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方心理咨询的模式的探索〔1〕〔2〕,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咨询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现在的心理咨询理论主要是以西欧的个人主义文化样式为背景的。现场心理咨询师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这不符合东方文化圈。而且在心理学及精神医学领域里也存在着关于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泛文化观点妥当性的质疑。于是有人认为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是首先探索适合东方文化和意识结构的心理咨询方式。本人认为东方心理咨询模式的探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在韩、中、日的东方文化上形成以传统的时代的意识结构为背景的心理咨询观点(或哲学)的体系;与其解除紧张和欲求,不如运用以强调节制,克己或以智代方案相互关系协调的东方思想,开发出在咨询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反映的方法;症状解除,以当前行动计划的树立等为特征的西方式咨询模式和强调人际关系的道理和修心的东方式理论模式的统一可能性的摸索等。
2 研究方法
为了进行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是案例分析。为了进行研究,4 名咨询师有意识地采用西方咨询方式(以人为中心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动主义理论和折衷理论)对35名求询者进行了咨询。在这里就分析综合了通过这些咨询体会到的求询者和咨询师双方对西方心理咨询方式的意见。第二是综合咨询专家的讨论意见。分析综合了通过专门研讨会发表的有关学者、现场咨询专家对于西方咨询方式的观点。第三是文献资料分析。分析了20篇国内、国外东西方咨询观点的资料。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调查分析了4名咨询师对35 名求询者进行咨询的案例,研究分析了20篇文献资料,分析综合了现场咨询专家在专门研讨会中讨论的内容。其详细情况如下:①对于咨询过程及其结果的反应调查的案例中,调查了20名大学生和15名一般社会人求询者的咨询案例。②被调查的有关文献资料有国内文献资料8篇,国外文献资料12篇。③现场咨询专家参加的研讨会次数为汉城大学临床咨询心理研讨会,韩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分会会员研讨会等一共有5次研讨会(43 名咨询专家参加这些研讨会),此外跟5名咨询专家讨论了个别面谈案例。
3 研究结果〔2〕
3.1 案例分析结果
3.1.1 求询者的意见
(1)以人为中心理论的案例(n=18):不要光说理解, 干脆给我闹一阵可能更好受一些;(依据咨询者的需求)很难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行咨询时心情比较平稳,但不再进行咨询时仍然很苦恼。
(2)精神分析理论的案例(n=5):每次咨询时咨询师把我的心给搞乱了,所以感到心理有负担,以至感到有时不想接受咨询。咨询师提问很多,但对人该怎样活着没有方向性提示。尽管弄清了我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的因果关系,但没能有效地解决我的孤独和忧虑。
(3)行动主义理认的案例(n=2):放松训练只是在咨询过程中,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其效果也是暂时的。有关我应该怎样活着或者在哪儿寻找人生的意义的方向性提示很少。只有我一个人要这种训练无用。应该是包括家庭人员在内的周围人改变才行。
(4)折衷理论案例(n=10):如果咨询师年龄再大一点就好了。尽管有信任和爱,但没有对将来充满希望的前途的提示。咨询师想理解我的孤独的努力好象不够,还不如说忍耐寂寞继续活下去的好。想法多少得到整理,但我的根本问题依然存在。
3.1.2 担任上述案例的咨询师的意见(n=4)
即使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上求询者的洞察好不容易形成,但彼此之间没有形成问题得到解决后的满足感。在适用行动主义方式上,求询者的意识及行动练习带有相当大的负担。依据以人为中心理论,求询者在反映感情时,特别是否定的感情时,伴随着非常困惑等障碍要素,这源于抑制感情表现的东方文化圈的生活习惯。
3.2 咨询专家关于西方心理咨询方式的讨论意见
属于东方圈的求询者,对平时意识不到的感情世界(内心世界)的公开探索及表现不熟悉,而且,特别是依据咨询师的意图,否定侧面的感情时,大概有着抵抗的倾向。
求询者看起来不想直接表现或发泄敌意和愤怒,而想间接表现自己的遗憾和悔恨。或者有着自我消化或从有关人员那里得到容纳的倾向,即他们好象更渴望内心的真诚,而不是行动方面的活性化变化的意识结构。
有相对于个人主义的自我追求更重视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自我确认倾向。随着不考虑社会关系等,一对一的咨询会碰到一定困难。
现在的西方式咨询理论,有着不能满足人生的本质或对未来生活意义的追求倾向。
求询者有着比分析因果关系更关心现在自己的面子或地位的倾向。
求询者想把咨询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他们自生力(潜在的成长力)的恢复来克服。但发现这种方法往往不如意。
