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实力与演进态势分析_销售利润率论文

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及其演进态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态势论文,竞争实力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20世纪后期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有不少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过探讨,但大多只是侧重指标体系的构建,而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也很少做国际比较。本文在数据搜集和统计的基础上,采用横向国际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及其演进态势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竞争实力和影响竞争力的间接因素两个方面[1]。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表征的是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实现程度,即高技术产业所具有的生产效率及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赢利的能力,具体可分解为资源转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两类指标[2]。考虑到评价的完备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资源转化能力选取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等二级指标来刻画;市场化能力选取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出口销售率和出口价格指数等二级指标来刻画。

2 中国高技术产业资源转化能力及其各指标变化趋势和特点

1)中国高技术产业资源转化能力仍然薄弱。

资源转化能力是将生产要素和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主要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等4个指标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价值能力,它是体现资源转化能力的核心指标,部分学者认为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产率。产业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时期内产业增加值占同期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它可以反映出一国高技术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体现产业的赢利能力,它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

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55万元/人,远高于全部制造业的6.98万元/人。同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4.49%、7.13%和4.76%,均明显低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水平(26.77%、9.52%和4.97%)(见表1)。在高技术产业包括的各类产业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资源转化能力较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达到17.19万元/人,而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最低,仅为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的70%、49%和57%,这是因为我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处于产业国际分工的低端,一方面组装装配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需要进口大量价值含量高的部件,如芯片等;医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最高,分别达到35.47%、15.46%和9.44%;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资源转化能力较弱,全员劳动生产率和销售利润率仅为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的39%和57%,不过增加值率略高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

表1 中国高技术产业资源转化能力变化趋势

产业 年份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工业增加值率(%)

产值利税率(%)

销售利润率(%)

1997 3.578 25.79 8.665.50

1998 4.546 25.10 7.804.73

1999 5.480 25.64 8.685.52

高技术

2000 7.075 26.50 9.926.71

产业 2001 7.770 25.24 9.045.73

2002 8.891 24.96 7.725.07

2003 10.547 24.49 7.134.76

1997 2.442 26.27 7.162.05

1998 2.993 25.57 7.001.74

1999 3.540 26.35 8.042.76

制造业

2000 4.277 26.23 8.923.81

2001 4.926 26.43 8.913.89

2002 5.699 26.76 9.254.41

2003 6.980 26.77 9.524.9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有关数据计算。

从国际比较来看,2000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分别高达42.6%、35.8%和34.4%。2001年意大利、德国和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分别为40.5%、35.8%和36.4%。以上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均远高于中国的水平;除英国外,其他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均高于本国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率水平。法国和韩国2001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分别为26.4%和22.2%,与我国的水平相当。劳动生产率方面,2000年美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8.04和11.7万美元/人年;2001年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超过4万美元/人年和5.2万美元/人年[5]。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9~1/10;约为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最低水平的1/4~1/5。利税率方面,1998年美国全行业公司销售利税率为6.64%,销售利润率为4.69%,略低于我国高技术产业2003年的利税率水平,但单根据这个数据无法比较我国和美国高技术产业赢利能力的高下;如以跨国高技术大公司作为替代参照对象则不难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赢利能力较弱,2003年思科公司营业利润率为8.60%,英特尔公司高达18.72%,医药公司默克和葛兰素史克更是高达30.38%和20.97%[6]。

2)资源转化能力指标变化趋势和特点

(1)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

1997~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均保持逐年增长,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达19.7%,高于制造业年均增长水平(19.1%)。从国际比较来看,德国1995~1998年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约6.3%,远低于我国增长率;增长较快的芬兰约为19.0%,也略低于我国;美国1996~2001年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三位码产业为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15.6%,其他高技术产业如医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甚至出现负增长。

(2)工业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呈振荡下滑态势。

工业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7年间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态势, 即在2000年达到峰值(26.50%、9.92%和6.71%)后逐年下降(见表1)。同期,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产值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2003年比1997年增长了33%和1.42倍,演变态势优于高技术产业。需要说明的是,2000年前后,网络、信息产业泡沫破灭、世界经济衰退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是导致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及销售利润率下跌的直接原因。

