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中心 湖南 娄底 417000
档案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演变的历史。而记录这些活动的成果,作为这些成果伴生物的档案,是文化物质的承载者,它真实、客观地记录着文化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由于档案具有与博物馆、图书馆的相同属性,它是以文化性为核心构成的一个体系,因此,档案馆无疑具有文化性。所谓文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由于文化和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显然,档案馆的文化特性主要表现在积淀性、承载性和增殖性。
一、具有积淀性的特性
文化是一种以符号为表征的积累,它不是将来要发生的现象,而是已经发生的现象的符号积累,过去和现在发生的现象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文化的积淀需要人们创造人工的符号系统去不断地积累,积淀的时间越久,文化越深厚。如果文字的出现,使文化积累有了持久的支撑点,那么,档案文献的编纂出版则使文化的积累有了可靠的承载物。各类丛书、文集、汇编、辞书的问世,莫不通过文献编纂方式积累而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文化传统的充实,都是以建设和创造每一个特定时代的新文化为基础。档案是一种信息内容和与存在形体完整统一的原始记录,不同时期的档案载录方式,标志着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相应水平。同样,不同地域的档案馆可以在总体上形成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即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圈;也可以是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圈层性”文化,如从社会的构成要素上,可划分出政治文化、经济、教育文化、宗教文化和家庭文化等等。档案文献编纂作为选择传播的开创性工作,其文化积淀功能源于档案又高于档案。档案文献编纂成果通过转移文化信息资源,关怀实地记载着人们社会实践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和数据,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技术成果和科学理论,是文化的集合体。档案文献编纂创造文化事物,不是直接以客观世界为对象,而是以各种已经形成的意识文化初级产品(即档案)为材料,赋予这些原始的文献资料以新的形式、新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文献编纂也具有文化再创造的特征和意识文化建设的功能。
每个社会除从前代接受文化遗产,同时也创造出自已特有的新的文化知识材料。这些单一的精神产品一般是孤立的、分散的、零碎的、无序的,往往具有很大的非确定性和非传播性,其独特的价值功能无法显示,一些零散的档案一经编者的删削、整理、修订编辑后,使能够整合成有序的文化知识系统,获得强大的传播力。每个国家的文献编纂工作,都会对该国的文化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一个国家内各地档案馆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除了对国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外,更在构筑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具体文化领域发挥特殊重要作用。
档案意识在传统档案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档案文化的其它结构层次发挥着决定作用。在封建社会时期,利用档案编修国史,已形成了一大传统。如《后汉书》、《晋书》、《南史》、《北史》等,使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浑然一体,构成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曾利用档案编修皇帝宗族世系谱谍,地方官则将收藏的档案资料,编撰地方志,还常用档案史料著书立说,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古典文化典籍。历史典籍中文化内涵的典型性、系统性和丰富性,集中体现了档案文化的积淀性,使典籍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典籍是从同某一对相关的文化角度来命题,就同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一样。但历史典籍作为档案文献的凝聚物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典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微观到宏观;另一方面,典籍的应用又往往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两方面,都属文化典籍形态所涵盖的范围。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档案文化的传承始终是以典章制度和口传身授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与中国封建社会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观和传统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不可能自然而然成为现代化发展的资源,档案文化所表现的积累性和继承性,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直接的、自然的延续,而是对原有档案的批判继续和超载,使之在新的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人类文化活动的丰富,档案文献史料的急剧增多,人们对档案文献的审度也就更加重视,更加科学,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精心甄别和筛选,打破文献资料原有的体例,提炼、富集、增加信息的纯度,改变档案信息的原始存在状态,使其得到集中、整合,从无序有到序,从集中到分散,使之保存下来并以文化典籍形态进入整个文化系统的传播网络。
二、具有承载性的文化特性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等活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档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客观历史记录,它纵连了古今许多阶段,横贯了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记述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蕴含着以往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社会信息,而世代相传的后人能够从中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正是这种文化借助于档案,能够跨越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延伸,使文化得到延续、继承和发展。
由于档案中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涉及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包容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独特的原始史料,构成了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档案作为人类文化的记录者以及知识贮存的一种载体,具有文化的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所必需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财富。其文化特性和作为文化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如今人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文物、档案、史书、以及小说、电影等文献资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档案文化始终和厄运相随。纵观世界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现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不断的天灾人祸的袭击之下,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的档案文化尽管曾经盛行一时,但最终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断层。而仅有中国传统文化能以特有的机制闯过了一道道艰难险阻,一次次从废墟中崛起,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统一的特性,以及传统的稳定结构,为档案文化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其次是高度发达史学文化系统,使中国传统档案文化避免了世界其它古老民族因文字的失传而导致档案文化断裂的厄运,即使档案在遭受重创之后,也能依据前朝的典章制度迅速恢复档案工作秩序。
