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综述_美学论文

“第2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经验论文,会议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1)06-0114-04

2010年的8月份对于从事“审美认知”研究的同仁们来说可称是“会议月”,4个与这一方向密切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都在此月举办,分别是“第1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8月7日-9日),“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8月9日-13日),“第7届国际认知科学大会”(8月17日-21日),“第2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8月25日-28日)。8月会议的最后回落点正是多学科的交叉点——经验美学会议。“国际经验美学联合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会议组织,其主旨是促进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美学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美学领域如艺术欣赏包括绘画、雕塑、舞蹈、文学,还有自然环境美学、建筑设计甚至神经认知过程都包括在内;联合会主张用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结合创作过程研究和艺术教育理论来探索美学问题。“第2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21[st] Biennial Congress of IAEA,Dresden 2010)由“国际经验美学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pirical Aesthetics,IAEA)主办,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Dresden)、建筑美学协会、德累斯顿艺术学院(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Dresden,HFBK)协办,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空间设计系承办。来自北美、南美、欧洲、澳洲、亚洲30多个国家的140多位专家参与本届会议,共收录120多篇论文。会议总主题是“美学与设计”(AESTHETICS and DESIGN),是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继“建筑美学博士论坛”后的延续性会议。整个会议涉及议题共有15个,分别是:审美心理学、知觉和艺术、美学的神经认知方法、认知和审美欣赏、美学理论、哲学和经验美学的桥梁、美感体验和艺术教育欣赏、艺术和环境、博物馆美学等,另外还设置了一些特殊领域讨论专题包括建筑美学、设计美学、传媒、计算机和美学、文艺美学、设计中的创造性研究等。除主题演讲外,大会设有4个口头演讲报告分会场,1个粘贴报告分会场,1个艺术展览分会场,几个会场同时按照多个专题分组宣读和展示论文并进行讨论。

联合会主席Holger Hoege主持了会议,宣讲大会宗旨。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于审美行为和过程的研究,是经验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它的发展与它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学院Constanze Peres教授作了《期待类似事件》的大会主题演讲,她指出鲍姆加通1750年提出的“美学”这一概念,将“实证认知科学”确认为新的研究规则,并且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实证思想,那就是对世界现象的理论描述和对未来事件的预期,也就是“期待类似事件”。对于“期待类似事件”鲍姆加通认为存在不同的层次分别是:第一层次是“实证心理学”包括以感知、记忆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期待类似事件”的必要条件;第二层次是学会“期待类似事件”的基本方法;第三层次是抽取构成“期待类似事件”的因素。Constanze Peres认为如果再将此推进到第四层次便是如何将其运用到对“艺术”的体验中。

4个演讲分会场主要包括情绪、认知、教育、神经美学、美感、建筑设计、知觉和艺术、设计等主题。情绪专场由著名的实验美学心理学家Thomas Jacobsen和Helmut Leder主持,且分别做了演讲。二者都在审美体验的加工过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并提出加工模型的构想及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Helmut Leder论文题为《情绪在艺术欣赏中的地位》,他认为对艺术的欣赏是人类体验的独特之处,需探讨心理因素在这体验过程中是起着何种作用。艺术欣赏是有刺激物刺激于人,个体知识经验和反应融合一体的过程,艺术通常被认为是激发审美情感的根源。然而,情绪的本质还存在着争论,情绪对现代艺术欣赏的贡献有多大也还不明确。为此他们对经典、抽象和现代艺术作品的不同偏好值进行测量,建立结构方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估情绪的作用,结果显示唤醒度和理解度在艺术欣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专家和非专家的结构方程分析显示:专家评定的分值都要高于非专家,而对于任何风格的艺术作品,非专家在艺术欣赏中情绪和对作品的理解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专家对艺术作品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区别性。Thomas Jacobsen论文题目是《感动、触动、振奋——复杂的情感模型》,针对心理学情绪领域对审美情感认识模糊这一问题,他们力图将美感这一复杂情绪划分出类别。他们认为感动、触动、感受和振奋是审美情感的不同状态,这些情感状态构成高度复杂的情感,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化情感类型。首先,他们收集有关感动、触动、感受和振奋的口头语言,分析出其中的异同点。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那些所谓的基本情绪类型或者说情绪原型(如幸福、哀伤、恐惧和爱)是最突出的,但是在这几种情绪状态的模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区别。来自中国的研究者陈丽君作了关于《积极情绪与美感体验关系实证研究》的报告,她的研究主要是以情绪标准化图片库为工具来构建4种审美风格的情感体验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发现所有的美感体验类型包括悲剧感都可以纳入到积极情绪研究领域,从积极情绪中寻找消极因素。德国的研究者Wagner的切入角度刚好与此相反,他的报告题目是《在厌恶情绪中获得快感?认知图式对图像情绪体验的影响》,以恐怖电影为例,分析了人们可以从厌恶的情景中获得审美感受,这是从消极中寻找积极的因素。

