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融资及资本结构优化

论企业融资及资本结构优化

杨凤娟[1]2001年在《论企业融资及资本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融资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主要是内部留存利润,外部融资主要是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企业融资方式的不同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 西方国家的资本结构理论是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研究企业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种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早期的净收益理论、营业净收益理论、折衷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其中,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影响最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的MM理论,其中还包括在MM理论中引入的权衡理论、激励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及控制理论。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学术界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也蓬勃兴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确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以及经营风险等因素有关;同时,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决策问题,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极不合理,融资方式主要以增发新股、配股为主,债券融资较少,因此,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这种融资特点既不符合融资的优序理论,也不符合最优资本结构的要求。所以,研究企业融资和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对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论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企业融资和资本结构优化问题。 一、企业融资分析,比较分析了普通股、优先股、认股权证、可转换证券、内部留存收益等不同融资方式的优缺点;研究说明了个别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边际成本的计算方法;深入分析了市场导向型融资制度和政府导向型融资制度的特点,探讨了中国融资制度的主要特点;阐述了企业融资结构和企业治理的关系,主要分析不同的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二、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介绍早期的净收益理论、营业净收益理论、折衷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重点介绍MM理论,及由MM理论髓而来的权衡理论,特别是权衡理论的数学模型分析,为企业栅了计算最优鞭额的参考方法。 叁、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情况。全面分析了中国沪市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的现状;从资金成本、公司治理及融资工具叁个方面深刻分析了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现有资本结构是企业理性的选择,但不符合最优资本结构的理论要求,同时,提出了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和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 从上述内容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影响企业市场价值,债务融资方式相对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科学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对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不符合资本结构优化的要求,但这却是我国上市公司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市场环境下,进行权衡后作出的“理性”选择。虽然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融资渊、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企业的融资行为不能体现资本结构优化的要求,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偏好也将逐步发生改变,企业的融资行为也将逐渐符合现代资本结构的基本要求。

周娟[2]2005年在《中美企业债券市场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过20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结构和企业融资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融资结构中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中国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整个金融市场隐藏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必须发展多种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此时,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成为中国的一项迫切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中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关的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资本结构和契约理论,通过对中美企业债券市场比较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和具体的金融环境,力求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总结其理论,找出实证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本章是全文的总括性说明,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回顾和整理与企业债券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结构安排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进行企业债券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首先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并集中探讨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契约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本文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研究视角,构建中美企业债券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第叁章至第五章是全文的主体分析部分,重在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第叁章首先从宏观角度,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横向比较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和目前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制度变迁特征,纵向比较两国在金融结构制度变迁中形成的金融结构的差异对企业债券市场外在效率的影响,深入、全面地分析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在制度安排上存在的缺陷。第四章通过对中美企业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定价机制等进行比较研究,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层面分析两者的差异。认为美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是一个完全按市场化规律运行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内在效率。而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与之相比,在市场微观基础建设上还远远没有健全,交易机制、定价机制等均不完善,且因经济转轨时期政府的行政干预等因素而缺乏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内在效率低下也就成为必然。第五章运用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分析,对中美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从企业微观主体的角度探讨中国转轨经济时期的市场和融资环境下企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理解现代金融体制下企业资本结构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为中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

