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对“数学教学效率”研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1]的发表,“数学教学效率论”课题的提出,在数学教学第一线,引起热烈反响,普遍认为,“教学效率”问题,不是一个普通的科研课题,而是对数学教育的一项战略考虑,是呼唤效率意识,在数学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为了具体深入地了解广大师生对这个问题的确切看法,作者们分别在江苏常州、天津组织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认真研究文献[1]的基础上,对数学的教与学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分析。这些见解朴实、深刻,具有广泛的实际背景,对该课题的研究,必定会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们参与了这些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文。

一、对数学教育的一项战略考虑

科学发展观呼唤效率意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普遍缺乏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本意识,特别地缺乏效率意识的情况,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我们转变那种只要产出,不计投入的陈旧观念(如为了“高产”,不惜高投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置人的生命于不顾等),提高效率意识。

在我国数学教育中,效率意识薄弱的现象也很突出。比如中考、高考,讲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获得这个分数所花的时间、精力和其它代价,则不予考虑:“三年课,两年完,一年搞训练。”总时间没变,但是两轮、三轮复习,资料一大堆,加大了师生的劳动强度、精力和经济投入;复读生和“补补补”,则加大时间投入量,使效率大为降低。而我们的评分标准,凭分取士,凭分论教师、教学之优劣,并不考虑这些。有考试,就是应试。本无可非议,但在“铁杵磨针”“书海无涯苦作舟”传统观念影响下,采用题海战术,“拼时间,打消耗”等方法,组织学习和复习,就大有问题了。文[1]指出,“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刻苦,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不活跃,而且学习数学经历的是‘苦’与‘枯燥’的体验的话,那么数学和数学教学给学生留下的是不良印象,更为可怕的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然而,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也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苦干加巧干,赛过活神仙”“苦中有乐”“以智取胜”等,符合科学发展现的思想意识,却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个时期以来,在普遍地“三年课,两年完”的情况下,“减负”的叫喊声却此起彼伏,媒体的炒作,“管理者”的干预;这已经是够怪的了。更怪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不调查、不研究,就确信学生 (从来没有人去关心一下教师)“不堪重负”(这可能是事实!),并认定重负之因是教学内容过多、过难,要求过高(这些人连简单的形式逻辑思维都没有:本来3年才教完的课,两年就教完了,怎么会是“多”呢!)。而就是这个莫须有的“事实”,使他们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砍杀(本已少得可怜的)教学内容,降低(本已低得难以应付中高考要求的)难度和要求(致使在添设辅助线条数,证明中“因为、所以”的次数,在了解、理解、掌握的咬文嚼字上做文章),大肆拆桥断路(如“二次函数”内容被肢解;留下性质,却砍去判定:不少定理因为“公理”,最后成为“事实”),最后砍红了眼,干脆决根(公理)断脉(证明),把“平面几何”拆成了一堆“空间与图形”的砖瓦灰石砂。这时,上课的“负担”是轻而又轻了,可是离中、高考的要求,离一个中学生数学学习应达到的水平,却越差越远,这个“差距”的鸿沟,要靠“资料”和“补课”去填充!然而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呢?文[1]一针见血地指出:“实践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很严重,造成了学生数学课业负担过重。”可见,负担重、减负(通过删节内容和降低要求)、负担更重……这种恶性循环,乃是一种现象,上上下下缺乏效率意识,才是事情的症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师生负担过重,学生厌学,教师观念陈旧,教法不当等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教学改革:大大小小的教学方案不下数十项,规模达数省市甚至数十省市者也不下10项。二十多年过去了,除了“MM实验” (及其姊妹课题如TEC教学等)以外;其它的都到哪里去了?何以会这样呢?文[2]从正反两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但是现在看来,在诸多导致它们销声匿迹的原因中,最致命的,乃是它们缺乏效率意识,高耗低效使它们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更不要说“未来的”数学教育了。这也告诉我们,改革者有无效率意识,改革方案能否实施高效的数学教学,乃是一项硬指标,是具有否决权的“一票”。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认识到,说“数学教学效率论”的提出,不是给出一个普通的研究课题,而是对数学教育的一项战略考虑,是有充分理由的,这里,至少可以归纳出如下的3点:①数学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而效率意识,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管理 (包括各级管理部门)、研究、课标制订还是教材编著,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具有效率意识,以便使数学教育事业能够和谐地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②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曾经花费亿元在我国推销的一本书《学习的革命》[3](同时推销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在其“前言”中说:“在此我们并非只谈论增进学术知识的教育,我们谈论的是个人成长,生活技能和学会学习。一旦你知道怎样学习,你就能加快学习的速度。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能至少比原来好五倍、快五倍、轻松五倍地学习任何东西,并将学习贯穿一生,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人们不仅需要用令人兴奋的新方法吸收信息,而且更需要树立信心,从这个一切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充分获益。”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承诺,举了大量的从全球搜集来的例子,可是并没有中国的、数学教与学方面的事例。然而,它说的是事实,北京的孙维刚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真切的、令人信服的实例[4~5]。而文[3]高价推销的观念:终身学习、加速学习(高效学习)、从我们的时代获助等,是完全正确的。数学教学、学习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当前我们数学教学方法只能适应“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而这就是高效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教育(包括数学教育)高效率地培养造就人才,而且要求造就和培养具有效率意识的人才,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有效率意识,我们教学的方式方法不体现这种意识,怎能使学生具有这种意识呢?

