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问题_波黑论文

浅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问题_波黑论文

波黑问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克林顿、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陪同下,在法国总统府签署了《波黑和平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波黑仍作为主权国家保持统一,由占51%领土的穆克联邦和占49%领土的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

二、建立中央执行主席团,由穆克联帮推选两人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推选一人组成,三人轮流主持主席团工作;成立两院制的波黑议会;设立中央政府、宪法法院和中央银行;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外贸、关税、移民、金融政策、通讯、运输和航空管制等;6至9个月内举行中央政府和各实体选举。

三、萨拉热窝作为首都保持统一和完整,目前的各族控制区统一归穆克联帮管辖。

四、穆斯林飞地戈拉日代通往萨拉热窝的走廊由目前的3.5 公里拓宽至5公里;波黑东北部联结东部和西部塞族控制区的通道维持原状, 位于通道上的布尔奇科市的地位一年之内由国际仲裁决定;沿萨瓦可的波萨维纳走廊的大部分地区和重要城镇仍旧归塞族控制,穆克联邦控制区由一个增至两个,波黑穆斯林拥有萨瓦河的使用权;现为波黑克族占领的姆尔科尼奇格勒镇及其周围山区划归塞族。

五、两个实体均可保留自己的军队。双方军队一个月内撤至停火线己方一侧,重武器120天内撤回军营。 两个实体边界线两侧各设立两公里宽的隔离区。

六、难民有返回家园和在波黑全境自由迁徙的权利,并有权参加选举。

七、被海牙国际法庭定为犯有战争罪的人不准担任政府公职或参军。

八、部署由北约指挥的6万名维和部队。 维和部队有权使用武力阻止破坏和平的活动,有权逮捕被指控为战犯的人。

至此,历时近四年、造成二十万人死亡、近二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波黑战争宣告结束。

一九九一年下半年,随着东欧局势的剧烈变化,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迅速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前南六个自治共和国之一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即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抵制下,于十月十五日通过了《关于波黑主权问题的备忘录》,宣布波黑为保持现有边界的主权国家,并准备脱离南联邦而独立。波黑塞族为阻止这一行动,先后成立了五个塞族自治区。九二年三月,波黑举行公民投票,62.8%的选民(主要是穆、克族人)赞成脱离南斯拉夫联邦,波黑共和国宣布独立。此举引起塞族强烈反应,表示:如果波黑退出南联邦,波黑的塞族就退出波黑。波黑宣布独立后,欧共体、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不少国家纷纷予以承认。与此同时,“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也宣布独立,波黑战争爆发。

波黑战争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冲突一方是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另一方是南斯拉夫人民军支持的塞尔维亚族,双方共投入武装力量约四十余万人,动用了包括飞机、坦克、大炮在内的几乎所有重武器,战火遍及波黑全境。第二阶段,从一九九三年初开始,联合反塞的穆、克两族武装反目成仇,四月双方在波黑的中南部地区争夺地盘,发生激战,从而形成了塞、克、穆三方混战的局面。第三阶段,一九九三年五月至一九九四年初,随着政治解决内战的努力进入新阶段,塞、克两族的利益有所接近,双方在战场上又势均力敌,因而相互间的武装战斗逐渐趋缓,而它们与穆斯林的战斗却仍有增无减,形成事实上的塞、克联合对付穆斯林的局面。为保护穆斯林居民的安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24号决议, 在波黑建立包括萨拉热窝在内的六个安全区。一九九三年六月四日,安理会又通过第836 号决议,批准维和部队使用武力保护波黑安全区,允许北约使用空中力量支持维和部队。这为日后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埋下了伏笔。为了使波黑内战尽快平息,联合国调解人斯托尔滕贝格和欧共体代表欧文提出“三分波黑”和平新方案,这得到塞、克两族的支持,但遭到穆斯林族的拒绝。第四阶段,进入一九九四年以后,波黑内战的局势又有新的变化,穆、克两族因领土划分利益的一致再次接近,三月十八日,双方签署建立穆——克联邦的协定,波黑战场由三方混战再次变为两军对垒。

从波黑战场来看,实力最强的是塞族武装,其次是克族武装,战斗力较弱的是穆斯林武装,塞族利用其优势兵力,加紧向萨拉热窝等穆斯林人控制的地盘进攻。为了遏制塞族的攻势,一九九四年四月北约先后两次空袭轰炸波黑东部安全区戈拉日代防线的塞军阵地。这是波黑战争爆发以来北约首次空袭塞军阵地。为了使波黑的塞、穆、克三族早日结束冲突,由美、俄、英、法、德五国组成的国际联络小组又提出了波黑版图划分新方案,但遭到塞族拒绝。十一月北约多次空袭克罗地亚塞控区的乌德比约机场和比哈奇东部的塞族导弹基地。波黑战火首次蔓延到境外。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调解下,波黑交战各方达成停止敌对行动四个月的协议。