从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一部系统的纪传体正史,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它记叙了从黄帝起到清王朝灭亡的5000年兴衰史,成为一部衔接不断、包罗万象的巨著,记载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和面貌,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卷。除此以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档案文献编纂成果,诸如《尚书》、实录、诏令、奏议、法典汇编等等,都凝聚不同时代的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文化典籍十分丰富的文明国度。
也正是由于档案具有承载文化的功能,因此,保存档案的档案馆成了人类社会文化信息的集聚地,汇集了各种珍贵的档案,维系和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三、具有增殖性的特性
档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翔实、可靠,是它的唯一性、源发性,这就决定了由档案资源出发、衍化而来的档案文化是整个国家结构的核心部分,是庞大文化网络的主脉,是富有民族传统的正宗文化。这种优势独具的档案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发展的走向和价值作用,而且还决定着档案的文化功能及档案馆的价值定位。我国拥有成千上万个档案馆,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十大精深,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丰厚而坚实,与图书馆、博物馆等互为补充、标识出一个地区丰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先进文化的强大辐射。
文化增殖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来实现的。文化的传播是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是借助书籍、期刊、报纸等各种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文化扩散,也是文化创造的直接目的,它对社会文化的承传产生重大的影响。档案文献传播是档案文献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凭借档案文献的传播,历史得以延续,知识得以继承,人类才能踏着祖先的足迹,不断发展、进步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流传在承传社会文化的同时,还会产生文化的增殖。
文化的增殖是一种文化放大现象,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或意义来,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从而使受传体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殖放大,这就是文化的增殖效应。这种效应一方面表现在量的增大上,即传播面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在质的增大上,即信息在传播中价值意义的增加。由于档案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种可开发的文化资源,系统地开发这一资源,让它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对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人类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互相包容、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即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人所支配的物质。如宗教与艺术属于精神文化,但由此作用可以产生出庙宇和石刻等物质文化。档案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通过它的开发利用,可以达到延续和发展已有文化成果的目的。而档案文献编纂正是直接利用档案文化资源,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选择加工,将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奉献社会,从而使少数人的文化转化为全社会共享的社会文化,于是把文化的客体和主体联结起来,构成了传播关系。档案信息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通过编纂的渠道进行传播,不仅可以避免零散文化自生自灭的命运,也可克服其自身传播所受范围的局限,使文化传播功能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档案文献成果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途径,档案文传播增殖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
传统的档案史料研究,主要是考证档案的来源和研究档案的价值属性。相对而言,对档案的文化属性,尤其是文化增殖功能研究的较少。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实,从文化角度来审视档案从而研究档案馆的文化属性,将会使档案史料研究拓展出一方新的天地。而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档案史料研究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一般地讲,档案经过现实价值阶段、史料价值阶段而进入文化价值阶段。档案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文化潜在的生产力,是不可穷尽的源泉。档案的原始性、隐蔽性决定它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化信息资源。我国文学史上的甲骨学、筒牍学、敦煌学、明清文书学的创立、发展都与档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诞生了独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成果,这些正是文化增殖功能的体现因此,作为档案馆重要工作环节的档案文献编纂,也可以说是种文化生产关系活动,是一种生产特殊的精神产品的行为,通过文化传播网络而成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缔造的文化世界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形成的社会沉淀,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档案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其中积淀功能是基础,通过缔构和传播增殖功能得以发挥。
综上所述,档案馆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是不容置疑的,是不可替代的。档案的价值在于它能真实地反映历史,保存社会记忆。它不仅可以明经典纬,鉴往知今,还可以启迪和昭示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喜红《论档案文献编纂在文化方面的作用》《档案学通讯》1999第1期
2、薛匡勇《档案馆文化性研究》《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3期
3、丁华东《档案文献编纂的文化功能及其发挥》《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5期
4、王恬波《档案文化初探
论文作者:胡琼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文化论文; 档案论文; 文献论文; 档案馆论文; 典籍论文; 社会论文; 价值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