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城南初级中学万源636350)
【摘要】: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推进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新型教学艺术,注重课堂提问艺术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和整体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艺术尝试
课堂提问,被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进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主要形式,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的作用就突显出来,笔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觉得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其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希望通过这次教学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提问水平,打开学生思路,使自己教得更省力,学生学得更轻松,共同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质量不高的表现
在日常工作交流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更有甚者,先把学生叫起来,再提出问题,学生答不准确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
2、提问的质量偏低。有的老师的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纯属信口说出,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重重,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3、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经常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懒洋洋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或兴趣缺乏。对照一下自己,发现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上课时,也经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针对这种问题,课前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解决问题。
二、提问有度,化难为易
古人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老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度。老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应该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让我想起了一堂课,我在总结杜甫《石壕吏》的思想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杜甫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的李白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色?”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目瞪口呆,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神色,进而学生兴味索然,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也是无言以对,最后只好由我自己回答。这一堂课从头至尾都是只有我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只是充当着“看客”的角色。最后,我反复思索,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提的问题太深奥了。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烈,其实根本不是表面所显示的这样,这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三、把握机会,因势利导
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口技》一文的教学中,在总结时提出了如下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种情况,迅速改变提问的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中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2-4 节)
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处,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
4、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四、利用合理教态,提高效率
老师的体态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组织教学和传播知识所运用的手势、身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和空间语言等。任何老师在讲课时都不会以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表述、传播知识信息。老师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言,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弥补口头语言的某些不足,以提高学习效率。
提问时也一样。我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适当的眼神和微笑地鼓励,可以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它所能产生的震撼力,远比老师的循循善诱来得更深刻,更发人深省,老师真诚的微笑,将使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使他们自信心倍增,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认为,一位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时间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并发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张贤容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口技论文; 语言论文; 艺术论文; 我在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