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可持续论文,科技创新论文,现状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4)02-0085-04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没有因由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建立,开始于人类经受了惨痛教训之后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酝酿和提出,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也是人类生产、消费及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存于21世纪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人类的未来,在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的同时,警惕着伴随而来的忧患。在这一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旗帜与行动。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去考察,可持续发展都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牵涉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而各因素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面对这样一个既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又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的课题,已有的研究显然远远不够,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新视角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意义的不断认识、深化与理论化、系统化;二是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重点;三是已经开始着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四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五是在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或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手段、法律法规以及公众教育和培训系统等;六是由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专项研究越来越成为趋势。
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还没有公认的学术性强、严谨且权威的可持续发展定义;(2)对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论的探讨始于政府行为和媒体宣传,形成目前宣传多于学术研究的现状,导致可持续发展理论仍然薄弱;现有研究工作多停留于概念探讨、理论分析层面,且定性研究多,量化分析少,能够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实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更少;(3)现有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多从某一专业领域出发,普遍缺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交叉研究,因此在思维方式、推理过程、学科互补、方法借鉴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面,有较大空缺,尤其在应用系统理论研究、建立可操作的各级各类指标体系方面还有许多开创性工作要做。
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外学者都已认识到,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还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及方法的确定与建立,科学的连续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据的获得与资料分析处理系统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系统建模方法与各级各类模型的建立等。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虽然倍受关注,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各相关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众多学者,都把建立和使用可持续发展指标或指标体系作为共同的历史使命,这一研究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成为判别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层次与深入程度的新标志。人们越来越注重这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希望能够有一套或若干系列、若干套可以对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评判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以抑制、减缓人类行为对自然的继续损害与破坏。
目前,在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综合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福利尺度、持续收入、调节的国民生产总值、绿色核算、生态经济复合价值、衡量国家财富的新指标体系、持续性指数、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度等。
第二类为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主要有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美国环境数据分析专家MaureenHart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第三类为多维矩阵结构的指标体系,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方案等。
以上各类指标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这些指标得到公认和便于应用的很少。总体说来,整个可持续发展指标或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任何针对可持续发展巨系统提出的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局部的、分系统的、不同领域的、不同角度的指标体系研究,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创新性研究。
二、“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钱正英院士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更新一系列传统观念,其理论体系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充实和完善。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进行一些开拓性探索,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基础上,认真分析了传统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内涵、行为主体、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指出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与矛盾,使得传统的科技创新在现实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双重性效应。为减小科技进步的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效应,未来的科技创新必须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进行重新判定与衡量。由此,笔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成为衡量科技创新价值的新标尺”的观点,并为区别于传统的科技创新,接着提出了“可持续科技创新”这一创新性概念。在此基础上,继而提出建立新的、适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并在对“可持续科技创新”的价值准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等进行分析之后,尝试提出了“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陆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建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想》(《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建立“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评价准则》(《新视野》,2003年第2期)、《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第1期)等多篇文章,试图发展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以促使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效应,减小负面效应。
对“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想率先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出发,着重从“可持续科技创新”的科技价值、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个方面,建立起一套对科技创新进行可持续评价的宏观思路与原则,为进一步探索、研究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可原则应用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衡量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能够在帮助政府决策中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可以概括评价为以下几点:
(一)阐述了“可持续科技创新”的评价范畴
根据“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去认识,还是从其归宿点去衡量,科技创新的可持续评价范畴都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为界定依据。凡站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度,创新成果的应用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目标要求的科技创新,可判定为“可持续科技创新”;反之,则是“不可持续”的科技创新,或称之为“传统的”科技创新。
(二)界定了传统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科技创新”的比较界限
在本质内涵上,“可持续科技创新”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的统一,努力使社会、经济和自然效益达到全面和谐与提高,注重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科技创新则注重对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不断探索与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把握其运行规律,使之听从人类的操纵。
在追求目标上,“可持续科技创新”追求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的协调统一,而传统的科技创新所追求的最直接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往往忽略对生态环境、对自然的影响乃至破坏。
(三)分析并建立了“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准则与相关指标层次结构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可持续科技创新”理念基础上设计的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主要考虑“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含量,并在其价值标准基础上增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并在考虑这一指标体系现实影响力的同时,考虑其潜在影响力、左右影响力变化的因素以及一定时期内影响力变化的趋势等方面,试图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智力水平和竞争能力,特别是其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竞争能力,担负着对于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的鉴定、监测和推广使用的功能,进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一指标体系是依据“可持续科技创新”的科技价值、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四项价值标准,形成的一个包括三级174项指标的指标群。
(四)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发展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我国目前实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辨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不能摒弃经济建设这个前提。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注重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忽略科技创新的负面效应,将使人类得到大自然更加惨痛的报复。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理应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前列,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国应接受发达国家以往在发展过程中“重发展,轻环境”、“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采取“边发展、边治理、边防范”方针,建立起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新模式。
综观国内外对科技创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虽然众多学者都已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关键,论著中不乏思想的火花,但由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仅仅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其理论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各层次、各角度的问题只是刚刚被发现并逐步提出。特别是对“可持续科技创新”的评价问题,虽有研究人员提出过类似想法,但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还相去甚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成果可资借鉴。笔者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虽然从一个侧面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世纪性课题作了初步探索,其中一些主要认识与观点得到许多专家、学者不同程度的肯定,但限于理论素养、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加之时间仓促、资料来源有限等原因,一些观点和看法还很不成熟,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为解决我国今后的科技创新与进步、经济腾飞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基础与评价原则,以促使我国走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和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