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的CT及MR特征,总结鉴别诊断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医院共收治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14例,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CT检查,均表现为单发的囊实性占位,术前明确诊断率8.3%(1/12)。边缘清楚,右肝8例、左肝3例、肝中叶1例。表现为类圆形8例、不规则4例,未见分叶。长径61~142mm,平均(85.6±15)mm,CT值12~18Hu,中位数15Hu。10例出现少量的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1例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钙化影。MR检查10例,符合率20.0%(2/10),增强扫描轻度环形强化4例,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不相融合的囊实性包块,MRI检查出现肝内血管受压4例,下腔静脉以及腹部主动脉受压3例。结论:CT、MR诊断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容易误诊,主要与缺乏特异性的表现有关,今后需要建立诊断量化指标体系。
【关键词】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CT;MR
肝间叶错构瘤非常罕见,小儿、成人都可发病率,尽管其为良性,但影像学表现与普通良性病灶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误漏诊,从而导致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总结诊断经验非常必要[1]。2011年1月~2017年2月,医院共收治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14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7年2月,医院共收治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中位年龄2岁。症状表现:疼痛8例、食欲减退12例、扪及肿块4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进行过CT和/或MR检查;③最终手术或活检穿刺病理检查证实。
1.2 方法
所有的小儿都进行了CT检查,64层螺旋CT,扫描参数120kV,250mA,层厚8mm,扫描准直0.75mm,2mm重建。FOV390mm,矩阵512×512,机架转速0.5s/r。检测前,进行屏气训练,排除CT检查禁忌症。检测前30min饮水800~1000ml,患儿自然仰卧位,双手抱头,平静呼吸,先进行平扫。检测范围自隔顶到十二指肠水平以下约2.0cm处,而后增进增强扫描。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3ml/s速度,注射碘海醇100ml,后静脉注射,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医嘱患儿配合屏气,减少伪影。图像后处理采AW4.5工作站,从冠状、矢状位以及斜位进行薄层MPR、CPR等图像后处理,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以显示病灶以及邻近组织结构。阅读PACS存储的CT图像,平扫或增强扫描,2位年在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诊断,不一致时,协商解决。10例对象联合MR检查,MR检查3.0磁共振扫描,仰卧位,经水合氯醛灌肠,体部线圈,SE序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行常规冠状、轴面扫描,激励次数1-2次,层后6mm,矩阵100×256,6例联合动态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CT、MRI检查诊断效用。
2 结果
2.1 CT诊断
12例CT检查,均表现为单发的囊实性占位,术前明确诊断率8.3%(1/12)。边缘清楚,右肝8例、左肝3例、肝中叶1例。表现为类圆形8例、不规则4例,未见分叶。平扫表现为肝内巨大低密度影,长径61~142mm,平均(85.6±15)mm。CT值12~18Hu,中位数15Hu。10例出现少量的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器官明显受到压迫占位影响,出现形态改变。增强CT检查囊无明显强化,内部可见明显的分隔,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肝内占位现象非常明显。1例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呈网状强化,明确诊断。
2.2 MR检查
术前明确诊断20.0%(2/10),均表现为单发囊实性占位,位置与CT相同。肿块的边界清楚,体积较大。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环形强化4例、门脉期向肿块中心强化,延迟扫描明显强化,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不相融合的囊实性包块,存在不同厚度的间隔,囊内信号不一。MRI检查出现肝内血管受压4例,下腔静脉以及腹部主动脉受压3例。
3 讨论
肝间性错构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发病率并不高,约占小儿原发性肿瘤的6%,多见于2岁内的婴幼儿,但早期诊断率较低。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的主要方法,就诊时体积较大,甚至占据整个腹腔,对肝脏及其周围器官挤压明显,遮掩肝内管道系统,二维影像学检查无法明显判断肿瘤的来源[2-3]。本次研究显示,无论是CT,还是MR,诊断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效用都不理想,医师对肿瘤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CT与MR的图像特征表现为以下特征:①单发囊实性占位多见;②圆形多见,边界清楚,体积较大,普遍在50mm以上,甚至可占据整个腹腔;③密度相对较低,对周围组织压迫非常的明显,CT增强无明显强化,内部的密度非常的均匀,内部存在明显的间隔。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CT、MR表现特征,仍然缺乏特异性,少数增强扫描呈网状强化,有助于明确诊断,需要与肝母细胞瘤、婴儿血管内皮细胞瘤等良性肿瘤相鉴别[4]。肝间叶错构瘤最大的特征在于体积相对更大,患儿早期出现食欲不振表现,强化相对更弱,无侵袭性,占位性更为突出。
CT、MR诊断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误诊,主要与缺乏特异性的表现有关,医师需要提高对小儿肝间叶性错构瘤的认识,收集更多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贺海珍,汤宏峰,金梅,等.肝间叶性错构瘤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观察[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06):504-506.
[2]孙宗琼,吴捷,贺锋,等.肝错构瘤的MS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03):175-177.
[3]蒋贝格,周伟平,吴孟超.肝脏罕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式选择[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6):401-403.
[4]林雅丽,王瑜,许贤照.肝脏错构瘤超声误诊一例[J].海南医学,2015,26(13):2010-2011.
论文作者:钟洁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9
标签:小儿论文; 表现为论文; 冠状论文; 特异性论文; 肿块论文; 特征论文; 肿瘤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