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课堂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不仅有教学效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同时还有合理、善良与幸福等道德性的要求。“道德的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1] 构建道德的课堂,仅有教师和学生按照伦理的精神和道德的标准参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学管理者及管理过程同样体现和渗透道德的追求与伦理的关怀。本文试图基于管理的视角,对以往的课堂管理理念、课堂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常规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期从一个新的维度探讨道德课堂生成的机制与规律。
一、管理者课堂管理理念的道德性
管理者所秉持的课堂管理理念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生成什么样的课堂。构建道德的课堂,首先需要管理者确立符合道德标准的课堂管理理念。一种课堂管理的理念,是注重课堂的效率还是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是注重课堂的规范还是注重课堂上师生的身心自由,是注重课堂的结果还是注重课堂教学展开和完成的过程,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道德课堂的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注重效率的课堂管理与注重公平的课堂管理。效率与公平,是个历久弥新的经典话题。课堂同样存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坚持“效率优先”者会倡导效率的课堂。所谓“效率的课堂”是指在课堂管理中,要讲究效率、追求效率,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时空的科学控制,排除一切与课堂教学结果无关的活动。其本意是为了在既定的时空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所谓“高效率”的课堂却忽视了“人”的因素,一味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重负荷,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拼命地听、记。结果,往往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半数学生勉强跟上节奏,其他学生只能“望课兴叹”。另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管理者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标准,从而使得教师眼中只有“优生”与“中等生”,而忽视了所谓的“差生”。在效率的课堂中,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显然,只关注“效率”而忽视“公平”的课堂,存在道德价值方面的缺陷,课堂背后的“效率优先”的课堂管理理念,对构建道德的课堂是不容乐观的。
秉承“公平优先”者倾向于倡导公平的课堂。公平的课堂,即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公平发展。公平的课堂不是“有选择”地对待某些学生,也不是“一视同仁”、“不分差别”地对待学生,而是在平等视野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最大发展空间。公平的课堂注重每个学生的公平发展,每个学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发展个性。这样的课堂是合乎人性的,课堂背后的“公平优先”课堂管理理念也是合情、合理、合乎道德的。
管理者的课堂管理理念既要包含效率,也不能忽视公平。但当两者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该选择效率还是公平呢?本文认为,构建道德的课堂,应该倡导“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课堂管理理念。“公平优先”是为了更高的效率,“兼顾效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只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2.注重规范与倡导自由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注重的是课堂上的纪律和规范,从而强调对课堂的控制,还是注重课堂上师生的身心自由,从而创设氛围让师生自主思维与自由发展,对课堂的道德性生成有着重要意义。规范的课堂,是指管理者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怕课堂出“乱”,就制定一系列繁琐的课堂规范,教师用这些课堂规范作为控制学生的手段。这些规范保证了课堂纪律,维持了课堂秩序,但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行为。在规范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受到约束,思维受制于教师的引导,无法深入,师生之间也无法真正做到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繁琐的课堂规范与严密的课堂控制,无形中给学生布下了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可见,规范的课堂,从人性价值角度而言,不利于人的自由发展,从伦理价值来看,也不合乎道德的精神。
注重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自由发展的管理者,会倡导自由的课堂。自由的课堂,是指在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下,关注学生的心灵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主思维,给每一个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自由的课堂,不是放任的课堂,不是任由学生主控课堂的一切,也不是无视课堂纪律的课堂,自由是规范下的自由。在自由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控制,学生拥有自由的空间与时间,能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阔思维、解放手脚,让他们自主、自由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堂讨论热烈而深入,师生之间能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自主思维,享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因此,规范与自由是课堂的两个维度,合乎道德的课堂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自由发展的课堂。管理者要倡导合理规范下的自由课堂管理,让学生在合理规范的时空中自主、自由地发展。
