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研究尹晓倩论文_尹晓倩

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研究尹晓倩论文_尹晓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000

摘要:在工程项目中,工程项目结构属于较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只有保障工程项目结构的有效性,使其具备较为可靠的应用价值,才能提 升整体应用效果。因此 必须重点分析结构工程项目,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进而使得这方面在混凝土结构的处理中更加需要引起足够 重视。本文研究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

关键词:结构工程;设计;混凝土;加固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基本指标安全性与稳定性两个方面,更需要加强关注度,从 而确保其具有更加可靠的效果,因此,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加强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整个工程的核心。从结构工程项目的合理应 用来看,为了显著提升稳定效果,目前很多建筑物长期使用后,往往进行加固处理,对新建存在质量问题的结构工程同时也需要加固处理, 因此,结构工程设计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相应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措施,同时确保其较为科学合理,使得整个结构工程加固效果都能有效提升, 从而满足各项实际需求[1]。

一、结构工程中混凝土加固的设计

混凝土结构经可靠性鉴定确认需要加固时,应根据鉴定结论和委托方提出的要求以及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进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的范围,可 按整幢建筑物或其中某独立区段确定,也可按指定的结构、构件或连接确定,但均应考虑该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对建筑混 凝土结构工程加固设计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计前勘察测量加固对象

对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进行设计前,要全面详细的勘察测量需要加固的对象,对其基本现状与加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这是确保加固有效性 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助力于后期加固方案提供可靠性数据,如详细勘察需要加固的结构面积有利于选择较为合适的加固措施,提升其合理性 与恰当性;对加固工程施工现场的外界因素进行详细调查能防止在后期加工时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对不同加固对象与环境选择适当的 加固措施才能确保最终的加固效果较为符合实际需求[2]。

(二)对比分析前期调查结果

该环节是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进行加固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及鉴定结论全方位对比分析可能影响后期加固施工过程或最 终加固效果的因素,特别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具体的结构工程混凝土加固技术,最后根据不同加固技术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科学合理 的选择最佳加固技术进行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三)制定有效的加固施工方案

该环节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最终环节,同时也是形成最终设计成果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详细标明实际加固措施的施工细 节,确保后期应用的加固技术更加具有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麻烦,让设计到施工过程能得到有效衔接。

二、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

(一)增大截面加固法:增大原构件截面面积并增配钢筋,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或改变其自振频率的一种直接加固法。

该方法是较为直接的处理手段,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使得其更具有较为良好的抵抗能力与刚度,进而为实际实用效果 提供可靠性保障。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除混凝土表面应予打毛外,尚应采取涂刷结构界面胶、种植剪切销钉或增设剪力键等措施,以保 证新旧混凝土共同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采用现浇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或灌浆料施工时,不应小于 60mm,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加固用的钢筋,应采用热轧钢筋。板的受力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梁的受力钢筋直径 不应小于12mm;柱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加锚式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U形箍直径应与原箍筋直径相同;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二)外包型钢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钢及钢缀板焊成的构架,以达到共同受力并使原构件受到约束作用的加固方法。

外包型钢加固法,按其与原构件连接方式分为外粘型钢加固法和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均适用于需要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的钢筋混凝土柱及梁的加固。当工程要求不使用结构胶粘剂时,宜选用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也称干式外包钢加固法。当工程允许使用结 构胶粘剂,且原柱状况适于采取加固措施时,宜选用外粘型钢加固法。采用外粘型钢加固法时,应优先选用角钢;角钢的厚度不应小于5mm ,角钢的边长,对梁和桁架,不应小于50mm,对柱不应小于75mm。外粘型钢的两端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对柱的加固,角钢下端应锚固于 基础;中间应穿过各层楼板,上端应伸至加固层的上一层楼板底或屋面板底。对梁的加固,梁角钢(或钢板)应与柱角钢相互焊接。结构工 程处理时,采用该方法能在结构工程设计时进行合理选用。该方式需要重点控制围绕设计的各参数指标,使得各参数都能更加具有合理性, 最终显著提升结构工程稳定性水平,进而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

(三)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特别在柱结构、墙结构或梁结构中,应用该手段较为常见。置换用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混凝土提高一级,且不应低于C25。混凝土的置换深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采用人工浇筑时,不应小 于60mm,采用喷射法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应用置换混凝土施工加固方法能显著改善原有问题,弥补相应的缺陷,确保其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是对后续施工建设的要求较高。如必须保障湿作业才能显著提升整体加固效果,对置换后混凝土结构与原有结构逐渐形成较为协调的关 系,防止两者间出现偏差[3]。

(四)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

该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但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一侧配筋率小于 0.2%的构件加固。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得低于1.5MPa。外 贴纤维复合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将纤维受力方式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不得直接 暴露于阳光或有害介质中,其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目前我国材料工程项目在不断创新发展,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越来越深入,进而相应 的创新效果也愈渐突出,进而值得在结构工程设计中科学合理的选用[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很多建筑项目中较为常用的结构形式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保障该结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实际设 计前,首先要勘察建筑结构工程现状,进而能在设计中合理选择最恰当的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因此,各类型的加固措施存在较大差异,相应 的适应条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需求,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为最终加固水平与效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子龙.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2):6-7.

[2]董庆华.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简述[J].门窗,2017(10): 111-112.

[3]张建,胡楷.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 (13):89-90.

[4]卿展波,刘遥.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2):107.

论文作者:尹晓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混凝土加固措施研究尹晓倩论文_尹晓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