停火期刚过,克罗地亚率军先拉开冲突的序幕,以几十个小时的闪电战,攻占了其境内塞族控制区一部分。一九九五年五月下旬,北约以波黑塞族扣押维和士兵为由,攻占安全区。克罗地亚军在美国支持下进入波黑参战。八月底克军发动“风暴行动”,攻占“克拉伊纳塞尔维亚共和国”大部分地区,这一仗从根本上改变了前南冲突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形成三方对峙局面。美国在此情形下提出波黑和平计划。同时,穆、克联合向塞军发动猛烈攻击,使和平方案规定的领土划分比例51%(穆克联邦)对49%(塞族)成为既定事实。十一月二十一日,南联盟、克罗地亚、波黑三国领导人在美代顿达成全面和平协议。

这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成为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一场地区性冲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首先,历史遗留下的民族矛盾是产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

前南境内有大小民族二十余个,其中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族、阿尔巴尼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匈牙利族为较大民族。而波黑境内塞族人口一百五十万人,占31.4%,克族八十三万人,占17.3%,穆族二百一十万人,占43.7%,由于长期混居在一起且无自己独立的国家,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一战、二战期间由于当权者和德意法西斯利用民族矛盾达到统治目的,使各民族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一战前,在巴尔干半岛上,极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处于奥匈帝国的范围内,三分之一的人属于两个独立国:塞尔维亚和黑山。马其顿人以及小部分塞尔维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而威尼斯的斯洛文尼亚人则处于意大利王国的统治之下。当时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协约国(英、法、俄国)和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为了各自的利益,挑起民族冲突。

为了扩展自己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范围,一九○八年十月七日,奥匈帝国违反《柏林条约》(一八七八年七月十八日由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七国签订的,其中明文规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属土耳其),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便侵略当时的主权国家塞尔维亚。而在巨大威胁面前的塞尔维亚政府于一九○九年三月三十一日被迫发表声明,称“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形成的新局面不触及塞尔维亚的权利”。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严重地威胁到英国、法国、俄国等在此地区的利益,因此都转而支持巴尔干诸国特别是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斗争。随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一三年五月)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一九一三年六月——一九一三年八)的胜利,塞尔维亚逐渐强大起来,这使得奥匈帝国极为不安,积极准备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哈布斯堡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西斯·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遭到暗杀,这一事件成为奥匈帝国、德国等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的借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后不久,奥匈帝国当局就开始在南部斯拉夫各国施加强大的压力,凡不同意侵略塞尔维亚的人,均被指控犯有叛国罪。梵蒂冈也赞成奥匈进攻塞尔维亚。在上层神职人员的影响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教权主义者极力煽动对塞尔维亚人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南部斯拉夫人在此情形下未能避免自相残杀的战争,特别是在世界大战的头一、两年。在波乔雷克进攻塞尔维亚的巴尔干集团军中,主力是第十五军、第十六军、第十三军和第八军,在这几个军的一些师中,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的官兵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的塞尔维亚人,而克罗地亚人的人数高达半数以上。这种自相残杀使南斯拉夫诸国在一战中损失一百九十万人,约占当时总人数一千一百万人的六分之一。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前南诸民族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以贝尔格莱德为首都建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第一次组成统一的国家。一九二九年,又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就包括在这个王国之内。但王国的统一并不稳固。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当权者奉行大塞尔维亚沙文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境内其它民族的利益,不断引发尖锐的民族矛盾。

二战期间,德、意侵入南斯拉夫,实行分而治之,并竭力利用和煽动民族仇恨,挑动南斯拉夫各民族互相残杀。以安特·帕韦利奇为首的傀垒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在其境内对塞尔维亚等民族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而塞尔维亚武装则在控制区内杀害无辜的克罗地亚和穆斯林族人。据估计,整个二战时期南斯拉夫有八十余万人葬身于这种自相残杀。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以铁托为首的南共联盟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一九六三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推行民族自治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但由于前南斯拉夫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矛盾突出,民族离心意识增加;同时,各民族中(除塞尔维亚族)对维系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淡薄,而实现民族分离,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强烈愿望始终存在;再加之六十年代后期推行的非中央集权化政策,都使得前南民族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为日后的分裂埋上了伏笔。

一九八○年铁托逝世,南联邦失去了维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柱,政治危机日见端倪。在一九八九年东欧剧变冲击下,一九九一年一月南共联盟也公开分裂和解体。各共和国开始酝酿摆脱联邦,走向独立。然而,由于长期的民族混居,独立并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因此,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宣布独立后,波黑的穆、克两族再也不愿意留在塞族占主导地位的南联邦内,而塞族则强调:各共和国的现有边界仅是前南联邦内的行政边界,并非按民族划分;如果各共和国要独立,那波黑塞控区也应划归塞尔维亚。由此引发了民族冲突和领土争夺的波黑内战。