邓冰[3]2015年在《企业价值与动态盈余信息视角下持续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资本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投融资行为及其结果,进而决定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时效性。而在既有的公司投融资决策和经营中,企业投资动机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把企业资本结构及其优化策略视为一组变量,那么,企业的投融资适应能力所导致的投资决策与超额收益信息动态则决定了企业绩效持续性的效能,而这种转换机会可能会转化为经营期权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建立或扩大其持续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现有资本结构优化、持续竞争力、企业盈余与价值方面的现在文献的梳理,主要围绕公司的权益价值是持续经营价值和转换期权价值两部分价值之和这一思想来展开。其中,持续经营价值指公司依赖现有的资源使用方式,持续利用自身资源(包括技术、资产以及企业家才能等)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等于未来的期望收益折现到当期的加总。而转换期权则反映了公司“改变”(包括出售公司、改变公司经营战略以及破产清算等),进而使得总体价值高于持续经营价值的可能性。同时,本文发现资本结构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且研究的主流趋势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是产生企业盈余的一个中间变量。故尝试将转换期权的概念具体化到资本结构优化上,并将其的价值体现形式与企业盈余联系起来,并对转换期权添加非线性信息动态的假设,使研究企业盈余(转换期权的价值体现)与当期盈余信息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成为可能。基于对持续经营价值与转换期权价值的分析,本文对传统的线性权益定价模型进行修正,即分别从两个方面将非线性效应引入到原有的线性模型中:首先,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考虑公司边际成本递增的效应,并引入税收摩擦;其次,将期权价值加入折现现金流框架,即=+。新的模型刻画了公司权益价值关于其营业收入的凹性关系:即公司的权益价值随公司营业收入单调递增,而其边际贡献却在递减。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就单一行业而言,定价模型所描述的关系基本成立;但由于异质性的存在,不同行业的营业收入与权益价值之间并不存在同一的非线性协整关系。基于当期盈余与后期超额收益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非线性的角度诠释了融资方式选择问题。本文在超额收益动态过程中引入持续非零净现值投资、当期盈利能力以及公司融资适应能力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从而构建超额收益的非线性信息动态模型。这一引入资本投资的超额收益动态模型假定投资决策不仅受到超额盈利能力信号的指引,同时还受到融资适应能力的约束,且当期的超额盈利能力反映了经济租的持续性,从而为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预期未来超额盈利能力又会对未来的资本投资产生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将资本投资与融资内生化的情形中,未来超额收益与当期超额收益之间呈现非线性信息动态,而不是简单的线性信息动态。公司+1收益与期超额收益之间的斜率和曲率受融资适应能力的影响,即当企业仅需要少量融资时,股权融资优于债权融资;而当融资额较大时,债权融资则优于股权融资。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分组分段线性回归为本文非线性信息动态的理论分析提供了支持。

