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与广东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自主创新论文,实践经验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创新是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流通业位于市场最前沿,加快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最终消费率,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改变传统上过分依赖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高旭东,2007)。流通业也是制造业进入市场的咽喉,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战略价值,提升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企业、市场共同的需求。
但是,目前我国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的环境不优,制度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创新的外部和内部投入资源短缺,市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待形成。为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形成政府、行业协会、教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动机制,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本文在探讨流通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广东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经验,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突破思路,为广东省乃至我国现代流通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一)流通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和内容
1.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国的自主创新才会有强大的源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也才会有质的改变。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流通企业是流通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流通企业可以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贴近市场,在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具有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很多跨国流通企业都拥有自有研发体系、自有品牌、建立海外的贴牌生产体系及销售渠道,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2.自主创新的内容。现代流通业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高端行业。对流通业来讲,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业态创新”、“流通方式和企业组织创新”、“流通技术创新”、“经营模式与运营体系创新”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等。
(二)流通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图 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图
1.内在动力机制。流通企业自主创新是一种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利润,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另外,人力资源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制胜之本。流通企业必须要依靠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管理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外在动力机制(支撑体系)。流通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企业的创新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来支持。政府在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陆建春,2005)。政府要完善鼓励流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机制、财税金融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政策,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另外,流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还要依靠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需要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总之,提高流通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相应的动力机制为支撑。流通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应该是以流通企业为主体,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教育培训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为支撑的创新体系。
三、广东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与成就
1.业态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现代流通业开始萌芽时,基本上是在市场导向下的企业自发行为,这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广东的地理位置以及粤商的改革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1990年12月,全国第一家连锁超市(美佳超市)在东莞诞生;1993年,全国第一家仓储式商店(广客隆)在广州诞生;1994年,全国第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物流)在广州诞生;1996年,全国第一家购物中心(天河城)在广州诞生。
2.企业组织与经营方式不断变革。第一,连锁经营得到不断推进。从连锁率来看,广东省连锁经营率相对较高,其中,深圳、广州的连锁率分别为47%和27%,分别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一、六位。根据广东流通业“十五”期间发展趋势,预计2010年能达到30%左右,连锁经营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第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资本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广东有9家商贸流通企业在国内、香港、美国等证券市场成功上市(国内上市的有5家,香港上市的有3家,美国上市的有1家)。另外,进入辅导期的流通企业也有多家。这些企业通过上市工程,公司治理得到不断完善,资本运作水平也不断提高,一批国内顶尖流通企业正在广东孕育、崛起。第三,在资本运作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收购兼并也成为广东流通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3.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和发展对物流资源合理配置、物流成本下降、物流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05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广东入选19家,占19%。其中,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邮政物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分别荣居第四位和第七位。另外,《2005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序》中,广东入选12家,占24%。其中,广东南粤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72049万元,位列前十。上述两项评选中,广东省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各省区首位,表明广东省物流企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近年来,广东省流通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受到了重视。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中,广东省有5家大型流通企业入选。分别是52位的华润万家有限公司,223位的广东省广新外贸集团有限公司,245位的广州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262位的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77位的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广州友谊商店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使用了CRM系统。这个系统能整合记录公司各门店、部门和个人所接触的顾客资料并进行统一管理,详细记录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一对一的“微营销”。
