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管理研究的流派与研究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派论文,信息管理论文,框架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类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的要素之一。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且受到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信息管理的研究亦掀起了热潮。
1 从信息管理概念的讨论谈起
信息管理这一概念的外延很广,各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范围、研究角度以及研究层次去认识信息管理的本质内涵,加之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对于信息管理这一概念往往有不同的论述。
1.1 信息管理研究的起源阶段
美国著名的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orest W.Horton),早在1985年就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理论。并指出,信息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程序,实现某种利益的目标活动[1]。信息管理在美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解决当时政府部门和工商管理领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的低效率和信息供求矛盾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办公室、工厂、实验室环境中信息资源和财产的管理问题为核心的霍顿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成为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信息管理理论之一。
而较早地将传统的图书情报领域纳入信息管理研究的是英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马丁(W.J.Martin)。马丁于1988年提出信息管理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其一,信息管理是图书情报领域久已熟知的挑战的更为复杂的变体;其二,这种复杂化又是社会内部的变化的结果,而变化源于信息的机构化和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深化[2]。可以看出,马丁对于信息管理的理解,受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影响比较大,但是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2 信息管理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国内关于信息管理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佳境。一些著名的图书情报学家纷纷接受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思想,并把它较为系统地引入国内。他们的探讨将信息管理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发展阶段。其间对于信息管理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993年,我国学者卢泰宏较早地将信息管理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信息→资源”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就是信息管理,“一种(理解)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引向预定的目标;另一种则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3]。显然,前一种理解是对狭义的信息的管理,构成最初的、狭义的信息管理的认识。后一种理解是对广义的信息管理的认识,和国外研究者的认识历程可谓异曲同工。这些给其后信息管理研究流派的纷出埋下伏笔。
1994年符福峘研究员在他主编的《信息管理学》一书中,给出定义:信息管理是指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对信息搜集、检索、研究、报道、交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以期达到实现总体目标的社会活动[4]。
1997年我国学者陈耀盛提出,信息管理的本质内涵是对信息交流活动全过程所有要素实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适用信息需要的过程[5]。信息管理可以简称为对信息交流活动的管理。
1999年,岳剑波教授在《信息管理基础》[6]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显然这是从管理的角度对信息管理的定义加以诠释。他以管理为划分依据,将信息管理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并相应地将研究内容归纳为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四个部分。
2002年,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则提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工作,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7]。这一定义揭示了信息管理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价值的实质。
综观以上对于信息管理概念的种种理解,可以看出信息管理既是一个实践领域,又是一个理论体系。国内外对于信息管理的研究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在信息管理起源之初,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国外对于信息管理的理解,面向解决实践中的难题的因素更多一些;而国内,于90年代初引入信息管理的理论,当时,响应的主要力量是图书情报界,国内许多图书情报学系纷纷改名为信息管理相关系别就是一个较好的证明。所以,在我国,人们对于信息管理内涵的认识,一开始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也仅限于文献信息的整理与利用;后来扩展到科技信息的管理,在一些文献情报中心纷纷开始相应的研究;最后又扩大到对整个社会信息管理的理解与认识,以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为大的背景,研究信息管理。可以说经历了一开始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角度理解,上升到从经济、技术、管理等各个不同角度对信息管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信息管理理论研究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2 信息管理研究的主要派别
由于对信息管理概念的本质与内涵有不同理解,在探索过程中,各位学者形成了对信息管理这门科学特定研究内容的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的研究框架、范畴与模式。笔者认为信息管理理论发展到目前,可以依据研究框架的不同,将一些主要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四种流派:
2.1 系统学派
综观国内外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系统学派是欧美信息管理理论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顿、马尔香、史密斯、梅德利、博蒙特、萨瑟兰等[8]。他们的研究思路,大部分起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中,考虑信息管理实践的发生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或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所引发的新的综合。
该学派的理论总的来说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关注信息作为资源管理的问题,这一点在国外信息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霍顿的理论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霍顿的整个面向应用的信息管理理论就是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二,以信息系统理论为内在的主线展开研究;三,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领域的应用,强调从信息资源中赢得竞争优势和识别获利机会[8];四,其理论建立在对“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的认识之上,研究的目的是使信息系统的运作更加条理化;五,由于特定的起源领域而没有包容传统的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等学科内容,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六,认同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资源,它具有生命周期。信息的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的,是信息管理发展的主线。系统学派在信息系统中以这条主线来研究各个阶段的信息管理,形成了信息管理理论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框架。
2.2 管理学派
管理学派的研究特点是:将信息管理看作管理实践的一种,是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阶段。
我国学者卢泰宏较早地接触了国外的信息管理理论,指出信息管理是新的管理领域和趋势,是一种最基础的管理,并且它的水平将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一切具体的管理的效率[3]。随后他又将信息管理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五个问题域:存——理——传——找——用。存即保存、存留;理即整理、加工;传即传播、传递;找即查找、检索;用即利用、使用。
卢泰宏信息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论”(如图1)。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由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集约化而成。
图1
这一结构图与其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架构,不如理解为将整体的信息管理分解而成的三种基本模式。沿着信息管理技术维的方向,发展了信息管理的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领域;沿着信息管理经济维的方向发展了信息产业、信息市场营销等研究方向;沿着信息管理人文维的方向,信息政策、信息法律等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并且,卢泰宏教授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信息管理研究中,必须相辅相成。