孔娜[4]2007年在《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类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农业在WTO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农业公司上市是我国农业产业资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整个证券市场上,不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资产总量、股本规模,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占份额都不足6%,但是,正如不能因农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而否认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样,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作用及影响。融资结构是指在企业所筹措的资金中,资金来源于不同项目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人们通常按资金来源的途径不同,将企业融资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部分,其中,内源融资包括折旧与留存收益,外源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影响着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也是制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规范融资行为,优化融资结构,对经营业绩不很理想的农业类上市公司来说意义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65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得出结论: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外源融资比重较高,集中表现在资产负债率偏高和对股权融资的偏好。然而,尽管我们根据现代融资结构理论断定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不尽合理,但目前条件下很难确定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究竟占多大比例才是最优的。因此,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39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其融资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企业规模、获利能力、企业成长性、股权结构、资产结构、非负债税盾、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结果,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偿债能力、企业规模分别与企业融资结构呈正相关,而资产结构、企业获利能力分别与企业融资结构呈负相关;同时一些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其它因素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未能通过检验,原因在本文中也做了简单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从完善资本市场和经济制度环境、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和规范股权结构和债券市场角度,提出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王辉[5]2012年在《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0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在我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凸显: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尽管2009年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大多数处于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第叁产业发展相对整体经济发展滞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由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普遍经验表明,经济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的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支撑,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密切配合是完成结构转换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规模经济、技术手段的大规模更新等很难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无法顺利实现。其中,资本市场以其所具有的资本形成、集聚、配置等功能,已经成为实现科技与资本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自我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通过股票市场的融资额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股票融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路径。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如何?股票市场融资是否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有助于厘清学术界对于股票市场特殊功能的认识,更有助于领导决策,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股票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股票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乃至宏观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定性与定量方法、规范与实证方法相结合。规范研究方面,论文首先介绍了股票融资、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通过阐述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分析股票融资促进产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方面,一方面采用统计、对比等方法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用资本配置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资本配置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我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与地区间资本配置的现状,同时运用线性方程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以增强论文研究的可信性和科学性。本文从我国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出发,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论文的思路是:首先,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国内外文献综述,对企业的融资路径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整体与部分的数学思想,确定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关联程度的大小。其次,由于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分析。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变迁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进而会对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效果产生影响;IP0和再融资作为股票市场融资的重要方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和产业结构都表现出了地区差异,不同区域内的企业融资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会表现出差异;股票市场具有周期性,我们有必要考察周期性对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此,我们分别从不同发行制度的视角、不同融资方式的视角、不同区域的视角和股市不同周期的视角,研究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还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未来产业政策扶持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单独考察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融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最后,对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进行总结,提出股票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思考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界定了论文中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叁部分是融资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的介绍;第四部分是本文研究结构、方法;第五部分是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国外文献综述、国内文献综述两个方面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评述。第叁章是股票市场的功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第一部分是股票市场功能的介绍;第二部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演变过程以及每个过程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综合性功能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是我国企业融资路径选择,阐述我国企业不同的融资路径及其各自的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第叁部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协整检验两步法对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叁种融资路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以判断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大小;第四部分是对本章进行小结。第五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发行制度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是股票发行制度的类型和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分析股票发行制度对股票融资功能的影响;第叁部分从定性角度分析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的路径;第四部分是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分析了审批制和核准制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核准制中的通道制和保荐制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后是本章小结。第六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融资方式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不同股票融资方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融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是首次公开募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介绍IPO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其次是IPO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叁部分是再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介绍再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再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投资方向变更现象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本章小结。第七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区域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股票融资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特点;第叁部分是股票市场地区融资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分析不同地区融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其次对股票市场地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章小结。第八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股市不同周期阶段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不同股市周期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阐述和分析了股票市场周期的衡量及其特征;第二部分介绍股票市场周期转换的理论解释并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不同周期阶段股票融资特点;第叁部分按照严武等(2006)基于商业周期划分方法发展起来的BP“转折点确认程序”分析方法,将1991年2月至2011年12月的我国股票市场划分为五个牛市、五个熊市阶段,实证分析我国股市不同周期阶段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本章小结,并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解释。第九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升级标志的视角。第一部分阐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划分;第二部分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叁部分对股票融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是本章小结。第十章是结论及政策思考。第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第二部分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多层次、多角度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在现阶段我们应该保证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且积极稳妥地推动新叁板市场的建立;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必须坚持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注重市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协调各种再融资方式的发展,提高股权融资的成本,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再融资的效率,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地位,重视创业板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平衡区域融资,在企业进行上市审核时,管理层应该注意区域因素的影响。对于东部地区的公司提高上市的标准,对中西部则适当降低上市的门槛。对于上市资源的分配,政策上对中西部予以一定的照顾。第叁部分阐述未来的研究发向。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关联度最高,债券市场次之,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最低。(2)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发展、由通道制向保荐制发展,减少了对股票市场的行政干预、注重用市场因素调节经济,IP0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显着,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影响也是如此。(3)在不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干预的情况下,IP0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0.784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120个百分点;再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1.794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238个百分点。在受我国“五年计划”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的前提下(即受“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干预),IPO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2.066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771个百分点;再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2.091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2.165个百分点。若是在受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的情况下,IPO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1.760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158个百分点;再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1.725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311个百分点。(3)高产业结构升级率组各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消极的,中产业结构升级率组和低产业结构升级率组各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着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反向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正向的,但中部地区的作用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区;低融资率组各地区的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着,而高融资率组和中融资率组各地区的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5)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熊市中,股票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7.37个百分点;牛市中,股票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6.31个百分点。