咨询中理解的对话或矫正行动的努力往往有诱发周围及社会环境条件和现实的矛盾的倾向。
4 文献资料分析的结果
4.1 对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东西方的观点
东方文化圈的思考方式和西方心理治疗观点之间的共同点是:研究人的存在意识的变化即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但是,西方的心理治疗把精神(或者心情)看成心理的实体,而东方文化不明确区分心情和事物,灵魂和身体。把精神看成临床的实体的概念,只是在精神分析中才保留着,而在物理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中已经蜕化,近来正强调“关系样子式的变化”的概念(Watts,1961)。
在此应注意的是Freud的精神分析不能作为西方的心理治疗的代表。就是说Freud的精神分析与Jung、Frankl 或者现代行动治疗理论等观点有着很多不同点。对于西方心理治疗的巨人Freud来说, 分明没能从自我—无意识,灵魂—身体,主观—客观,理性—感性等的二元论中摆脱出来。就是说,这些对立的概念描写力量被看成是不能互相和解的。因此,假设没有对自然文明程序的反对和对无意识的自我(意识)的反对的话,人类的控制和变化就会变得不可能。一方面,Jung(1932)说不容纳患者的人性的话不会有任何变化,强调自我和被压抑的经验等和解,对他来说心理治疗不是社会适应,而是个人和世界之间的距离的缩短问题。
把意志的自由、意义的意志、人生的意味看作心理治疗的基础概念的Frankl(1969)认为西方社会的心理治疗者有回避权威主义和指示理论的强迫观,即,他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在西方的清教徒主义和道德的、伦理的权威主义的风土背景下产生的。不能直接面对年轻人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强迫观念,也是反动形成的一个变形,Frankl认为通过“我和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来期待人性的恢复是可能的。自身的意味治疗不仅是人类存在(ontos)的分析, 而且是直接面对存在的意味(自己超越性),即这样的自我超越的存在意味(logos)的追求正是超越“我和你”。“存在是认识存在与非存在相关”,“不是存在还是非存在的问题,存在就是不存在”。这不仅是别的西方实证主义学派(如 May ,1981)的观点,而且可以看成是与东方禅方中出现的“亡牛存人”或“人牛俱忘”的概念相通。
4.2 东西方对自我理解的观点
作为精神分析基础的两个概念是引起神经症原因的压抑(repression)和神经症治疗过程中的转移(transference),即压抑的记忆及情绪经验资料在与治疗者的关系上意识化,使得自我理解或是自我洞察变得可能。李符永(1972)的韩国案例报告中有对自我理解及洞察的意识—无意识概念的解释。李符永认为韩国心理治疗患者的意识结构的面要比西方患者的宽,并且认为对西方人来说属于无意识的对于东方人来讲则已经属于意识领域,意识和无意识的对立关系不那么尖锐,而且,延伸到无意识深层领域的东方人的意识幅往往没有得到表现就被沉默了,因此,认为沉默不是无知而是意味着既知。
总之,如果说西方的心理治疗是把意识内容相反地分离以后再把它统合以至从混沌的状态到明了化的意识状态的话,可以说东方的禅或者凝想是从一开始统合的自己认知就开始了。而且,西方的理论是追求人类个体内的变项和对社会关系的直接的意识化。反过来,东方理论包含对个体和社会变项的意识化,而且,更少直接地非分析地接近。西方的理论是从不合理性及本能推动的负担中解放了意识,但招来了牺牲人类的全人性的结果,即这样的西方理论尽管整理意识,从而取得了科学发现的成就感,但是,招来了对人类自身感到耻辱的结果。
4.3 探索东方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
李东植(1969)认为东方的道德思想是克服现代文明危机的唯一的道路。他认为包括韩国在内的东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者应从现在起从西方理论方式的模仿中摆脱出来,代之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理论方式。韩国的精神治疗学会于1994年夏天在汉城举行了第十六届国际精神治疗学会。在这次会议上也讨论了这个理论的可行性。基于这样的议论可以把韩国的学术界几年间有过争论的焦点看作是文化的普遍主义(泛文化主义)观点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的对立,前者的基本观点是人类是基本等同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主张没有特别的“东方式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模式。后者的观点是人类性格是基本固定的,以此为基础的任何绝对主义化的理论会在相异的文化圈内的咨询和心理治疗遇到困难。这个观点受到支持。
本人主持的韩国有关学者及现场咨询专家参加的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如下两个争论问题。第一,东西方的咨询和心理治疗必须得对比吗?第二,对于人类问题的理解和理论方式上究竟什么是东方式的问题?之所以提出上面的疑问是因为东方圈的求询者既有东方式属性也有西方式属性,至于对东方式的理论如何具体化本人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1)归结于受询者的体验和生活的形态等的东方式属性确实存在吗?(2)如果容纳和克己价值观或者是冥想等东方式修身方法有效的话,如何把这些应用于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3)如何对待包括竞争攻击性的生活环境和接纳、理解的咨询价值间的矛盾等对社会环境的关系。
