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南溪区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100)
【摘要】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7年5月,选取9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则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临床效果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的服务满意度与常规组相比均较高,P<0.05;且研究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SAS、SDS量表)均明显较常规组低,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后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指标、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同时提升服务满意度,增强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冠心病;负性情绪;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07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May 2017, 9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basic nursing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resul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patient.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and the indexes of the cardiac fun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In addition,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SAS, SDS scal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improve service satisfaction,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treatment, and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work.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a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Negative emotions
冠心病是临床较多见的典型心脏类疾病之一,发病后多表现为胸闷、气短以及针刺样疼痛等,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血液粘稠度增加,减慢血流速度,导致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粥样硬化,导致回心血量不足,从而使循环代谢出现紊乱所致[1]。冠心病发病后,出现的各项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工作,同时也降低了临床疗效[2]。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该疾病要尽早检查、治疗,并辅助给予干预措施,对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疗效进行研究,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7年5月,选取9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男女比例=24:21,年龄范围46~78岁,平均年龄(62.6±8.4)岁,平均病程(3.47±1.25)年;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25:20,年龄范围在47~79岁,平均年龄(63.2±7.9)岁,平均病程(3.48±1.26)年。病理类型:心绞痛45例、心肌梗死32例以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3例。上述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小组间可比性良好。
1.2 排除及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疼痛部位:胸骨后;并呈放射状扩散:向下颌、左上肢、左肩;性质:多为压榨性及烧灼样,持续时间:通常可持续1~5min,最多不超过15min;(2)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发生心绞痛后,可发生暂时性的T波倒置,或ST段压低,待症状缓解后,心电图恢复正常[3]。排除标准:其它心、脑、肾等功能不全患者,以及意识、沟通及精神障碍患者。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组则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认知护理干预: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方式及治疗危险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不够,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患者缺乏临床治疗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一个患者受教育程度、经历、职业性质以及生活环境不同,使患者在疾病知识的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均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站在患者的角度,以患者为核心出发,指导患者树立健康的理念,可以开展冠心病知识讲座,增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家属也要积极配合,应用亲情关怀来不断鼓励患者,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思想,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4]。(2)疏导及支持性干预:对于冠心病疾病,具有反复发作性,且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患者在治疗中,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绝望、焦虑以及悲观等,影响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康复进程。因此,护理人员多关心、支持和鼓励患者,及时与患者互动交流,语气尽量温和,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拉近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并对存在的疑惑问题进行解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告诉患者不良情绪会加重心脏负荷,使病情更加严重,所有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转移患者的注意力。(3)健康指导:从治疗后患者的生活、饮食、睡眠等各个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进行有活动锻炼,饮食方面:指导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的饮食,叮嘱患者多食用低脂、低盐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禁食信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还要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要加强引导,调整患者舒适体位,或在睡前聆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有助于睡眠。
1.4 观察指标
观察各小组心血管科救治的冠心病患者,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程度,采用SAS、SDS量表评分表示,SAS评分标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SDS评分标准:≥50分:存在抑郁现象。同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包括相当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1.5 统计分析
文中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本计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值检验,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独立样本χ2检验,计算后若观察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则采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
研究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包括心电图改变3例(6.66%)、心前区疼痛1例(2.22%)以及呼吸困难1例(2.22%),常规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分别为11(24.44%)、8(17.78%)、10(22.22%),两组结果相比较有差异,统计值分别=5.413、6.049、8.389,P<0.05。
2.2 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程度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SAS、SDS量表评分)分别为(44.25±4.21)、(43.58±5.46),常规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6.14±4.14)、(55.23±4.15),与常规组相比较,研究组改善程度较好,小组间统计显示:统计值t分别=18.286、11.395,存在明显差异,P<0.05。
2.3 服务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相当满意25例、一般满意19例及不满意1例,服务满意度为97.78%(44/45),常规组患者有相当满意17例、一般满意17例及不满意11例,服务满意度为75.56%(34/45),与研究组相比均较低,数据结果显示,χ2=9.615,P<0.05。
3.讨论
临床上诱发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肥胖、缺乏锻炼、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吸烟、高血压及高血脂。由于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其发病率逐年呈升高趋势,且主要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在临床中,该疾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的原因可能包括患者的敏感度较差、传感通路受阻及心肌缺血时间等因素相关。冠心病发病后主要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受损的动脉内血脂、糖类等不断沉积,从而使钙附着在血管内膜组织,导致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导致出现其血管闭塞,最终导致血流受阻或不通畅,心脏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影响正常心脏功能运作[5]。
在临床疾病治疗中,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且再加上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容易使患者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进一步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几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甚至出现较多的恶性事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护理方案干预后效果不明显,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冠心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心功能各项指标恢复好,同时还提升来了服务满意度为97.78%远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75.56%,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P<0.05。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优势: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沟通能力,从每一位患者的基本信息特点出发,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再进行主动服务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健康心理疏导,多关心和鼓励患者,与患者进行互动交流,尽量解答患者存在的疑惑,取得患者信任,同时家属给予支持性的干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不仅提升了临床疗效,也大大降低了护患间的冲突。在治疗中,护理人员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让患者及家属重视疾病,并掌握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可以稳定患者情绪,对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也具有推动作用。再对患者饮食、用药及生活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如:均衡营养饮食,多食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以便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适当给予引导。通过以上的干预措施,降低了护患矛盾与冲突,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进一步改善了心功能,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冠心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后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指标、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同时提升服务满意度,增强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在临床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167-168.
[2]王倩.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93-194.
[3] Zhang P.Study of Anxiety/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ell Biochemistry & Biophysics,2015, 72(2):503-507.
[4]王亚娟.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54-255.
[5]任梅影,赵兰,喻春华.浅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1167-1168.
论文作者:黄明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心理论文; 疾病论文; 常规论文; 情绪论文; 满意度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