潘鹏杰[6]2012年在《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在获取正规金融资金支持方面却处于“强位弱势”的状态,其信贷需求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以资金缺口形式表现出来的信贷约束延迟了企业个体的成长计划、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甚至影响到宏观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与2010年以来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的现实表现足以证明信贷约束的危害。为此,国家近年来采取了多项举措以减少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银行也在不断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投入与力度,可我国的中小企业依然受到较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信贷约束。这个在现实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在理论上却缺少系统的基础研究和足够的经验证据。因此,本文把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确立为研究主题,围绕着这个命题,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理论模型,梳理了引致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要素与原因,在此基础上逐一提出治理机制和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工作既丰富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又为企业提高融资能力、银行改善供给效率、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定义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概念并拓展了其内涵,辨析了信贷约束、信贷配给与信贷歧视叁个近似的概念;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现实表现,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微观影响与宏观危害。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理论模型。在资本结构和金融中介等理论分析框架下,论证了企业信贷需求的原因与银行信贷供给的优势;通过信贷需求与供给函数的分析,说明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与银行有效信贷供给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条件下中小企业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形成;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推导了需求型信贷约束的产生。梳理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多重形成原因。首先从企业层面,理论分析了企业所处地域、所在行业,产权特征、生命周期、规模,企业家特征、治理结构、银企关系、财务特征共九个方面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关系,并利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剖析了银行的监管要求、信贷管理、治理结构,以及银行的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与信用能力歧视如何促成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并定量研究了银行信贷供给变化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约束效用;而后,定性分析了制度环境中的银行业结构、社会信用与法律保护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作用机理,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它们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与发展的影响。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治理体系。以信息共享机制缓解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增信机制治理企业信用不足、以声誉机制弥补制度环境目前的缺陷、以信贷技术创新机制弱化银行管理体制的阶段性约束。整个治理体系与第3、4、5、6章所反映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紧密相扣,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说明了每种机制的作用原理,从而不仅实现了本研究逻辑结构上的完整与对称,也保证了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有的放矢。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对策建议。本文最后所提出的每一项政策建议都与前文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相互呼应,使得政策有针对性、建议有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得到几个比较重要政策含义:一是金融机构应该重视信贷产品与服务的适用性,特别是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避免银企“供需错位”;二是应在提高银行系统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有序调整银行业结构,国家应通过“改造而不是新设”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而不是放开”民间金融来优化金融体系;征信系统应采取“先分散后统一”的设立模式和“政府与市场并行”的运行模式;政府对担保行业要引导不主导;中小企业信贷供给增加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实现,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融资环境的完善。

涂彬彬[7]2007年在《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与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国内,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到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后股权分置时代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将会越来越明显,许多财务稳健、业务发展前景良好、能为股东带来长期回报的优质上市公司,其价值还没有被市场充分体现,这些将会是投资人重点挖掘的对象。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并购将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个亮点。但是,目前我国现有并购融资模式主要有内源融资和贷款融资,这一并购融资模式的结果导致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财务杠杆持续上升且居高不下,再加上不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使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最终恶化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并购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本文共分六章。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文研究的问题、思路和方法概述;第2章理论体系,主要介绍了融资结构理论和财务风险防范的静态、动态控制理论;第3章介绍了西方通行的并购融资行为及风险分析;第4章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与并购融资行为,分析了当前股权分置改革与《经济法》、《证券法》修订,以及私募股权基金成为一项重要融资渠道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变化及风险特征;第5章针对我国并购融资模式的现状和未来,构建并购融资风险防范体系;第6章针对德隆在快速并购过程中的融资行为做出分析,并得出并购融资风险防范启示。本文对并购融资决策中对可采用的融资行为模式和融资模式的成本-风险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模式分析的并购融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本文采用规范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运用资本结构理论和财务风险动态控制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对国内A股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的融资模式进行风险源分析,对在股权分置和一系列法规出台后的融资行为进行分析和对风险防范体系进行构建。