二、效率意识的打造

1.效益与效率

什么是“数学教学效率”?文[1]对此做了如下的界说:

首先,本课题不基于量化的观点认识数学教学效率。其次,认为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目前,研究教学效率应重视“过程—结果”模式。基于该观点,我们认为,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

概言之,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一是综合效果;二是时间的充分利用;这是效率的两个维度。它们的确切关系是教学效率=综合效果/时间。因此,有要点三的结论。这就是效率的基本概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数学教学也应当以人为本,按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办事,履行节约,和谐发展。这里,履行节约,就不单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效益,如人力(师生的精力)、物力(教学设备、学习用具)、信息资源、师生的时间投入、国家、家长的资金投入,等等,每一项都有个利用效率问题,即产生的效益、效果同投入之比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这里还应有一个广义的效率概念,那就是:(广义)效率二教学综合效益/教育综合资源。这个广义的效率概念对于我们研究和评价教学,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有的学校花费上百万元建设多媒体教室,却长期闲置,就是一种教育综合资源的浪费,则它的利用效率是零,也降低了该校综合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说来,评价某种非时间的教育资源的效益时,就应当使用广义的教学效率概念。这时,效率概念呈现多维度。

但是出于如下的考虑,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研究中,应当以(狭义的)教学效率=综合效果/时间为核心。

(1)在所有的教育(学习)资源中,“时间”是最为珍贵的。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真是“寸阴寸金”,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

(2)各种教育资源的效益,往往通过转化为时间资源而体现出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好的课件(如按CAI中的郭璋原理[2]进行设计),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是提高了设备的效率;同时,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又比如“复读生”,自然多用了时间,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一般说来,提高了时间利用率,往往也伴随着其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学生和教师精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致使“时间”和“精力”在众多的情况下,不加区分。

(3)以时间论效率特别令人关注,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4)时间资源是客观的,每个人都有,都平等一致,不像其它资源那样是人为的,往往差别很大。因此,这个以时间为标准的狭义效率易于研究,相对地比较容易量比。以它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普遍性。

2.“数学教学效率”的深入分解

为了更深入具体地认识“效率”概念,必须把它进一步地加以分解。

从“系统论”角度看,“数学教学”乃是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统”[6]。那么,从结构上即可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子系统,可以分别讨论两个子系统的功能和系统间发生关系的结构功能。也就是说,教学系统的效率包括:教的效率、学的效率和教与学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效率。

如果从过程的角度加以分解,那么教学效率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效率及各环节间的配合效率,(课堂教学环节与作业及其处理环节配合产生的效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环节的配合效率等)每个教学环节的效率又包括各项教学举措(可控变量)的效率和其相互配合的效率(在各项举措中,又包括教师、学生各自实施的效率和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进行组织指导的效率等)。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教学目标上对教学效率加以分解。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效率的构成和效率改变的机制,分析效率低下的原因和提高效率的方法。

三、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1.研究的目的

文[1]指出:“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实数学教育问题的需要。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提高上上下下的(领导者、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和家长)的效率意识。

(2)实质性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除了师生转变观念(提高效率意识)之外,还要有着意地探索高效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方法。

(3)探索和研制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学习方法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2.研究的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1]指出,“本课题不基于量化的观点认识数学教学效率……由于教育活动是一种模糊现象,因此结合模糊系统理论对教学效率进行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故本研究使用第七种方法;基本模糊综合评判的层次分祈法。”

我们认为,鉴于数学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的活动是一种模糊现象),因此,不应片面追求定量的研究结果,而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时,一般采用强化分析与经验评判,而简化和淡化定量评估的策略。

比如,有的研究者(如一个学校、班级、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或某一方法、某一举措)希望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率,他就可以选择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易于量化的部分(按上述2.2中分解出的层次),进行量化处理:比如,通过高考或中考成绩来评估,可用公式:

附图

如对某项教学措施进行评估,通常可分4个水平,拟订指导语,由“专家”进行赋值(如表1):然后取所有专家的平均作为总效率。这样获得的结果,会更有参考价值。

表1 专家对教学措施水平的赋值水平

负效

无效

有效

高效单个专家赋值

-1

0

1

2

(2)论探索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效率论”课题是为了数学教学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个全新课题,在文[1]中,将其分为12个子课题: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高效数学学习特征研究;高效数学教与学行为归因研究、评价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实验研究;专家型与新数学教师比较研究:高才生与普通生数学学习效率比较研究和自拟相共课题研究。文[7]至文[10]报导了自2003年底以来,在江西、四川、新疆、陕西、广东、贵州、重庆、河北、天津等若干学校的实验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立竿见影地在一线教学中获得的效益。但这些文献同时告诉我们,它们所获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

上述12个子课题并无一项达到“数学教学效率论”的要求。然而,万事开头难,一个课题开题只是短短的一年多,就吸引了这么多的省市这么多的学校、人士参与其中,实难能可贵。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做好在“十一五”规划中的立项工作。第二,须做扎实、深入的理论探索,仅仅做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理论探索中,注意它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把“数学教学效率论”作为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考虑,将把数学教育教学与我们社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起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将大大开阔我们的思路。第三,实验研究必须做到严格、科学、真实,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成立一个得力的课题组。这方面,“MM实验”和“TEC实验”可以作为范例。数学教学一线藏龙卧虎,是数学教育理论真正的源头。

3.关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的探索

由于我国实施的是班级教学制,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也就成为任何真正的数学教育研究首先关注的问题:好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好手,好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因此,“数学教学效率论”首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个实验研究的课题,也是个理论探索的课题。对此,可提出如下一些研究的思路:

(1)弄清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率,高效率教学有哪些显著特征,形成这种高效率的因素、教师的教学举措是什么。这里,应把教师的教、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两者的相互作用、配合(即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效率全面考虑。

研究方法是先通过观察、归纳和理论分析,做出实验假设。通过微型实验加以检验,对假设加以修改完善,经若干次反复实验,从而获得结论。

(2)对若干著名的教师或实验的课堂教学进行个案研究。已知的如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课堂教学[4~5],吕传汉、汪秉彝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法,MM教育方式与TEC教学中的课堂教学等,还有大量不知名的特级教师和“特别能教学”的素质教师,等等。

(3)数学课堂教学的课例与案例研究。一方面,研究者可亲临课堂,自行采集;另一方面,近年来,若干杂志也刊登了大量案例。如《中学数学》的“微型设计”,《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课例大家评”,《数学教育学报》关于“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课例等,均值得研究,我们应抱定“琢石觅玉,集腋成裘”的态度,去深入研究[12]。

(4)通过微型实验,对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课堂讨论,讲练结合,启发式讲授,“五环节”教学,课外作业及其处理,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辅助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作相应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以期获得若干规律性的认识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或模式。

4.关于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学教学效率论”的研究,除了提高数学教育界的“效率意识”和给各种教学法、教学举措、学校和个人的数学教学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外,研究、寻找和发现高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就是它最重要的任务了。

(1)关于探索的途径。由于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总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继承性,我们应当在分析、反思传统的教学的基础上,寻求和设计新的方式方法,特别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过的大量数学教学实验,给予深入的分析总结,汲取其宝贵的经验。对于那些业已销声匿迹的教改方案,也不应忽视。对于顽强地成活下来的,如“MM数学教育方式”和“TEC教学”等,更应该下大力气去学习、研究。事实上,它的理论基础,它的方案设计,它的实验过程,它控制无关变量的举措,它的组织和实施,它严格的评价体系等,在中国数学教育实验中,都是从未有过的,使它成为一项真正的科学实验。特别是它的实验结果形成的“MM教育方式”本身[2],已形成一个数学教育的完整的理论一操作系统,具有众多良好的特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对于我们“数学教学效率论”的研究,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珍贵的启示。

(2)高效率数学教学方式应具备的特征。作为“数学教学效率论”探索的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其结论本应在研究的结果中产生。但是,由于在大量的数学教学实验中,已经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效率数学教学必须具备如下特征(已从反面证明了,它们是必要条件:即若不具备这些特征(或其“之一”),必不是高效的):特征之一,作为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特点,必须具有数学的特征,那种“置数学的特点于不顾”的方式方法,必不是高效的。特征之二,在数学哲学与数学方法论的指导之下,能充分运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代表先进的数学观。特征之三,具有很强的效率意识,在关键之处遵循高效的数学教学的原则,以人为本,兼顾普通生与尖子生的培养。特征之四,以中华文化为其背景,继承和发扬“东亚数学教育”的优势。特征之五,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适应,显示出现代与未来数学教育的特征。(类似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于生产力)

标签:;  ;  ;  ;  

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