3.注重结果的课堂管理与注重过程的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注重结果的课堂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关注教师教了多少教学内容,关注学生记住和掌握了多少知识,总之,关注的是最终能够被量化、被考核的结果。至于教师通过什么方法教、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学,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思维的互动、精神和情感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怎样进行合作学习与团队交往,则往往不太关注。注重结果的课堂管理会造成评价的单一化,分数成为评定学生“好”与“坏”的重要工具,也是评判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分数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因此,注重结果的课堂管理,使得课堂被功利主义思想控制,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智慧生发、鲜活的人性流露和珍贵的精神交往都被消弭扼杀。
而另一方面,注重过程的课堂管理,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成长、怎样发展。把课堂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交往和思想、精神共享的过程,关注“教”者与“学”者的交往互动,强调师生双方在真实内心体验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注重过程的课堂,自然地把多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情感状态、参与程度、创新思维、个性发挥等都作为不同的评价维度鼓舞着师生自由放飞心灵。这样的课堂会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和谐、丰富地成长和发展。
课堂管理既需要一种结果(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是一种过程(运用各种策略)。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或者只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都不是完美的课堂管理。构建道德的课堂,特别是针对目前的课堂整体状况,我们认为,课堂管理既要关注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只有课堂的过程首先符合道德标准和伦理精神,道德的课堂实施过程基础上所产生的结果才应该是值得倡导和追求的。
二、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道德性
管理者的课堂管理理念合乎道德,是构建道德课堂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真正的道德课堂还需要相应的教学与课堂管理规章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合乎道德与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是否合乎德性?
规章制度本身有着伦理、道德的内涵,这里指的是规章制度的合理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在它的运作的有效性上,而且表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上。规章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应该是衡量规章制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规章制度要真正保持先进性,必须要做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的先进性”。[2] 然而,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很少有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道德分析和伦理论证,许多规章和制度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地用来对人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至于规章和制度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包含着伦理的内涵、符合道德标准,则少人问津。由此,造成不少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难以承受伦理与道德的审视和追问。
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之中,某些学校的课堂管理制度、课堂评价制度本身存在经不起道德推敲的规定。让我们来看一则课堂的常规:“(1)坐姿端正,左手臂向下,右手臂搭在左手背上,右手臂向下,双臂平放在课桌边。(2)做好课前的准备,摆好课堂用品与学习用品。文具盒放在桌子的正中,课本放在文具盒的下边,工具书和作业本放在桌子的右上方。”[3] 在这样的课堂规则中,学生似乎更像是按照指令统一行事的机器人。学生的自由已经被规范挤压到了可悲可叹的程度。此外,有的学校对教师的教案采用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不要说教案的基本格式要统一,教案的字数、使用的字体、字号,甚至连文字的颜色都有明确一致的规定。在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下,人成了“驯顺的肉体”,师生身心受到压抑,致使行为和思想被禁锢。还有,一些学校行为规范中频繁出现“不准”、“禁止”、“反对”等强硬的指令性字眼,这样的规章制度的文本表达方式也容易使人的道德自尊受到伤害,不利于个体尊严的确立和维护。
本文认为,任由本身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控制人的情感和内心精神需求,就使人逐渐丧失了自我和个性,人被囚禁在各种制度所制造的“牢笼”里。因此,学校的规章制度应立足于师生的人性与自由发展,管理者应该从道德的角度重新审视各项规章制度,用伦理精神与道德关怀制定制度、生成制度,使制度本身也能够成为道德课堂建构的一项重要资源。
2.课堂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或执行是否合乎道德?