曹莹[8]2012年在《基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一个十分关键而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反映,对企业治理结构以及企业价值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合理而且高效的资本结构非常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以及企业自身价值的提高。因此,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讨论与研究不仅可以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乃至公司管理行为的深层次的关系,而且可以为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和投资融资决策提供理论的基础和指导。这些年,我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经营目标越来越被认可,很多的上市公司作将其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财务上,通常会被理解为财务的可持续增长。煤炭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能源行业的支柱产业,在我国能源行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作用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的相应机制,资本结构确实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相当的影响。到底资本结构是否影响、又如何影响煤炭上市公司的绩效,以及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导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思路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分析。介绍了资本结构以及财务可持续增长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各自相关的经典理论。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第叁章: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关系。对基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资本结构优化的根据,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章:以煤炭类上市公司西山煤电为例,通过对它的现状背景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可持续增长率,并提出资本结构优化的措施。第五章:结论与展望。包括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主要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将依循“理论探讨——案例分析研究——理论总结”这样的一个研究思路展开。首先介绍了资本结构和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相关理论,其次对基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资本结构优化的根据,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与研究,并选取恰当的案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以实施和改进的政策建议。将理论探索和实例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是与实务密切联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本文在前人对资本结构理论和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资本结构理论和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融入企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通过理论部分的研究以及以财务可持续增长为出发点的资本结构优化在A煤炭企业中的分析和应用,找出资本结构优化的策略和措施,以期给其他煤炭企业的具体实践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何召滨[9]2012年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处于企业组织、公司治理及公司财务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体系研究,不仅拓展了公司财务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公司财务中公司治理思想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完善了财务理论体系,而且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方面的主导及核心作用,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实现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是解决国有企业财务问题、公司治理问题的良好切入点。本论文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按照基础理论、基本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进行分别研究。首先,进行财务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财权理论、财权分层理论及财务目标理论,指出财权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及源泉。其次,进行财务治理基本理论研究,在论述财务治理内涵及概念、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诸范畴关系等前提下,构筑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激励和监督机制为保证,以财务治理机制为抓手,以提升财务治理效率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财务治理基本理论体系。最后,遵循一般财务治理理论指导,结合国有企业特征及财务现状,根据国有企业当前财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并在进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经典案例剖析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治理应用理论——构筑以财权配置为中心,以模式选择为方向,以资本结构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以财务内控为支撑,以财务信息披露为工具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以促进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分别从模式选择和资本结构、财权配置、业绩考核、信息披露、财务内控等五方面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翔实研究。治理模式的选择奠定了财务治理方向。本文在对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控制主导型治理模式等国外典型财务治理模式进行优缺点对比及评价基础上,指出各国财务治理模式的趋同性及差异性将长期存在。根据国有企业特征和中国国情,并顺应公司治理国际发展趋势,提出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应融合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优势,采用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维护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诉求。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系统的运行基础,决定了财务治理基本特征及目标取向。资本结构的选择决定了财务治理的基础,资本结构初步决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及利益关系,其中股权结构是分析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关系处理及整体治理效应基础,债权结构是确定外部债权人权限并促使其合理行使治理权利的基础。本文在进行资本结构整体治理效应、股权结构治理效应、债权结构治理效应理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特征及治理效应缺陷,提出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举措:通过股权多元化、培育机构投资者、经营者持股、强化债务融资效率等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股权融资治理效应与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互补性,最终形成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本结构制衡机制,以此提高财务治理结构效率。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框架体系各部分有效运转及功能实现均要通过财权合理配置来完成。在研究财权配置基本理论、原则及逻辑框架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财权配置模型研究:财务治理结构维度是按照财务治理主体理论,研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等不同权力主体的财权配置;多级委托代理结构维度是按照国有企业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研究从国资委至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内部的财权分割及配置;财务分层维度是按照财务分层理论,研究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等不同层次的财权配置。不论何种配置模型,根据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配置财权理论,国有企业应按照多级委托链条及财权分层结构进行逐级分解、多层配置财权。最后进行了财权配置的集权与分权研究,在解析国有企业母子公司集权型、分权型和中间型叁种财务控制模式基础上,构筑了相对集权式的国有企业财务管控体系。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而比财权配置更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容的财务治理机制,两者分别从动力机制及制衡机制保证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当前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决定了,业绩考核是激励机制的根本,信息披露是约束机制的重点。本文在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状况深入解析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例证分析,指出了目前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存在问题,从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两方面分别进行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重点就完善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综合收益总额、经济增加值及经营者股权激励等考核手段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在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现状进行深入解析基础上,指出信息披露是财务治理的有效工具,针对目前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完善内部治理、外部治理等方面提出提升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就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内容提出创新思路,对非公开上市国有企业公开对外信息披露也做了初步探析。离开财务内控的有效支撑,财务治理体系构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完善财务治理之际沉入财务内控之中,在健全财务内控之时上升到财务治理层次,形成两者良性互动,才能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诸多问题。在深入剖析财务治理与财务内控互动基础和互动关系基础上,阐述了财务内控的财务治理功能,并根据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实践现状和缺陷,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角度出发,提出构筑符合财务治理规范的财务内控框架体系、强化财务控制活动体系建设、从出资人角度推进财务内控建设等完善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议,从而推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

