果。与之相反,由于2004年和2006年的专利质量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16.9和16,导致这两年的专利综合产出比专利数量产出要低。其次,2004年比2003年的专利数量产出增长151%,而相应的专利综合产出却只增长了31%,主要原因是2004年专利质量产出下降幅度较大,达到58%。最后,从整体上看,专利数量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2%,而专利综合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2%,主要原因在于,专利质量水平极不稳定,总体水平欠佳。需要指出的是,“纵向”拉开档次综合评价法强调的是从整体上突出评价对象在不同时刻之间的差异,它将所有指标相对于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都视为相同。但是,理论和实践上都认为专利质量比专利数量要重要得多。如果我们赋予专利质量指标较高的权重重新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可以想象专利质量指标的影响会比现在的这个影响程度要大得多。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单纯使用数量指标得出的评价结果有失偏颇,只有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