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1101)
【摘要】目的:对2014~2015年上海市手足口病哨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送检的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探讨疑似重症手足口病在本地区的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5年哨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送检的咽拭、粪便、肛拭样本,应用real time RT- 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 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 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 10),并分析病原体分布特征。结果:2014~2015年期间共收集到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274例,病原学检测发现264例肠道病毒检测阳性,阳性检出率高达96.35%。其中EV71和CVA16分别占95.45%、3.03%,其他肠道病毒占1.52%,主要病原体为EV71病毒;对264例病原学检测阳性病例的粪便和咽拭配对标本进行检测,粪便标本检出率为98.86%,咽拭标本检出率为59.85%,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样本检出率的差异,P<0.01,粪便标本的检出率高于咽拭标本。病例人群男性高于女性(1.98:1),主要发病年龄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病例集中在1~3岁低幼年龄组,疑似重症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7月份。结论:疑似重症手足口病主要的发病季节为春夏季;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性人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EV71型是2014~2015年本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的优势毒株,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年龄和季节性特征。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 型;柯萨奇病毒16 型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362-03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是一种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对于重症患儿,则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及急性弛缓性瘫痪等并发症,造成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该病流行的报道[1-2]。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各省均有报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Echo viruse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5、6、8、9、10、16型)和B组(1、2、3、4、5、7、11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其中以EV71和CVA16最常见,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EV71型手足口病会严重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健康,至今仍无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仍然十分必要。为了解本地区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类型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我们对2014~2015年上海市手足口病哨点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的274例病例,共计541份样本进行real time RT-PCR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从而明确本地区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及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2014~2015年间的疑似重症手足口病274例,采集合适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3]。
1.2 方法
1.2.1主要试剂及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检测包括EV(肠道病毒通用型)、CVA16、EV71、CVA6、CVA10。试剂由江苏硕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在有效期内进行检测。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2.2实验仪器 Eppendorf Master cycler ep Realplex4 实时荧光PCR扩增仪。
2.结果
2.1 肠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及检出率
2014~2015年间共收集274例临床诊断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采集到541份样本,其中咽拭子273份,粪便268份。在541份样本中,367份样本呈现EV阳性,总阳性检出率67.84%。而病例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6.35%(264/274),其中EV71和CVA16分别占95.45%和3.03%,其他肠道病毒占1.52%,见表1、2。
2.2 时间分布
2014~2015年共收集274例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其中2014年收集227例病例,2015年收集47例病例,各季节均有病例报告,但有明显的时间分布。2014年病例数从4月份开始上升,4~7月处于高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4.89%;2015年病例数较2014年明显减少,但发病高峰仍处于4~7月份,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6.60%,见图1。
图1 2014~2015年疑似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
对不同年份的病原构成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疑似重症手足口病例E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04%和97.87%。其中EV7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75%和100.00%,病原构成均以EV71型为主;2014年全年共检出2例CVA6阳性病例,分别在10月和11月份,均未检测到CVA10阳性病例。
2.3 性别分布
274例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患儿数(182例)多于女性(92例),男女比例为1.98:1。男性病例阳性检出率为97.25%(177/182),女性病例阳性检出率为94.57%(87/92),两者无显著差异性(P>0.05)。
2.4 年龄分布
2014~2015年报告的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年龄最大10岁,最小0岁,平均年龄2岁。主要发病年龄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病例集中在1~3岁低幼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1.53%,其中尤其以1岁组所占比例最高(33.58%),随着年龄增加重症病例数逐渐减少,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对2014~2015年上海市闵行区的274例临床诊断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264例EV检测阳性,阳性检出率高达96.35%。其中EV71和CVA16分别占95.45%、3.03%,其他EV占1.52%,可见引起2014~2015年本地区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病毒,与其他地区的报道一致[3-5]。
手足口病实验室诊断常见的标本有肛拭、粪便、咽拭标本及疱疹液,对于手足口病患儿采集粪便标本比其他类型标本更易操作实施,因此粪便标本也成为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的最常见且最主要的标本类型。本研究对264例病原学检测阳性病例的粪便和咽拭配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粪便标本检出率为98.86%,咽拭标本检出率为59.85%,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样本检出率的差异,P<0.01,粪便标本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咽拭标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对于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时,咽拭标本虽然采集相对比较方便,但采样的质量比较难保证, 粪便标本对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从人群分布分析,274例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98:1,男性病例明显多于女性病例,与其他地区报道一致[6-8]。可能与男女儿童行为学差异有关,男孩更喜户外活动,暴露相对较多,因此增加了接触感染的机会。所有报告的疑似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年龄最大10岁,最小0岁,平均年龄2岁。主要发病年龄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病例集中在1~3岁低幼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1.53%,其中尤其以1岁组所占比例最高(33.58%)。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9-10],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力低下,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病例有关。
有研究表明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可以直接影响病原体的繁殖及其在环境中的生存时间[11],曹立华等[12]和Hii等[13]的研究表明气候与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从重症手足口病各年发病的月份来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4~7月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这与相关报道的疫情趋势一致,提示我们除了进行日常疫情监测以外,每年的4~7月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要特别加强对其防控。另外,2015年病例数较2014年明显减少,可能与对手足口病加强防控以后初见成效有关。也可能如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的手足口病每2~3年流行一次有关,因为期间出现一批新的易感人群[14],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积累验证。手足口病发病的病毒类型与性别、年龄、季节均无相关性。
手足口病虽然是自限性疾病,但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且对3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危害严重,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我们依然要做好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加强对儿童,特别是散居和幼托儿童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儿童自身、监护人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同时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预测其流行趋势,为制定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CHANG L Y,TSAO K C,HSIA S H,et al.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s in household contacts in Taiwan [J].Jama, 2004, 291(2): 222-227.
[2] OOI M H,SOLOMON T,PODIN Y,et al.Evaluation of different clinical sample types in diagnosis of human enterovirus 71-associated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7, 45(6): 1858-18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M].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
[4]郭青,张春曦,王晓风,等.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11):852-856.
[5] CHANG L Y.Enterovirus 71 in Taiwan [J].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2008, 49(4): 103-112.
[6]徐辉,陈聪,姚杏娟,等.常州市2008~2009年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02):275-278.
[7] MAO L X,WU B,BAO W X,et al.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and mouth disease and genotype characterizat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Jiangsu,China [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Pan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Virology, 2010, 49(2): 100-104.
[8]嵇红,李亮,吴斌,等.江苏省2008至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4): 261-266.
[9] LUO S T,CHIANG P S,CHAO A S,et al.Enterovirus 71 maternal antibodies in infants, Taiwan [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15(4): 581-584.
[10] ZHU Q,HAO Y,MA J,et al. Surveillance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mainland China(2008-2009)[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S, 2011, 24(4): 349-356.
[11] ONOZUKA D,HASHIZUME M.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the incidence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Japan [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1,410-411:119-125.
[12]曾立华,任敏,赵培利,等.手足口病与气候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3): 227-229.
[13] HII Y L,ROCKLOV J,NG N.Short term effects of weather on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J].PloS one,2011,6(2): e16796.
[14] BENDIG J W,FLEMING D M.Epidemiological,vir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n epidemic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England and Wales[J].Communicable disease report CDR review, 1996, 6(6): R81-86.
论文作者:闫红静,骆玲飞,李翠珍,王小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手足论文; 病例论文; 重症论文; 检出论文; 标本论文; 阳性论文; 病原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