近十年来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对心理学和美学都已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探究审美与认知的交融、审美判断、审美体验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窗口。这次大会有关神经美学的研究主要有4项。来自丹麦的神经美学专家Skov教授带来了题为《情绪和认知在审美判断中的地位:来自神经影像学的证据》的报告,在演讲中介绍了他们有关情绪和认知在审美判断和偏好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的构想。比如,对审美对象的价值判断受到控制奖励系统的神经活动的制约,而反过来这些神经活动又受到客体认知表征控制系统包括记忆和执行过程的调节。另一方面,其他一些研究又表明与审美价值判断相关联的奖励系统能调节包括高层次知觉的认知过程。他们这项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解决这一争论。那么非审美判断涉及哪些脑区?来自西班牙的Enric,Marcos等学者的研究就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报告题为《负面审美印象对应着外侧眶额皮质:一项神经影像学研究》,研究中让被试者判断哪些刺激为“不美的”,记录被试者的MEG(脑磁图),结果发现当被试者观察他们判断不美的事物时比判断为美的视觉刺激会激起右外侧前额皮质(RLOFC)更大的活动,这发生在刺激呈现300ms时。他们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视觉刺激引起被试者的负面情绪(判断为“丑”),同时其他的神经成像研究揭示了当被试者在欣赏美的视觉刺激时,眶额皮层处于激活状态,因此他们认为对于“美和不美”的视觉刺激加工会诱发眶额皮层不同的活动。另外两项研究则通过比较脑损伤患者和正常被试者的不同反应来揭示审美加工对应的脑区。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神经科学认知研究中心的Bromberger提交了题为《右半球损伤后的审美知觉和欣赏》的报告。这项研究以不同大脑损伤区会对艺术作品不同属性的知觉产生干扰为假设,以17位右半球损伤患者和60名正常学生为被试者,对24副艺术作品的6个基本属性(深度、色彩暖度、色彩饱和度、平衡、笔峰和简单性)及6个概念属性(形象准确性、抽象性、情感、代表性、真实性和生命力)进行评定。采用体素病变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额叶顶叶和颞皮层对于6个概念属性的判断会产生偏差。而对于基本属性,背外侧前额叶损伤只会使被试者对色彩暖度判定产生偏差,而右半球的损伤对艺术作品偏好和兴趣则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可能与评价系统是分离的。另外,“记忆”在审美知觉和欣赏过程中又有何作用?依据以往的研究,知名度高的建筑物通常引起人们“壮观”、“宏伟”的感受,而低排名建筑则没有,人们对这些壮美的建筑物在300ms~600ms期间波反应更少,说明人们对知名建筑物的视觉语义加工更快捷。那么海马回在这一加工中有何作用?来自意大利的Vannucci做了题为《大脑对建筑排名的敏感性——海马回的贡献》的报告。他们以14名健康被试者、30名内侧颞叶癫痫患者(为了考察海马硬化是否会影响被试者对高低排名建筑物的反应,其中10名患有海马硬化,另外20名则无海马硬化),以高知名、低知名度建筑物图和日常生活事物图为视觉刺激材料。结果显示:海马回对建筑排名推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作用。海马硬化被试者对高、低知名度建筑物图ERP(晚期正波)反应的不同,这表明海马回在对建筑结构的加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依赖于建筑本身法则的,并且早期的知觉图式加工并不依赖于海马回的整合功能。

