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前者的困难相互伴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六大制约因素_职教论文

希望前者的困难相互伴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六大制约因素_职教论文

希望在前困难相随——我国职教发展中六大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在前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困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职业教育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地工作成效显著,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国内职教界满怀希望,正翘首以待、日夜呼唤着《职业教育法》尽快出台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早日召开。然而,我们同时注意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职教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难题。

(一)现行的职教管理体制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现行职教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等职教的管理格局是:中等专业学校归教育部门主管,政府各部门、大企业主办;技工学校是劳动部门主管,各部门、各企业主办;职业中学是教育部门自管自办或与企业联办,联办的形式多为企业出钱和提供专业课师资、接纳毕业生,一般不参与学校管理。随着我国中等职教的蓬勃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职教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处于多头管理、部门所有、布局分散、专业重复设置的状况。在一个地区内,很难做好职业教育的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工作,不利于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有不少地方,三类学校间彼此不相往来,即使专业相近的学校,在师资、教学设备上也缺乏交流,尽管一些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工作量少,设备利用率低,也无法进行调配,使原本不足的教育投入效益很差。有的城市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各有其发展规划,分别提出“建成初、中、高层次完备的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实施中不仅难以办到,而且因为重复建设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由于三类学校的主管部门不同,还常出现一个行政区域内各类职校争办热门专业,却又都招不满学生的情况。当地方政府有意加强统筹管理时,因为遇到“条条”的干预,已出台的动作只得无功而退。职教多头管理还产生了职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交叉和学历标准混乱的问题。眼下五花八门的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形式,由于入学起点各不相同,学制从700课时至3000课时不等,教育部门难于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给干部管理工作和人才交流也带来不利影响。

(二)职教发展不平衡,地方措施不力,社会参与不够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从总体上看,城市好于农村,沿海好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好于贫困地区,受到重视的地区好于重视不够的地区。有些地区成绩卓著,有些地区发展迟缓甚至出现滑坡。究其原因,从客观方面分析,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致;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是在一些地区,市、县一级领导对发展职教的认识还不够,工作不力。某些地方,职业教育脱离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专业设置上具有盲目性,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有什么设备就搞什么实习;也有一些地方,一个学校百余名教师,每年只招十几人、几十人,不能形成办学气氛。家长反映,学校不象学校的样子,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不放心。这些情况并没有引起当地领导同志的重视,一些同志认为,目前地方上有的领导同志尚未摆脱“先经济后教育”的思维模式,虽然从报告文件上也讲职业教育如何重要,但一遇到关键问题时,就难以变成具体行为和措施。

此外,职业教育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获得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目前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尚未形成推动职教发展的有效约束机制,因而以社会参与者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的权限、职责、地位等都无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在一些地区往往被看成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教育内部对办好农业职业教育缺乏统一的认识

农村职教作为我国职教的大头,近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多数属于培养第三产业人员的专业。开办这些专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很多急用、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个很大的贡献。今后仍然要根据农村的实际,继续办好第三产业有关专业。但是应该看到,农村职业学校在大力开办第三产业各专业的同时,为农服务的专业在日益减少的问题,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包括一些省级重点农村职业学校都存在几年不开设为农服务的专业的情况。有的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脱离农村实际盲目向城市看齐。据国家教委统计,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自1992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全国农林牧专业招生数1992年为25.13万人,1994年为15.49 万人, 下降了38.3%; 农林牧专业招生数占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1992 年为32.4%,1994年为18.18%,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 农村职教正处于困难时期,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农业职业教育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农业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从教育内部看,确实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有偏差,各地农村职业学校的负责同志对如何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不统一。如有人认为农业比较利益低,风险大,辛苦,没人愿意搞;农村职教的发展,有待农业大环境的改变;有人认为农村中实用技术已经普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有待下一个农业发展高潮的到来才行;也有人认为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是目前农业职业教育的重点,农业职业教育就要瞄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职业教育;更有人对我国的农业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即使农民几年不种粮也没什么可怕。凡此种种,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是十分有害的。