其次,宗教上的原因。宗教纠纷和民族矛盾是紧密相联的,波黑的三大族分别信奉不同的宗教派别。塞族信奉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穆族信奉伊斯兰教。由于南联邦中塞族为第一大族,宗教上的偏见使得穆、克两族想从南联邦中分裂出来,建立各自信仰一致的、独立的共和国。

第三,地理上的原因。前南联邦位于巴尔半岛上,而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来看,巴尔干半岛是中欧和近东的桥梁:卢布尔雅那大门通向的里雅斯特,多瑙河通向黑海边,而莫拉瓦河和瓦尔达尔河河谷通向君士坦丁堡和萨洛尼卡。从战略地位来看,卢布尔雅那大门(的里雅斯特和卢布尔雅那之间的地区)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这一地区,往北有两条大道可通奥地利;往东北可通匈牙利;往东南可直通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并沿萨瓦河和萨格勒布至贝尔格莱德的铁路和公路奔袭塞尔维亚。正因为如此,巴尔干半岛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第四,大国的干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处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前南各国的丝毫变动势必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较大影响。冷战时期由于东西方的对立,各国为保持均衡性,均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随着东欧形势的剧变,南斯拉夫出现危机之始,西方国家仍表示支持南的统一和完整。但由于民族和国家的分裂已成大势所趋,各国开始变化自己的态度。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经济迅速发展、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的德国,首先声明将单独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独立。欧共体国家及美国从自己利益出发,承认独立各国。伊斯兰国家从自身民族利益出发也支持波黑独立,而俄罗斯虽与塞尔维亚有着传统的密切联系,但迫于自身混乱,外交正处于困境难以有所作为,同时也不甘心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几次调停的被拒绝,西方国家向南联盟公开施加影响,希望拥有南美两国籍的南联盟总理帕尼奇取代对西方强硬的米洛舍维奇。美国为再现昔日超级大国和“国际警察”形象,加之顾忌由于欧共体的调停产生一个与己抗衡的局面,因此克林顿上台后开始积极介入到波黑冲突中。综观克林顿的波黑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从对“万斯——欧文计划”表示异议到予以认可。克林顿当政之初,主张动用空中力量打击波黑塞族和解除实际上针对穆斯林的武器禁运,并指责“万斯——欧文计划”。然而在其就任总统后数日,美国政府派遣驻北约大使巴塞特缪与联合国调停人万斯、欧文合作,实施“万斯——欧文计划”。

②从劝说波黑冲突各方接受“万斯——欧文计划”到与其他四国制订放弃武力干预的“联合行动计划”。这是美国政府的波黑政策再度向塞族妥协让步。

③由准备单方面动用武力到与北约盟国制定“引而不发”的军事干预计划。美国和北约各国让步以后,波黑塞族加强了军事攻势并取得了一系列战绩,波黑穆斯林人的处境愈来愈危急。为此,美国声称将对波黑采取空中打击。一九九三年八月美军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行动计划,但同时又把首次空袭的批准权交给联合国秘书长。

④美国为“讨好”穆斯林国家,不顾西欧盟国反对,单方面解除对波黑穆斯林武器的禁运,这也是克林顿政府对前期政策的一个转折。由此开始,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将调解波黑冲突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九九五年八月四日,克罗地亚共和国在美国支持下发动“风暴行动”,攻占“克拉伊纳塞尔维亚共和国”大部分地区,大大打击了波黑塞族的军事力量,改变了冲突各方的力量对比。在此形势下,波黑塞族于八月三十日宣布接受美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同时北约对塞族实施了长达半月之久的空中打击,使塞族丧失了在战场上获胜的可能性。十一月二十一日,南联盟、克罗地亚、波黑三国领导人在美草签波黑全面和平协议。十二月二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批准向波黑派兵,进驻波黑。十四日,《波黑和平协议》在美及其他国家参加下,在巴黎签署。

由此可看出,在波黑战争初始及中期阶段,美国曾因多种原因在波黑问题上有所退缩,但后因不甘心放弃其世界霸主地位而重新掌握了解决波黑问题的主导权。

随着《波黑和平协议》的签署,这场历时四年之久的、二战后欧洲最大的一次区域性冲突——波黑战争宣告结束。但是,正如前面所述,波黑战争的开始及发展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前南各国内民族、宗教及领土之争所引起的。本来是一个区域性的民族内部纠纷,却因西欧、美及其他国家出于自己利益的介入,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地区性战争。同时,由于联合国受大国影响,使其历史上最大一次维和行动险些流产。这些都为我们在冷战结束后如何解决区域性或地区性冲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标签:;  ;  ;  ;  ;  ;  ;  ;  ;  ;  ;  ;  

浅析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问题_波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