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家访老传统 激发职教新活力论文_刘心海

重拾家访老传统 激发职教新活力论文_刘心海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542500

摘 要:家访,这一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教育形式,是信息时代的现代通讯手段无法完全替代的,更是现代职业教育破解众多教育难题的良方。

关键词:家访 职教 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特别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投入逐年增加,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等职业教育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许多曾经名存实亡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的一些“硬招”扶持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一些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可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笔者所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履行好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的承诺,同时破解信息手段给学校教育中师生沟通带来的新困惑,从2013年暑假开始,组织全体教职工在走村串户招生宣传的同时对在校生进行家访,深入学生家长,深入教育一线,深入千家万户,倾听家长心声,倾力解决教育难题,倾心为学生服务。使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重新回归教育,不仅织就了家校“心连心”的纽带,更让老师们在与学生家庭的深度接触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并寻到了破解众多教育难题的良方。

一、家访,是对现代教育的一次重新探索

家访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的重要教育方式。过去,一代又一代教师通过家访这种有效的教育宝典,温暖、感动、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但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便捷的通讯手段已逐渐替代了传统家访。登门家访,这个曾经让多少学生受益匪浅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不少人记忆中几近模糊,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以家长会代替家访、电话联系、网络交谈,学生有“问题”让家长到校面谈等现象发展为“新常态”。形式上的沟通虽然便捷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立交桥”却因年久失修千疮百孔了。

一位家长在老师家访时感慨地说:“嘀……手机来短信了。每天这个时候手机都会收到孩子所在学校的班主任通过‘校讯通’发来的短信,内容大致都是一些孩子当天在学校的表现、今天老师的授课内容、老师对家长提的一些要求等等。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还很高兴看到这些短信,因为这有利于我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一连几个月,每天‘隆’出来的大同小异的内容,读着读着,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涌上心头:难道这‘校讯通’就能完全代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吗?而现在,你们重拾已成为历史的家访,将富于感情真谛的教育方式又带回我们身边,用最具质感的方式,最大程度地缩短了我们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情感距离。”可见,老师们放下身段,主动走进不同的学生家庭,无疑让学生和家长们感到了受重视、受关切。而且,老师在家访中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条件,在学校教育中才可以因材施教。何况有些时候,教师只有到了学生家里,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些学生不愿启齿的情况,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从而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为使家访有记录、有成效,学校还编制了家访情况记录表、活动统计表等材料,建立了活动台账,确保家访活动次次有记录、班班有台账、人人可联系。特别是高度重视家长们对学校和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传递给每一位家长,而家长对学校的理解、信任又让学校教育进入了最佳状态。每一位家长的喜与忧、意见与建议记上了老师心头,列入了学校改革的日程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联盟”构筑起来了。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回归,拉近的是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的心,树立的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高度。

二、家访,破解农村职业教育难题的良方

我们的要求是暑假期间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必须访问到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访学问行,访大问小,访贫问苦,访家问计”。平时,每当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或者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某位学生情绪低落……则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有针对性地到学生家去“调研”,从而与家长一起商讨帮助孩子的最佳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通过家访,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学生。

我们通过分析家访台账,把握了在校生的状况:

(1)在入学动机及专业认识方面:

因学习成绩差考不上高中而迫不得已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占47.3%,父母“要”他就读的占29.12%,喜欢所学专业自己选择到职校就读的只占10.57%;6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2)在初中阶段是如何完成学业及平时表现的:

在初中阶段上课基本不听的占45.29%,作业抄袭、不能独立完成的占69.22%,有过考试作弊现象的达62.65%,上课经常迟到的占30.36%,经常旷课的占21.57%,不爱参加劳动的占31.12%,有过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的在男生中占72.1%。

(3)在现阶段学习情况:

学习基础差而听不懂课或无法学进去的占27%,因没有学习兴趣、一学习就头疼而不愿学习的占24.15%,老师上课乏味特别是文化基础课“一味说教”与在初中时没有多少区别的占41.65%,不想上专业课或觉得不好学、无法学以致用的占29%,不愿进教室、时不时想逃课的占5%。

(4)现阶段在校表现及未来职业理想:

自制力差,有上课睡觉、开小差甚至聊天、玩手机等不良行为的占11.88%,有自卑感、前途渺茫、得过且过的占19.13%,真正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想学技能的人仅有21.33%,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占12%,与教师有过冲突的占9%。

2.通过家访,我们寻到了学生辍学的原因。

家访的同时,我们顺便对近年来辍学的32个学生家庭进行了访谈,结果如下:

(1)辍学去向:

受在外打工的同龄人影响而外出务工的占56.1%;家在农村或山区,山地面积大,家庭需要劳力,在家跟父母干活的占28.8%;家在街道或城镇附近,没活干也不愿干,无所事事的占15.1%。

(2)辍学原因:

基础差、跟不上而厌学的占47.7%;学校条件较差、不喜欢学校生活的占29.5%;与老师、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占7.6%;家庭经济困难受影响的占13.6%;因为身体患病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而辍学的占3.8%。

(3)家长对辍学的态度:

家长希望子女读书,只是由于子女个人原因而辍学的占32.6%;家长不重视,认为子女上不上学无所谓的占53.8%;13.6%的家长是因家庭困难无力送子女读书。

60多年前,乌克兰巴甫雷什中学来了一位叫高里亚的差生,他懒惰、说谎、违纪,全校闻名。他的老师来到他家,才发现这孩子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入狱,他只好寄居在姨母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这位老师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悉心温暖高里亚的心灵。在老师的教育感化下,高里亚表现积极了,学习进步了,“好像变了个人”。这位老师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同样根据我们家访获得的第一手真实的“台账”,多管齐下,许多曾经的“丑小鸭”成长为能歌善舞的“白天鹅”,许多初中阶段“不可救药”的差生成了电子装配或汽车修理方面的能工巧匠,许多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许多家长懂得了对知识的尊重,学校生源逐年递增,一派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国家高调重视职业教育,职教成为教育重中之重》,2006,01,06。

[2]张鸣 《信息时代传统家访如何更好地回归》.安徽日报,2015,02,04。

论文作者:刘心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重拾家访老传统 激发职教新活力论文_刘心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