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化与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化阶段与环境质量

一般来说,工业化通常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一次工业化阶段、二次工业化阶段和高科技工业化阶段,现在,有许多人开始把这一阶段称为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在前工业化阶段,以农业、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制造业以手工业为主,经济增长慢,环境污染较轻。在一次工业化阶段,以钢铁、煤炭、纺织、食品等工业生产为发展重点,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环境污染也最为严重。在二次工业化阶段,传统基础工业和消费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新技术产业在兴起,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较快,环境污染呈下降趋势。这个阶段,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变化,环境治理的速度加快,单位产值的排污量迅速减少,环境污染总量在达到最高点后有所减缓,并逐步得到控制。在高技术工业化阶段,以高科技产业为发展重点,传统产业走向衰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目前,美国、西欧诸国已进入高技术工业化阶段,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进入二次工业化阶段,而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一次工业化阶段,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向一次工业化阶段过渡。

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早、中期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在经历以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工业革命之后,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对资源消耗急剧上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环境污染甚为严重,泰晤士河臭气熏天,鱼虾绝迹,伦敦大气质量急剧恶化,1952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死亡居民4000多人,可以说,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惨重代价。再如日本,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实施了经济倍增计划,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发生了一系列公害事件,一段时期被称为“公害列岛”。

在经历了公害频繁的时期以后,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了二次工业化晚期和高技术工业化阶段,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突起,工业化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变为以质的升级为主。这种结构变动带来了污染下降的趋势,例如,钢铁工业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下降最快,钢产量在80年代头6年下降了13.3%,其中美国减产最多,为27.3%,日本减产 11.8%,欧洲共同体减产11.3%。这种重污染工业规模的缩小,对环境无疑是有利的。

二、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任务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上世纪晚期的洋务运动,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基本上仍处于一次工业化阶段,沿海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了二次工业化的阶段。

在晚清之前,中国没有出现过典型意义上的工业革命。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了手工业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为机器大工业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后为工业化跳跃式前进阶段。

1949年前,手工工业占主导地位。直到1949年,机器大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农业和手工业占83%。在机器大工业中,重工业比重不高,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26.4%,轻工业比重很高,其产值占73.6%。少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口岸和东北南部,环境污染只限在局部地区,尚未对整体环境构成危害,大气、水体环境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

1949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发展,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中国工业体系已基本建立,同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相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从总体来看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落后,大量农村人口还没有进入工业化过程。可以说,中国基本上仍处于一次工业化阶段。

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有着一些鲜明的自身特点,这决定了中国的环境保护的任务较西方发达国家更为艰巨。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是工业高速增长。1949年以后,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50年代为25%,60年代为3.9%,70年代为9.1%,80年代为13.3%,90年代头五年高达17.7%。这种高速度,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罕见的。如美国一次工业化时期(1849~1913年),工业增长率4.9~5.9%,德国为2.5~4.5%。这种高速度一方面使中国的工业体系能在短期内得以建成,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80年代以前的30年中,建设的工业企业几乎没有污染控制设施,留下了巨大的环境欠帐。80年代后,法律上规定新建工业企业都要配备污染控制设施,但由于重视不够,投资不足,仍留下了一些缺口。同时,在工业高速增长中,传统工业仍占绝对地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到2%。 90年代初,我国工业技术中有20%具有世界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另有20%~25%早已落后,但还能维持,剩下50%~60%则应该更新淘汰了。这种低技术、低效益、粗放经营的工业企业必然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给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二是工业结构重型化。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走了一条由投资需求带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增长道路。改革开放的80年代,经济增长转向由消费需求带动的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增长道路,到1990年,工业结构基本上是轻重工业各占一半。进入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由投资需求带动的重工业主导方式。这是各国工业化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例如,日本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重工业比重大约从45%上升到75%,韩国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重工业比重大约从25%上升到65%。从各国工业化经验看,重工业比重在工业产值中超过2/3,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就开始减慢,而服务业就逐步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重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进入重工业时代后,经济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为膨胀,从而拉动了包括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初级加工部门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与1988年相比,1993年我国煤、石油等一次能源产值比重上升了8%, 电力上升23%,冶金上升41%,建材上升14%,石化上升35%,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行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这种能源、原材料消耗的迅速上升,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负荷。像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料工业和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污染都很严重,在污染物排放中占有很大比重。据估计,在污染物排放中工业废气占65%,工业废水占53%,工业固体废弃物占84%,对环境的冲击很大。燃煤电厂是中国电力工业的主体,对大气的污染相当严重,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雨,对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危害,而且还在继续蔓延。