(四)技工教育办学形势严峻

技工学校是培养产业大军后备力量的基地,但是,许多地区的技工学校都陷入了“生源少、质量差”的困境。北京市的技工学校具有年招生1.3万人的能力,但每年都招不到1万人,而在毕业时,只剩8000人左右,退学率达到20%。辽宁省400余所技工学校可容纳学生14万多人, 目前在校生11.2万人,其中还包括参加短期培训的工人4.34万人。去掉这部分人,纯粹的技工学校学生仅6.8万多人, 不及技工学校培养能力的一半(目前多数地区的技校在校生大部分招自农村)。技校生源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也不高。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技工学校是办得比较好的,今年招的两个班,有的考生5科总成绩才50分,即使这样,也得招, 不然就招不满;又据沈阳第三机床厂技校校长说,该学校只要报名就收。

据有关部门分析,技工学校招生难,主要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择业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第三产业的倾向。旅游、外贸、金融、商业、饭店服务、合资企业等因收入可观,工作性质“高雅”,工作环境良好而吸引着众多的青年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而当工人则无人问津。六七十年代,是“车、钳、铣没得比”,现在是“车、钳、铣没人理”,至于苦、脏、累、险行业的工种更是不屑一顾。这样就形成了越是生源少,生源质量就越差的恶性循环局面。对此,沈阳市教委副主任张健同志认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阶级基础是广大工人阶级,现在技工学校培养出的新一代产业工人能不能继承老一代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并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应该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五)高等院校招收“自费生”缺乏严格管理,已对不少大城市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冲击

沈阳、青岛、武汉等地中等职校近一二年招生呈下降趋势,而普通高中招生呈上升趋势。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的同志介绍说,现在一些高等院校在招收“自费生”工作中缺乏严格管理,以收取高额学费为目的,不负责任地迎合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好转后总想让孩子上大学的心理,任意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招收不合格考生。在某些地方考生花几十几万元,考100多分也能上大学,甚至不参加高考, 只要交钱就能上大学。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且直接冲击着正在健康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中等职校与普通高校不接轨,绝大多数职校的毕业生没有上大学深造的出路,要想上大学,就要上普通高中,这样势必产生部分城市职校招生负增长的现象。

(六)实施“先培训,后就业”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先培训,后就业”是我国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它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和保护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0年8 月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工人考核条例》将“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此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关法规,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有步骤地推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先培训,后就业”政策实施以后,总的说来,是产生了积极作用的,但也有不少同志指出,一引进地方并没有很好地实行这一政策或在实行中存在不同理解,从而引发出某种负作用。其表现是:(1)企业招工时, 未能坚持优先录取各类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中学的毕业生。有的地方毕业生专业对口,企业也需要,但劳动部门不同意招收(有些地区劳动部门规定,职业中学的毕业生要再经过一次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方能安排就业);有的地方,为照顾本企业、本行业职工子女就业,宁可招收其中未经职业培训的待业青年,也不招收职业学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2)目前青年就业多渠道,淡化了“先培训, 后就业”政策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力度。按现阶段就业渠道而言,有读书就业(中专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劳动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就业(带招工指标),用工单位考试录用就业,招聘就业,自学成才应聘就业,自谋职业就业以及不正之风邪路就业等就业渠道,而且政府部门对企业就业以及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都是在进入企业后。这样,“先培训,后就业”政策很难发挥它对职业教育的普遍性的保护和鼓励作用。作为一项政府法规,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3 )就业政策不完善,培养人与使用人脱节。一些地方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以后,改招工为招生,取消了招工指标,实行“先培训,后就业”政策。但在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上,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意见不一,造成三个月培训(有的地方花几百元可买到培训证,无需学习)和三年在校学习的毕业生一样就业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优先就业、优先上岗,优先选择工种。有些地方的职业学校错误地认为,学长学短一个样,任意缩短了国家规定的学制和学习内容,如调整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的比例,使学生提前毕业,结果降低了具有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标签:;  ;  ;  

希望前者的困难相互伴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六大制约因素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