5.电子商务是全国领先区域之一。广东省的电子商务与北京、上海并列为全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的三大地区。“十五”期间,广东商贸流通业增加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财力、人力等投入,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大型物流企业都力争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努力实现网上操作、网上交易,不仅提高了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效率,而且也拓宽了市场交易的渠道,对提高商品销售总额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根据2006年广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资料,2005年广州电子商务交易额652亿元,增幅超过40%。
(二)支撑体系的发展概况
流通企业是流通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流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教学培训、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支撑。
1.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制定流通业发展政策,加强商贸流通行业管理是政府流通行业主管部门的重大职责。在省委和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下,2001年第一次召开的广东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及其七个配套文件,确定把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大重点。2007年,广东省政府将推进流通现代化列入了全省经贸工作的重点,省级现代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启动,流通龙头企业培育以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成为关注的重点。另外,广州、东莞、江门等地市先后提出一系列计划和工程来推进流通业的发展。其中,东莞启动了“商贸东莞工程”,大力推进农贸市场评级和改造以及在全省率先进行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评定工作;设立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人民币,用于扶持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2.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中介作用。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能够发挥协会在企业、其他行业以及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广东快递行业协会、广东省拍卖业协会、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广东省酒店用品行业协会等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相继成立,对于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对流通企业的自主创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流通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空前活跃。一大批流通研究机构在广东相继成立,推动广东流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作为广东省重大招标课题,广东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完成了《广东流通业竞争力研究》的研究课题,对广东流通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最终成果于2008年1月由中国社科院的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广东流通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问题理论研讨会”、“广东流通业转型问题研讨会”、“2007广州流通业高端对话”等高端学术研讨会先后召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一个流通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由暨南大学课题组完成,对“新时期我国的流通政策和制度创新”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流通领域的研究除了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外,企业也非常重视相关研究。例如,广百集团与暨南大学合作成立广百集团现代流通研究中心,开展流通业实证和应用研究。
4.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首先,流通领域正规教育体系。目前,广东高校已经开设的流通领域专业有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概论等相关课程在部分高校也已经开设;本科、研究生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其次,就业资格认证体系。2007年,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启动了零售业“店长资格”培训,广东商学院也启动了全省电子商务师资格培训。第三,企业大学在广州出现。如广百集团和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广百商学院”。第四,政府部门的培训体系。2007年11月至12月,广东省经贸委组织了两期全省县级经贸干部的培训班,对全省200多名县级经贸干部进行商贸流通知识的培训。
(三)面临的矛盾与差距
1.企业组织化程度依然偏低。2006年在全国年销售额前十名的商业企业中,广东省只有1家,与北京4家、上海3家相比差距较大。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流通巨头相比,广东省龙头企业的差距更大。2006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排名显示,广东零售企业有8家入选。如果把总部设在深圳属于港资的华润万家(第4位)除外,广东仅有深圳新一佳(第15位)一家本土企业跻身30强,这与流通大省的头衔实不相称。
2.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是广东流通业的重要差距。从扩张所需的资金能力、管理能力、人才支持能力各方面来看,都不能与省外龙头企业以及跨国的流通企业相比。2007年10月由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等部门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中国零售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显示,广东有8家零售企业进入排行榜。其中,友谊商店、广百股份、深圳天虹商场的纳税额超过1亿元。这显示广东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较好,但是,在外资企业快速扩张的压力下,广东流通企业的扩张能力以及经营特色都不是十分出色。这要求广东流通企业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来实现。
