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创新教育论文_王春丽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创新教育论文_王春丽

东莞联合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创新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培养能力

任何一次理论的飞跃都会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化,教育教学领域亦如此。备受人们瞩目的,凝聚着许多专家学者心血的新课程理论会给语文教育实践带来什么巨大变化呢?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的理念如何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呢? 我们拭目以待。

1、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只能指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对象,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这就决定了我们很难获得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追求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本校的语文教学,教师把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刻板,,僵化的模式,个别老师的教学走形式主义,一个老师,在一个单位呆上十几年,教同一门学科,意识上不注意改革创新,把原本生动的,富于创造性的语文学习变成抽象、枯燥的机械活动,严重挫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创新教育的建议

2.1.教的简单,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一节“好课”的看法——“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教的简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会误人子弟。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整体的过程。强调“教的简单”,并非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可以草率行事。相反,“教的简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盘考虑教材的时空因素、情感因素等。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主导因素的作用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形成共鸣;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其知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现在有些教师一上课,首先考虑用什么课件,怎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怎样来个小组讨论、即兴表演等,却不先考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学中应如何拉近这种距离。教师的“一厢情愿”造成了一堂课热热闹闹上下来,学生的思维却一无所获。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本没有错,但错在教师的一味追求上。试问:如果只是为了出示一段文字,把它写在小黑板上与用多媒体展示到底会有多大的差距?同样,如果一个问题,只要展示一下挂图就可以解决的,非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来制作课件吗?俗话说“善书不择笔,善将不择兵”。“简单与不简单”关键在于教师的理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方智范教授在《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一文中说:“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强调“教的简单”,还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教学睿智、得体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先进的教学思想、客观的人才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被称为“小语怪才”的支玉桓老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问:“课文中为什么说蔺相如去撞石柱,而不说去碰石柱呢?” 面对学生的提问,支老师请学生碰了他一下,然后再要学生撞他一下。学生说不敢撞老师。支老师问他为什么,学生说怕把老师给撞坏了。由此学生知道了“撞”比“碰”来得猛烈——更能体现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支老师教得简单,一句话、一个动作,便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体会了人物的品质。创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

2.2学的轻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2.3.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一个课堂与生活 “超级链接” 的课堂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做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教师的口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无论你怎么用古人或伟人的真、善、美等等来熏陶,但这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姜丽娜. 技工学校语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7.

[2]荣连山.激趣:语文教学不竭的动力——中学语文兴趣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101.

[3]宋枝夏. 名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7.

论文作者:王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创新教育论文_王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