3 中国高技术产业市场化能力各指标变化趋势和特点

1)高技术产业绝对规模较大,相对规模较小;规模保持持续快速扩大的态势。

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占GDP的比例还比较小。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规模约为1480亿美元,仅低于美国和日本在世界排第3位,略高于排在第4和第5位的德国和英国。但是,200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9.3%,远低于同期美国(23.0%)、日本(18.7%)、法国(13.6%)和韩国(20.9%)等国水平[4]。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仅为4.3%。

1997~2003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达22.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及GDP的比重年均增长7.1%和13.1%(见图1)。从国际比较来看,1995~2000年,中国、美国、法国和韩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3.1%、3.5%和4.4%;同期美国、英国和韩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增长率分别仅为2.7%、3.2%和2.4%。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保持了更快的扩张态势。

附图

图1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及GDP的比重(1997~200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2004)有关数据计算。

2)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不断提高。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表现在其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上。200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为4.1%,仅为美国同年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21%,日本的32%,德国的49%,列世界主要高技术产品生产国第9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

但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同期, 美国和日本虽保持了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但占有率明显下降;根据表2数据推算,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占美国、日本和德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例2002年上升到42%、72%和78%,增势强劲。

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高技术产品消费国。因此,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也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200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为10.3%,在美国高技术产品主要贸易伙伴中,仅次于日本(12.14%),居于第二位;2003年和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均以较大领先幅度居于首位(见表3)。

表2 2002~2004 年部分国家和地区高技术产业美国市场占有率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单位:%

年份 中国 日本 韩国 德国 法国 爱尔兰 新加坡 加拿大 中国台湾

美国市场占 2002 10.30 12.14 7.08 4.14 4.94 6.47

5.16

7.02

6.83

有率

2003 14.19 10.81 6.95 3.87 4.43 7.00

5.02

6.62

5.81

2004 19.16 10.01 7.54 4.02 3.74 5.63

4.53

5.81

5.37

美国市场显 2002 0.96 1.16 2.31 0.77 2.03 3.35

4.05

0.39

2.47

示性比较优 2003 1.17 1.15 2.35 0.71 1.91 3.42

4.17

0.38

2.31

势指数 2004 1.43 1.13 2.40 0.77 1.72 3.02

4.33

0.33

2.28

资料来源:根据http:// 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 product/ atp/;

http:// 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index.html有关数据计算。

表3 2001年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进出口额及贸易竞争指数

单位:亿欧元(中国为亿美元)

中国 欧盟 德国 法国 英国 芬兰 爱尔兰 日本 美国

出口额

464.5 4263 1014 645 819 100 4011111 2339

进口额

641.1 4230 989 567 812 64

213718 2396

贸易竞争指数 -0.1600.0040.0120.0640.0040.2200.306 0.215-0.012

资料来源:根据http:// www.stat.fi/tk/yr/ttt_tuippuk9_en.html及《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2》有关数据计算

2002~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增长了86.1%,在美国高技术产品主要贸易伙伴中,除韩国略有增长外,其他国家均呈不同程度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看,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会保持上升态势。

从国内产业间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这可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市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情况得到印证。2002~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美国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增长了50%,产业相对地位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

3)贸易竞争力呈上升态势。

贸易竞争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贸易盈亏程度。从全球市场来看,200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额为464.5亿美元,进口额为641.1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为-0.160,在所有9个国家和地区中最低,表明贸易竞争力较弱。

1992~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贸易逆差呈振荡递减的态势,贸易竞争指数稳步增加,由-0.46到-0.01,由几乎不具备出口竞争力到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尤其是1999年以来,贸易竞争指数逐年快速增加,贸易竞争力保持良好的上升态势。