3.现代流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连锁经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是被人们比较认可的现代流通方式。在上述三种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方面,广东省与发达地区以及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首先,在连锁经营方面,广东省的步伐还有待加快。2006年广东省连锁经营销售额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1%,而上海已经达到40%以上,美国则达60%以上。今后广东还需要进一步在广泛的中小企业中推广连锁经营。其次,刚刚起步的电子商务对广东流通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今后,广东省还需要加大电子商务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目标是至2010年,近80%限额以上大中型流通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50%以上的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采购、销售、支付、结算等业务,网上交易额要占社会商品零售额15%以上。第三,广东省物流业总体上仍处于规范化、专业化进程中。省内众多的物流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物流经营阶段,物流服务限于初级的仓储与运输功能上,规模明显偏小,经营方式粗放低效,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4.现代批发业发展滞后。批发业是联结生产企业和销售终端的重要渠道。但与零售业相比,广东批发业的经营形态创新度不够。大部分批发市场都还是采用传统的对手买卖贸易行为,采用电子商务和中远期交易的批发市场非常少。现代批发体系在商品分销和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明显较低。虽然以初级交易方式为主的批发交易市场有较快发展,承担了一部分消费品和生产品的批发功能,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决定其不能从根本上承担起现代流通中批发体系所应有的作用。现代批发业(特别是批发商)发展滞后使广东“大流通”建设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5.流通技术投入不足。在批发零售领域,广东省的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够充分,POS系统还没有普及。企业内业务体系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的欠缺,流程规划的欠缺,都成为阻碍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企业还存在缺乏配套管理体制、实施成本高、业务活动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在物流领域,目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自动化、机械化设备设施不多,大量的仓储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流通企业间电子数据标准不统一,也带来极大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6.高端流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没有创新的人才,企业创新的主体就没有基础。目前,广东现代流通业高端人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不存在;很多企业的培训注重的是操作层面的知识,缺乏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四、广东流通业自主创新的突破思路
(一)解放思想,四位一体共同推动广东流通业发展
在种种严峻的差距和矛盾面前,广东流通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多种转型。这包括了企业转型、市场转型、政府转型、文化转型。其中,重塑创新意志和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流通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今后,广东有必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一致呼吁各方力量共建自主创新体系。总的来说,广东流通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自主创新的突出特点应该是以流通企业为主体,政府、中介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四位一体共同推动。广东流通业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流通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需要形成自主创新机制
首先,广东流通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队伍的建设。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探索并形成适合集团创新活动所需的组织方式、激励机制。其次,广东流通企业要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流通业自主创新的方向。今后广东流通企业应该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创新等方面下工夫,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广东流通企业要有序推进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资本运作是企业资本积累的最高层次,资本运作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扩张能力。流通企业需要与金融部门资本运作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募集社会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同时,鼓励流通企业之间和流通企业对上游下游企业的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行为,推动内外贸企业的联盟合作。
(三)政府需要深化制度创新
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王志新,2006)。随着广东省政府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政府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环境,以适应“制造业与现代流通业协调发展”和“从流通大省向流通强省转型”的需要。
第一,强化对流通业的规划和管理。目前广东省经贸委有28个处室,但只有一个半处室是和流通业有关的(流通处和市场建设处的一半功能)。无论从商业对广东省经济的贡献,还是从规划、指导、管理全社会流通的角度来考虑,都显得力量单薄,实在难以肩负推进广东省流通现代化的职责。今后,加强流通业管理部门的建设刻不容缓。
第二,加强流通政策实施和管理机制建设。流通管理体制属于跨部门管理,不同商品由不同部门管理,管理机构较为复杂。在物流领域,建议今后成立一个横跨部门的管理委员会,以全局性的思维携手解决问题,打造互利的对话平台以达成共同意见,同时建立一套伙伴关系的绩效问责制度。
第三,加大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国际经验表明,在现代流通业成长的初中期,政府在大型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升广东流通业的竞争力,各级政府开始动用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流通平台建设和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今后,要加强“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冷链物流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四,鼓励、引导和支持“中间流通业”的发展。中间流通业主要指的是批发业和物流业。目前,广东比较关注传统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但是,要推动广东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须推动现代大型批发企业的发展。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大型批发企业,具有承接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和衔接大型零售企业的功能(陈海权,2008)。各级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引导和支持现代批发商的发展。
(四)加强实践界和理论界的沟通与合作
流通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实践界和理论界的沟通与合作。改革需要理论的支撑。搭建起流通实践与流通理论互动发展的桥梁,可以实现以实践促进流通业理论的发展与提升,反过来再推动和促进广东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高速发展的中国流通业,未来最大的瓶颈一定是人才的匮乏。成长壮大的流通企业,后劲不足必定是来自员工素质的局限。流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缺少系统的学科体系,流通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商品流通”。目前,上海已经确定了“流通学”是上海重点学科的建设项目。广东应该借鉴上海的经验,以广州的部属高校为试点,整合相关资源加强流通学科体系的建设,让流通业进入科学发展之轨,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推动广东流通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