5 讨论东方心理咨询指导模式
5.1 东方式精神病理及其解决
通过以上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对东方心理咨询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得出了东方心理咨询的基础模式。
儒教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求放心”的话,可以回归为善的本性。而且,儒教里讲的人类的成熟状态是指人类随心所欲地行动也不会违背法道的状态,而且,认为陷入本能的欲望,失去道德理性是精神病理状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克己复礼的过程才变得可能。克己是自身的心情安静下来的理论。复礼是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是按照社会规范行动的外在的理论方法。佛教的禅认为人类的精神病理是源于忘念。所以,禅认为比消除忘念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心(或者“真我”)的发现。即禅的修行是连文化要素和有机体的限制性出除掉,面对现实的认真的自己。通过打破“生死心”才有可能消除正常的“实存不安”。老庄哲学认为人类失性是色、声、听、味趣舍的五种感觉机能。即依外在刺激的心的混乱,而且,老庄的道意味着“不禁其性”,“不塞其源”。使得各人恢复自己本业的机能回到协调的世界,老子把把握自己根源本质的道然后复归的状态叫做明。强调减少私欲,按自己的本来面目活着。
将以上东方哲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是:①真正的自我忘却或者抛弃上产生混乱;②确认现在的真正的自我;③发现并实现真正的自我是摆脱混乱和忘念的道路;④来源于超脱自我的状态或者自我是最高境界的成熟状态。
5.2 东方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的基础
在西欧式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转移人物和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中的共感者的作用,可以喻为代理父母所起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他来帮助表达不清的受询者来阐述问题及感情并作出处理。从逻辑上看,对于过去父权制家庭结构中父母勉强能完成的这样影响力现在让咨询师来完成这是不合乎逻辑的。而且作为西方式概念的自我整体感的形成及恢复方面来说也有限度。即社会的成长背景的造型物的整体感和关于自己的现在的思考感情和抱负等的集合概念的整体感是不能视为同一的。就是说,自我概念是每一瞬间都在变化着的。确认和肯定固定的整体感是会造成自我意识的胞囊化的错误(胞囊化是指装入袋子的意思)。
东方文化圈内的咨询是对瞬间实际的“真我”的深刻“印象”的知觉和消化过程,这样的对自己本质的探求也能够当作精神分析方面的类似于洞察的目标。这些只存在着部分的类似性。其内容和理论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即在内容上东方的自我探求是自己存在的本质。西方的自我洞察主要局限于自我意识的因果关系,在理论方法上东方式自我探求过程是自我发现的修心。与此相反,西方的自我洞察过程可以看作是随着咨询师的分析训练过程。
以上述议论和在前面列举的案例研究及文献调查内容为基础,东方心理咨询指导模式的基础方向可确立为以下几个方面:相对于分析的,共感的对话更重视对真正的自我发现的教育的对话;相对于欲求的满足和发泄更重视欲求的克己和消化。相对于“问题行动”的矫正更强调本性的恢复或肯定的素质;对求询者的沉默,不应看成是抵抗必无知而应看成是更注意容纳和既知方面;相对于社会适应,对策行动的训练更强调真实的自我形象的发现和所有;不仅是现在的生活问题;而且把受询者的价值观和观念的矛盾当做心理咨询的主要课题;相对于内向的自我分析,更鼓励共同体的责任和社会伦理行动。
6 小结
本文通过对求询者的反应,咨询专家的意见和咨询案例的综述,以及通过对东西方咨询观点的比较来得出东方心理咨询的基础模式。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文献调查的方式。即,主要被采用的是主观性的解释方法。因此,缺乏更客观性的数量分析。这就是本文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需要靠今后通过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其客观性,多做实际案例研究以及在实际面谈中有意识地去接近东方心理咨询模式来弥补。
注释:
〔1〕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Lee Chang Ho(Department ofPsychology,Korea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Seoul,Korea)联系。
〔2〕扼要介绍韩国求询者(n=35)对西方咨询方式的反映和咨询专家(n=43)的意见(李将镐,金贞姬,1989), 即对西方心理咨询方式(求询者和咨询者)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