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发展特点之我见_科学论文

现代科技发展特点之我见_科学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现代科学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当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革力量。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科技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毫不夸张地说,科技是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和腾飞的翅膀。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呢?本文试作探讨,概括为下列四大突出特点。

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即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至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技成果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公元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还将翻一翻。现代物理学中90%的知识是1950 年以后取得的。 现在全世界每年发展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 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 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5年增加1倍。现在全世界每年批准的专利数量达120万件。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 当今学科总数已达到6000多门。战后兴起的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指数曲线的发表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上自1945年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代的发展,其性能提高了100万倍。当前,超级计算机最快运算速度已达到320亿次/秒。人们又开始研制光学计算机,它的信息处理速度将比电子信息处理速度快1000倍,甚至有人预测快1万倍。

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 年,即5年内有一半知识已过时。近10年内, 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的90%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有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计算机储存的资料每5年增加85%。由于科技知识的加速度增长, 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社会劳动结构和工作岗位不断变化,职业培训成为一种终生教育。据美国统计,90年代,美国将向高技能职业提供600 万个工作岗位,受培训的人员将达4%,美国各公司培训费已达800亿美元,到2000年将翻一番。科技成果为何如此飞快地增长,因为社会对科学技术具有更大的需求,社会对科学技术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由于社会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战后,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美国是每10年翻一番,西欧发达国家是每15年翻一番。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已达5000万人。预计未来100年,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说明丰富多采的创造性科学劳动,将在21世纪普遍地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战后,在所有经济发达国家,科研经费投入都以指数增长。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60年代末比本世纪初增长了400倍,现在已达每年4000亿美元。 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发展经费通常约在国民生产总值的2.5—3%。自1972年以来,德国经济界每年用于研究和发展的费用增加10%,以保持经济上的竞争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贡献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达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一旦进入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后,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要超过科学研究费用的10倍以上。

战后的科技进步不仅在数量增长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在质量上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同样进入发展的新兴阶段。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第一次(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1955—1965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去探索宇宙其它星球的奥秘;第三次(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 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 1975 —1985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21世纪的曙光已经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当代科技的发展,预示着21世纪的人传给后代的纪念碑将是聚变反应堆。有人预言它是“最终能源”,可以一荣永逸地解决社会发展的能源危机。纳米(超微)技术将成为下一时代的核心技术。它将引起21世纪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无数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今天,科学技术正在步步逼近自然界中的各种“极限”,超高温、超低温、超真空、超导,超强磁场、彻底失重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21世纪人类将超脱“尘寰世纪”,进入一个奇妙无比的“超级”境界。人类将摆脱许多必然王国,迈入更广阔的自由王国。宇宙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的进展,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宇宙工艺学和宇宙工厂的时代,无限地开拓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新领域。当前,“人工智能”的开发和遗传工程的研究,在21世纪最初二三十年,可望取得累累硕果。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光明灿烂的前景,使人憧憬未来,更鼓舞和激励人们去为未来奋力搏击。科学技术深入发展提供了把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转换为创造和发展能力的手段,依靠人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人类掌握的创造财富的手段正呈指数曲线增长。如果人类把科技进步的成果致力于和平与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人类将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所以,争取和平与发展,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是当今时代最伟大而迫切的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融合化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其发展往往是脱节的。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凭经验摸索前进。科学理论也经常是跟在实践之后来概括和总结人们在生产技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材料。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它。而科学上已发现了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很久不能实现。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常常同理论科学没有直接联系。

现代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现代的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现代科学理论也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今天,从形成一种新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中去的时间在迅速地缩短,长则几年,短则只有几个月。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越是新技术,所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高技术就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即技术程度的高低与科学知识的密集程度是成正比的。现代科学的进步已经依赖最新的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明显表现在:现代科学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整体化趋势,并由此推动技术不断融合出一系列的新技术。重大的尖端技术,高技术都具有多个领域的技术相互融合的性质。当代技术发展有两种走向: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线性的,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科技融合是非线性的,二者是互补和合作的关系。混合许多原先不同领域的科技,进而发展出新产品,造成革命性市场。科技融合需要三个条件促成:第一是以市场主导研究与发展,并非由研究开发引导市场,而是由市场开发引导研究,科技突破始于实验室,而科技融合则从市场的了解开始;第二是广泛收集信息,随时掌握本行业内外科技发展动向,这需要有相当的知识深度,掌握的信息要横跨相当多的科技领域;第三是长期保持不同科技领域和不同产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参与跨行业的研究开发计划。

90年代和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求助於多学科融合战略解决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最终结成了具有确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论的新学科和新领域,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系列。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科学技术的统一体系,这是一个包括人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统一过程。在这个统一体中,基础科学的意义和作用正在不断增长,这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为技术进步不断开辟新方向。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大大加快了科学发展的实际应用。科学的新发现能迅速导致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更好的新产品。由于现代技术的融合化趋势,各种高新技术都具有组合技术的性质,因此,技术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而大型、复杂技术成功的关键就在於由机械技术向“智能技术”的提高。所以从硬件技术转向软件技术,从有形产品的开发转向无形产品开发,从偏重硬件的发展转向注重整体的发展,这是当前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在当代科学融合化发展趋势中,现代科学研究具有以下新特点:第一,研究的完整性。现代科学研究正在向自然界微观的各层次和宏观的各层次两个方面延伸,对自然界的层次认识更加清晰,而且对自然界的认识深入到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与此相联系的结构功能。从层次,过程、结构和功能诸方面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获得了自然界越来越完整的认识。而任何成熟的科学理论知识本身就转化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论。层次理论,过程的动力学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正在转化为当代的普遍的科学认识论方法。第二,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运用多种学科研究某一物质客体或某一课题,这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研究的对象和课题大都具有多学科的特点。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高科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最有前途的方向。第三,学科的多对象性。它反映了各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科学研究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延伸,各门科学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各门科学的研究需要紧密配合。如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离不开材料科学的配合。人工智能的研究,必然要向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延伸。当代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必须是学科配套、同步前进、整体突破。当代科学的发展具有综合性课题领先而不是学科领先的新趋势,综合性课题的解决带动了学科的发展。