认知与视知觉是每届经验美学大会都会涉及的议题。比如1990年布达佩斯大会就将“图象知觉”,2008年芝加哥大会将“认知与艺术知觉”、“艺术教育”定位大会的主要专题。本次会议有关认知的报告有《文本介绍对图画形象认知影响的实验》《图案深度会增加身体晃动》《视觉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知觉组织阈限》《心理可视化类型和绘画习惯之间的关系》《整体知觉,意义和审美偏好》等等近20个。研究涉及多个艺术领域如电影、绘画、建筑、文字、概念等,主要集中讨论对知觉图形、图象、绘画艺术作品的加工。其中中国学者赵伶俐教授贡献了她的《TVS模式下的审美概念学习与复合迁移》,这篇论文是将她积累多年并且体系完整的视点结构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的一项实验研究。研究中以“柔美”和“壮美”两个审美概念为例,介绍“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迁移路线来改变人们对审美概念的认知,并且依此建立迁移的模型。报告引起了会上许多研究者对于视点结构教学模式的兴趣,并且期待这一模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本次大会讨论最多的领域当属建筑,这也是大会的一个亮点。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建筑系Hans Georg Lippert教授为此精心准备了一场《德累斯顿城》的大会主题演讲,介绍了德累斯顿城市几经岁月变迁而进行的改建。德累斯顿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和16世纪新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经历多次的重建和修复,德累斯顿堪称是“建筑博物馆”,建筑不仅具有巴洛克、古典主义多种元素,而且风格繁多,从文艺复兴风格、包豪斯学派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有。这次以建筑为主要议题的会议在德累斯顿举行可以说颇具特定含义。

对于建筑美学的讨论主要从3个角度进行:建筑物、建筑意义、建筑与城市规划。建筑物专题主要从建筑结构、建筑规划、建筑物构成要素等视角切入,主要采用的是案例(建筑实体)分析和社会调查等方法来进行;建筑意义主要包括建筑实体欣赏、建筑审美跨文化研究和建筑知觉传达的报告;建筑与城市规划专题共有7个报告,涉及城市空间构造、城市路线、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和城市审美。

美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当然并不仅限于建筑和城市规划,这次大会提交的研究报告还拓展到环境美化、工业设计、广告宣传、珠宝、电影、漫画、发型、纺织、汽车、网页设计甚至于天文学。经验美学大会历来重视美学与生活、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会开幕仪式上,承办方负责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建筑系Ralf Weber教授就以题为《美学与设计》的报告开场。他指出之所以将这次会议总主题确定为“美学和设计”的原因在于:美学理论家和艺术家及设计者之间存在着断裂,美学理论家们期待着能够为艺术及设计家们所接受,但是后者却时常游离在各种科学协会之外。这一现象是19世纪时美学领域多研究方向分化造成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和设计实践则是相辅相成的。Ralf Weber分析了造成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艺术家相互不融合现象的原因,并对改变这一局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对策。

至今,国际经验美学联合会已成立95周年,在这近百年漫长的历史中,可能将“希望”转化为长足的发展点,也可能将“希望”抛进人们的记忆中。美学乘着“科学实证”的翅膀是否能够走向科学?近几十年来经验美学的发展似乎已告知我们答案。哲学美学与经验美学在未来要如何共处呢?在8月9日至13日“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700多名研究者们对“美是什么”、“美的本质”等美学基本问题进行了许多的探讨。无可否认,“形而上”的哲学美学从非经验的逻辑分析,高层次的科学抽象去构建概念、范畴和理论的体系,对审美现象的研究是概括的、系统的,这正是经验美学具体的细化的“形而下”的实证研究所缺乏的。因此二者应该互相补充,联结“实证方法”和“哲学思辨”,美学才能最终地走向科学。①

收稿日期:2011-08-03

注释:

① “第22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将于2012年8月22日至26日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网址为http://www.ntnu.edu.tw/art/congress/index.html,可参看。

标签:;  ;  ;  ;  ;  

第2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综述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