从重点产品全球目标市场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来看,高技术产业内部小类产业贸易竞争力发展很不平衡。1998~200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两大类产品(8517和8525)贸易竞争指数由负转正、不断增大。21种小类产品中,有4 种产品(容量≥5000门的局用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数字式移动通信交换机、模拟式移动通信交换机和移动通信基地站)1998年贸易竞争指数均小于-0.72, 数字式移动通信交换机和模拟式移动通信交换机几乎为纯进口,到2002年贸易竞争指数均大于0.51,竞争力逐年大幅提升。波分复用光传输设备、以太网交换机、IP电话信号转换设备、无线用户接入网设备等8种新产品自2000年发生贸易时贸易竞争指数7种为负,有6种小于-0.76,到2002年6种为负,其中有4种大于-0.65,竞争力的提升还是明显的。其他属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的6大类产品(8470、8471、30、2941、8802和8805 )贸易竞争指数呈振荡下降态势。30、8802和8805等3大类产品已处于绝对的出口劣势;不过8470、8471和2941等3大类产品仍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3]。

4)新产品竞争力呈振荡上升态势,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化速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是衡量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市场化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性的大小。高技术产业是研发密集型产业,成长性高,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化能力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水平。1997~2003各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远大于同年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见表5)。2003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约为制造业的2倍,新产品出口销售率是制造业的1.7倍。表明与制造业相比,高技术产业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新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由于缺少数据,无法直接进行国际比较,这里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三资企业作替代比较,2003年,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比三资企业高3.8个百分点,新产品出口销售率低12.9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能力稍优,但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远低于三资企业。

表4 中国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单位:%

指标名称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 14.3 18.3 19.5 24.8 23.9 23.4 22.1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18.1 22.7 22.1 27.3 24.6 26.2 31.4

全部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 6.7 7.9 9.2 10.6 10.9 11.5 11.3

全部制造业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13.2 14.5 13.6 16.7 15.9 16.4 18.3

三次企业新产品销售率

9.3 16.4 18.2 24.9 24.9 24.4 18.3

三次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40.1 39.5 33.1 39.3 31.3 30.5 44.3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整理计算。

1997~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率呈前升后降态势,1997~2000年均增长20%,2000~2003年均下降3.7%,1997~2003年复合增长率为7.5%; 新产品出口销售率呈振荡上升态势,年均增长9.6%。 新产品销售率增长不仅远低于高技术三资企业同期新产品销售率年均增长水平(12%),也低于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年均增长水平(9.2%),表明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化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新产品出口销售率年均增长远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年均增长5.7 %)和高技术三资企业的增长水平(年均增长1.7%),表明新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增长较快。

5)价格指数变化趋势表明中国高技术产品质量与档次有所提升, 低价格竞争力仍得到维持。

进出口价格指数是将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进行比较,可以直接反映一国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并间接反映一国同类产品的质量档次及附加价值的高低。

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出的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价格指数,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等4大类共40余种高技术产品[3]。

1998~2002年,在所选高技术产业重点小类(8位码)产品中,价格指数小于1的1998年占89.3%、1999年占85.7%、2000年占83.3%年、2001占81.1%年、2002占75.7%,可以看出,中国高技术产业仍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这直接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结构上,采用成熟技术进行简单组装、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正在逐渐减少,采用先进技术、附加值高的中高端产品正在逐渐增多。

从产品大类(2位码和4位码产品)来看,2002年与1998年相比,价格指数递增的有8525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及摄像机,和847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价格指数递减的有8470计算机及装有计算装置的会计计算机等机器、2941抗菌素、30药品、8802其他航空器;航天器(包括卫星)及运载工具和8805航空器发射及甲板停机装置等及零件。

4 主要结论

1997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上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保持持续快速扩大的态势;市场占有率及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力不断提高;新产品竞争力呈振荡上升态势,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化速度较低;部分产品价格指数逐年小幅提升,质量档次有所提高,绝大部分产品低价格竞争力仍得到维持。

竞争实力分析还表明,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相关产业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资源转化能力仍然较弱,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上的差距仍然巨大。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及后发优势的存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还将持续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缩小态势。在国际高技术产业链中,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地位较低,基本上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如果高技术产业不推行结构升级,不能在高附加值的高端技术和产品上占领一席之地,工业增加值率及利税率等方面的竞争力还将持续走低。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呈现小类产业聚集的特点。用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衡量,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出口规模优势,价格竞争力较明显;医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贸易竞争力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航空航天制造业价格竞争力不明显,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极弱。

标签:;  ;  ;  ;  ;  ;  ;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实力与演进态势分析_销售利润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