第四,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当代科学革命的核心过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各种科学技术领域。

在当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趋势下,技术的发展具有下列新特点。

第一,技术一体化。机电一体化,即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光电一体化,即光浮与电子技术的结合,用光来代替信息技术中的电子,以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储存和加工方面的效率;以及多媒体系统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当代技术发展最有广阔前景的领域。

第二,标准化、大型化、组合化、高速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所谓技术集约化,即技术的发展朝着节省劳动力,节省资源和能量的方向发展。

第三,以高技术开创新的工艺革命。高技术不仅能保证最佳技术性能。而且能保证最优工艺质量,从而改造整个生产工艺方式。现代新工艺具有以下特点:少工序性,少废性或无废性,高度灵活性,高精密性和高可靠性等。

科学技术的融合化,要求按崭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工作和生产过程,要求对科研、教育、生产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从而将引起一系列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渗透

纵观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代任何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不仅要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社会中的重大问题,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人类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综合性质,决定了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必然性,这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当代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而引发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国家的范围,也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增长的方向和目的,也引发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定向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各门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

文化水平是衡量人类发展的一个特殊尺度,也是标志人类把握这些方式的程度。文化既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手段,又是一种标志,科学技术在人类文化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人类创造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明的力量,又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认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的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和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是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内容、结构、形式以及发展方向都有着重大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一同携手共建当代人类文明。

21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在理论和思维方式上有革命性进展,对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科学技术形成的科学世界观的特点是: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一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这不仅使人类对客观过程认识更加深化和全面,而且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凭借人类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不断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鸿沟消除。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将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新的飞跃。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当代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当代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正是出现在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汇之处。当代综合性课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知识跨学科的综合体。

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化发展,实质上就是科学研究的集约化发展,这是把更合理地使用科学研究力量,作为在科技领域内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更有成效地发挥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的途径,因此,加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家的联盟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是在多层次上不断增强和相互渗透的结合过程。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在下属一些层次上实现的:理论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经验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方法论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在一般科学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在学科功能结构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在科研组织管理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这种相互结合渗透形成了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课题大多具有应用研究的特征,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可创造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可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他最先揭示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之间的直接联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一久中明确指出:“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生产实践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1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恩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作了精辟的论述和高度的赞誉,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在马恩的的其它论著中有大量论述,这里就不一一引证了。总之,马恩尊重科学,提倡科学,他们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变革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根据科技革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最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呢?依据小平同志的论述,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作如下分析。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3〕生产力发展史表明:当人类掌握了石器技术以后, 创造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人类掌握了青铜技术以后,创造出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人类掌握了铁器技术以后,创造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人类使用机器以后,创造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物化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飞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历史新阶段。

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物化,标志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二十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两者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两者为6∶4,在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为1∶9。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行列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1930—1968年期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增加450%,科研人员增加90%。1977年, 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为50.1%,脑力劳动者人数超过体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对生产工具的物化,标志着生产工具的改革和创新。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标志的。人们常说某些机器设备先进,说到底是指物化的科学技术先进。

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物化,标志着劳动对象领域的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劳动已不仅仅以自然物,半自然物为对象,更多的是用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原料作为劳动对象。目前,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递增,这就大大拓宽了劳动对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炼金木”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人们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把土壤中的沙粒变成半导体,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其价值高于黄金。人类实现了把“沙子”变成“金子”的“神话”。

科学技术物化在管理上,标志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分散状态,还不能构成现实生产力时,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把生产力各要素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上述可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科技型人员将会成为主体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专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关系式表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这个乘数的增大也越来越迅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上升到“第一”的地位。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4〕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本世纪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相互关系,往往表现为生产需要刺激技术的发展,其发展顺序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当代,三者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前面,而且为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物技术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强烈的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地位。

第三,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证实,科学技术已处在“第一生产力”位置上。其表现是:

1、产业高次化 从6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经济腾飞的20年, 也是社会产业逐渐高次化的20年。除第一产业农牧业生产活动继续进行外,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突起。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有主导地位。产业的高次化标志着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各次产业率也反映着国家的发达程度。一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二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三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如:这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在一些发达国家70年代末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3∶32∶65;英国为3∶35∶62;日本为7∶37 ∶56。可见,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力和资本、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 80年代以来,物化在产品, 商品中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度密集的程度。统计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代表性产品首推软件、较之50年代,科技含量不是提高30倍, 而是300倍,3000倍了。

3、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愈来愈短。上个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 年, 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本世纪以来,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电视用了12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时间,特别是电子技术,其变革的速度更快,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处理机到80年代初期已更新34代。典型事例不再一一列举。

上述例证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社会生产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5〕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既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这一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理论将对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加速“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注释:

〔1〕(《马恩全集》46卷,219—222页)

〔2〕(马恩全集》19卷375页)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5页)

〔4〕(《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页)

〔5〕(《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9页)

标签:;  ;  ;  ;  

现代科技发展特点之我见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