从我们今天的研究热点来看,他的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前瞻性。例如,现今的信息管理研究领域,关注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产业在社会产业中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加;同时我们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诸如知识产权、信息自由、信息伦理、信息犯罪与法律、信息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整个信息管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应地产生了对信息管理相关人文领域的研究与关注。所以说,卢泰宏教授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对国内信息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学者符福峘也是以管理为主线来研究信息管理的代表。但是,他的研究思路与卢泰宏教授相比,却另辟了一番天地。
他提出,信息管理的研究,具体地说,应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报道、传递和提供使用全过程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从事科研生产活动博采知识,捕捉信息提供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手段[4]。由各信息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性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以人为主体,由人、事、物构成的人工的开放性系统,所以人、事、物是信息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
符福峘研究员在代表作《信息管理学》一书中从管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管理问题并组织相关资料。围绕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研究了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信息管理的哲学范畴、现代信息管理激励理论及组织行为、信息管理的科学决策与法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管理的模式、现代信息管理经营谋略、信息管理工程、现代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点在引入了激励机制、组织控制、营销等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后,与信息管理对象——信息相结合,构筑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框架,并形成了信息管理学的流派。总而言之,他的“管理学”的信息管理研究框架,比较系统地引入了管理学的原理与方法,是国内信息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十分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建树,这种探索对于信息管理学真正成为管理科学的新领域是尤其重要的。
2.3 用户学派
用户学派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用户服务学派。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利用为中心研究信息的搜集、传递、加工、存贮、控制与服务问题,形成了以用户研究为基点的信息管理理论。这一学派研究框架的特点在于,他们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和主线,来构造自己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的体系。在信息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反映了用户学派进行理论研究的认识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信息管理专家施特勒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施特勒特曼认为信息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应该放在信息服务上[9],他的研究从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入手,认为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服务的外部,信息市场和信息环境依次构成了信息管理的中观背景和宏观背景。供应者和顾客均处于信息管理的运作环境——市场之中,他们与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着信息、资源、货币等多方面的交流。施特勒特曼以用户为特点的信息管理研究体系中的核心,是他巧妙地构造了一种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的经济转换过程[8-9](如图2)。
图2
这一研究框架,将对信息的理解扩大到社会信息的层次,将传统的图书情报领域信息服务过程抽象出来,从而使它同样适用于应用型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实践。其研究思路起源于图书馆情报领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领域,在国内外的信息管理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交流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研究特点是认为社会信息交流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切社会活动均以其信息交流为先决条件。
在国外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中,以米哈依洛夫为代表。米哈依洛夫等人从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交流现象入手,揭示信息流的社会规律,讨论社会信息资源分布、分配、加工和利用的社会机制,寻求信息工作的组织理论。其代表作《科学交流与情报学》,集中反映了基于“社会交流”的学术思想从而建立信息交流、信息管理理论的认识论。
在国内,陈耀盛比较早地构建了交流学派的研究框架。他把图书馆活动、档案活动、科技信息活动、军事信息活动,以及目录活动、出版发行活动、经济信息活动,都归纳为信息交流管理活动[10]。因此认为,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交流管理活动这个客观领域。信息交流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并且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而作为信息管理学这门科学,应该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信息交流管理活动实践进行概括总结、进行科学抽象、进行理性思维,从而揭示、描述其研究对象领域的整体多层次的矛盾、关系、规律,揭示、描述其内在规定性,才能把握其本质,指导信息交流管理活动实践。
他总结出了与信息交流管理活动五个业务环节相对应的内在机制原理方法:
信息生产——继承创造原理方法
信息资源建设与配置——有效供给保障原理方法
信息资源整序开发——序化重组原理方法
信息传递服务——信息活化原理方法
信息吸收利用——充电更新原理方法
而信息管理研究的实质是要沿着信息交流活动的线索,研究这些活动整体及部分的指导实践领域的方法、内在规定性、内在活动机制。
3 结束语
在对各信息管理主要派别的理论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近几年国外的信息管理领域主要的研究现状。调研中我们发现,90年代国外信息管理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管理实际应用领域、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理论、信息政策与战略、信息利用与用户。[11]2000年的研究范围要比90年代扩大了许多,在起源阶段大多数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应用性研究明显下降。而目前,国外信息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相关研究;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信息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信息技术对管理变革的影响是研究的主要范畴。
而国内的信息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传统的情报学研究的特点。尽管大量优秀的学者都在结合国外信息管理理论方面作出相应探索和尝试,但还是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其中的情报学逻辑。这与我国的信息管理研究源自图书情报领域有一定关系,国内信息管理专业的前身大部分是图书情报专业,信息管理中“信息”这一个元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情报”这一概念边界范围的扩大。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我国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如何与国外接轨等方面的探索,将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同时,在信息管理研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的现状大大地促进了整个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正是由于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建立起信息管理研究的不同框架,才使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日益成熟与完善。但是,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信息管理的研究已经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目前,在信息管理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充分表明了在信息管理科学中,博采众家之长的研究方法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另外,信息管理的实践日益丰富,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起源领域,并且在一些新兴的领域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变化给信息管理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带来了冲击,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将成为信息管理研究领域又一新的趋势。
标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