它指的是,对于规章制度的实施或执行是否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合乎道德的实施或执行蕴含着合理、平等、自主的精神。
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实施或执行规章制度时往往采用“硬性”的管理方式,把自己的关注“视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与“规训”上,于是许多管理者把管理等同于“管住”人,而没有把实施或执行规章制度也看作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看作是促进人发展的重要环节。由此,师生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训”,“照章办事”便是行动的“信条”,“硬性”管理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只是“工具合理性或者说形式合理性,与此同时,它也体现了价值的非理性或实质的非理性。其结果必然是体现出划一性、机械性、僵化性,以及随之而来的‘非人性化’,窒息了人的精神灵性,剥夺了人的自由”。[4]
即使在“以人为本、弹性管理、参与式管理”已成为管理者津津乐道的话语时,在实施或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的自主、自由与平等仍然停留在表面。曾有一段时间,在执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时,有一个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做法非常流行。这个做法就是由学生组成“学代会”,参与教师的备课及课后交流活动,“学代会”的成员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构成,教师备课时,学生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建议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后与教师短时间交流,说出哪些没有掌握、哪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适宜等。实行了这个管理方式后,学校的课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地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引起了众多学校的模仿。然而,大部分学校所谓的“学代会”,是由教师指定的成员或者由各班班长组成,其他学生并没有同等的机会。有的“学代会”成了教师的“应声虫”,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不能对教师提出半点相悖的观点,而有的“学代会”形同虚设,自成立后,根本没有参与过教师的备课与课后交流。此时,“学代会”不过是学校模仿与做秀的工具。模仿与做秀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层的理念和背后的道德价值。
因此,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合乎道德,对道德课堂的生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乎道德的规章制度,本身就包含强烈的伦理意蕴,对于道德课堂的建构和人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常规课堂管理行为的道德性
构建道德的课堂,除了管理者的课堂管理理念合乎道德、学校规章制度合乎道德等因素,还要求管理者时刻将道德意识融入常规课堂管理过程,经常用道德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教师的自主权,是否合乎道德。
构建道德的课堂,教师的自主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自主权,是指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具有自主权,在课堂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动机、课堂管理、教学风格等方面享有法理权威,无论是同事还是管理者都不能妨碍这种权威,教师享有充分的心灵自由与行为自由。教师只有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才有可能形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只有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然而,在实践中,教师位于学校行政命令的最底端,教师的自主权经常受到一些常规课堂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道德水平。
比如,近年来在一些学校所实施的、饱受争议的“推门听课”的做法。所谓“推门听课”,一般是指校长、教研人员、教学管理者不定期、不通知、不经授课教师允许,随机随时推门进入“正在进行”的课堂听课。有人为这种行为唱赞歌,有人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人权。[5] 争论者各执一词,见仁见智。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或许能够在管理方面发挥特别的功效,但是侵犯了师生尤其是教师的课堂自主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本身应当是心灵自由、内心安宁的。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教师理应享有充分的课堂教学自主权,其他人员要听课,必须事先得到授课教师的允许。“推门听课”突发地干扰了这种师生“心灵相约的场域”,面对“推门”而入的不速之客,师生的内心会紧张、拘谨,这时师生不能够让课堂充满自由、温馨、乐趣和美感。而且,单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推门听课”含有对教师教学的不信任、不尊重,用一种出其不意的检查和督导对教师进行监督和防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推门听课”“推”掉了教师的尊严与自主,“推”掉了教育潜能的开发和教育智慧的生成,“推”掉了管理者的人格感召。
除了“推门听课”之外,类似的管理行为还有不少。如学校开展的汇报课或课堂技能大赛,开课或参赛的教师由教学管理者指定,被指定的教师不得以其他理由推脱不开课或不参赛。为了准备汇报课或课堂技能大赛,开课或参赛的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搜集材料、写教案,耽误了日常备课,打乱了教师日常课堂的教学计划。另外,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一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天天写教学日记,课课写课后反思,一方面挤占了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招致部分教师的心理排斥和反感,敷衍了事应付检查。实践中类似这种本意和初衷都是善意,而效果却不尽人意的管理行为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大多是没有尊重人性本身的需求,忽略了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情感。这些现象呼唤我们对于原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做法重新进行道德审视。
在课堂改革日益活跃的今天,教师的观念与课堂行为的道德价值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而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思想和常规管理行为的道德性并未引起充分重视。构建道德的课堂,管理者的课堂管理理念、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课堂管理行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审问和锤炼,建构合乎道德的管理观,用道德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用合乎道德的管理行为开展课堂教学和管理,从根本上全面追寻管理内在的“善”,这样才有助于道德课堂的最终建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转型期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的道德失范及伦理建设研究”(06JA8800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