衣龙新[10]2004年在《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财务学者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希望从财务方面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为解决某单方面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及产权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本金在企业不同层面运动所形成的特定财务关系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务治理内涵、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基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提出了财权配置一般框架,并初步构建了财务治理体系。本文力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结构,期望能够对解决我国企业复杂的财务与治理方面问题有所裨益。本文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财务治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1、2、3叁章;第二部分对财务治理体系组成部分: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进行专项研究,包括4、5、6、7四章。第1章“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发展大体归结为的两个阶段:西方财务理论界的初步探索阶段和国内财务理论界的初步形成与建立阶段。在西方理论界,很早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就已经具有了相互融合研究的发展趋势,由此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萌芽。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提出财务治理概念,也没有对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国内财务学者充分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等,结合中国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财务治理结构、<WP=4>财权配置等基本理论问题,使财务治理理论得以最终产生并全面发展起来。第2章“财务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讨了一些财务治理基础理论问题,包括财务治理涵义、主体、客体及目标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治理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本金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理论和产权经济学。以上述理论为基石,本文对财务治理主体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财务治理主体是指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财务治理客体则有两种表现形式,在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为“财权”,在财务范畴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而财务治理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第3章“财权配置:基础理论与一般框架”。本章对财权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财权配置的一般框架。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有关财权的配置问题贯穿财务治理的全过程。可以认为,企业财权配置基本框架决定了财务治理的一般逻辑和价值取向,对财务治理体系各个部分均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企业有什么样的财权配置框架结构,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规范。在明确了财权内涵及其与产权、企业所有权关系基础上,按照企业性质——企业所有权安排——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的逻辑主线,本章提出了基于“综合谈判力”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分析框架,推演出“股东为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企业财权配置一般框架。第4章“财务治理结构(上):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和财务运营模式安排叁部分组成,本章首先对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财务治理结构中,财务资本结构安排非常重要,它是治理结构的基础,体现的是企业内外部权利主体对企业财务权利基本要求和现实分配。在明确财务资本结构内涵及其与要素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之间关系基础上,企业资本构成可以大体描述为要素资本结构——财务资本结构<WP=5>——资本结构叁层次关系。具体地讲,财务资本结构主要由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等内容组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第5章“财务治理结构(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本章对财务治理结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在财务治理结构占有重要地位,它体现的是企业财务权利在企业内部各个权利机构之间的具体配置。在财务治理框架下,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有其独特的内涵,包含许多特定内容。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特有的财务组织结构安排问题十分突出,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组织结构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股东大会财务组织安排和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其中,董事会财务组织安排中的独立董事治理问题十分重要,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第6章“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是财务治理体系的自动调节装置,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财务机制能够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规范。本章阐述了财务机制的一般原理,深入分析了财务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与财务基础机制之间的内

参考文献:

[1]. 论企业融资及资本结构优化[D]. 杨凤娟. 河南大学. 2001

[2]. 中美企业债券市场比较研究[D]. 周娟. 武汉大学. 2005

[3]. 企业价值与动态盈余信息视角下持续竞争力研究[D]. 邓冰. 湖南大学. 2015

[4].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 孔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5]. 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6].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D]. 潘鹏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7].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与风险防范研究[D]. 涂彬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8]. 基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曹莹. 山西财经大学. 2012

[9].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D]. 何召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10].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D]. 衣龙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论企业融资及资本结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