三是乡镇工业低水平扩张,加剧了污染危害。中国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这与西方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有显著不同。1979年以来,我国乡镇工业遍地开花,产值已达到工业产值的42%,成为“半壁江山”。乡镇工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上的功绩不可抹杀,但它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冲击也同样不容忽视。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大大高于同等类型的大中型企业。如乡镇工业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为城市工业企业的2~3倍,单位产值能耗约为国有企业的2~4倍,可以说,乡镇工业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水平低,生产管理落后,控制污染的投入有限,加之布局不合理,高度分散,使其污染危害较之城市工业更为严重。特别是有些乡镇工业采用原始的、极为落后的工艺进行生产,如小炼焦、小炼硫、小炼砒等,往往把一片生物繁茂的地区,变成寸草不生的“死亡地带”。乡镇工业的污染正在蔓延,并与城市的环境污染相互叠加,连成一片。

三、中国可持续工业化的方式与途径

当前,对于中国来说,寻求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至为重要。是牺牲环境求得工业发展?还是保护环境促进工业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选择前一条道路,我们就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就可能被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抵消,中国就有可能沦为“公害大国”。如果选择后一条道路,使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不仅将成为新兴的工业大国,也将成为山河壮丽、景色宜人的环境大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现在起,采取切实措施,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而要把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口控制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这里重要的一点,是环保投入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要相适应,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要有一个大的提高。

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工业化不能是一种落后的工业化,而应该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化,要充分重视知识和技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超越传统工业的一些发展阶段,向信息和知识经济迈进。如果继续搞粗放经营,盲目地铺摊子,争速度,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有的工业污染不仅不能解决,新的污染又将滋生,环境包袱将越背越重。沿海地区应当利用自己的人才、技术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目前国产机电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从80年代的9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其中计算机、移动电话等产品占有率只有20%~30%。所以,沿海地区要把机电产业,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产业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瞄准国际市场,迎头赶上。中西部地区要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技术改造,淘汰原有的落后技术和设备,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用现代技术改造和装备原有的工业基础。

再次,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推广应用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国际新潮流,被看作是防治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出路。发展清洁生产,就要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销售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注意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设计环节上,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情况下,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在生产环节上,应力求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少的废物;在销售环节上,使产品价格包括生产过程中应该支付的污染治理或环境恢复的全部费用,实行“全成本定价”。此外,产品的包装物也应该是对环境无害的,或者是可以实现高比例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注意借鉴,结合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力争使我国的工业面貌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四,要搞好工业布局。国家在产业布局上要通盘考虑,根据各地的资源秉赋情况和人才、技术上的特点,做好产业分工和协作,减少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构现象,避免投资的浪费。从城市布局上说,城市的各功能区要严格分开,工业区与住宅区、商业区之间要设立缓冲带。对于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实行污染总量控制,不能让其变成污染的重灾区,而是让其成为文明的工业生产区。对于乡镇企业,一定要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布局要相对集中,以便使其污染能够集中控制。同时,要利用城市地区的人才、技术,使乡镇企业的管理方式、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总之,对于后起工业化的中国来说,时逢大好机遇,提供了较多地选择余地,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努力避免发达国家在同期发展中的许多失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相协调的路子。

标签:;  ;  ;  ;  ;  

中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