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君[1]2006年在《道路运输供给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运输供需的均衡研究,是运输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而能否准确把握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又是促进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有效衔接及进一步挖掘潜在运输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准确把握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是实现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动态均衡的理论支点。 运输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运输方式下的运输供给品质特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长期以来,道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却长期陷于价格竞争,亟需新的理论指导走出困境。所以,本文选择道路运输方式为例研究运输供给品质特性,兼顾其共性,即在体现道路运输方式个性的同时为运输供给品质特性的共性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在总结、分析原有运输质量特性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缺陷,并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运输供给品质特性,将其界定为能被消费者感受到的、以运输过程为主体的、系统描述运输供给品质的指标体系;其次,结合道路运输过程及其相关环节,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体现,提出运输供给品质特性由技术经济保障、可达性、时效性、舒适性、经济性等五个方面构成,并建立评价指标加以量化描述;最后,对由运输供给品质特性的提出而改变理论前提的一般运输供需分析理论进行探讨,对其特殊性及其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鲍江[2]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电子口岸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内蒙古公路电子口岸信息化发展的地理布局、现状、主要特征、发展前景、所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对公路电子口岸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功能需求、框架结构、运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进而对内蒙古电子口岸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关键技术在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电子口岸信息化系统后期的维护方案进行了探究。内蒙古公路电子口岸信息化平台是一个公众数据服务和数据交换平台。将进出口管理流信息、资金流信息、货物流信息存放在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中,提供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并向企业提供利用互联网办理报关、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进口增值税联网核查、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业务。该平台的建成将会有利于增强管理部门的效能;使管理部门在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完整和严密,根本解决业务单证弄虚作假问题;它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可以实现各联检单位数据交换,企业集中申报等。
邓小兵[3]2003年在《道路运输适度性研究》文中认为道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路运输的适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区域三次产业经济发展对道路运输需求相关分析入手,结合道路运输供给、道路客货运输在途时间节约所产生的时间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物量角度和效益角度对道路运输的适度性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以期一方面评价过去,为道路运输发展评价提供衡量标准,了解实际运作中达到的适应程度,从而吸取经验、寻找差距、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控制未来,为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性依据。
江方[4]2000年在《道路运输供给分析》文中提出道路运输供给分析,目的在于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运输资源,产生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运输需求。本文首先从运输需求与供给的特性出发,分析了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其次从数量和质量上论述了运输供给规模与运输供给效率,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有效供给;最后揭示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就是运输供给不断与运输需求的变化相适应的动态均衡过程。
汪忠[5]2002年在《道路运输预测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准确而客观地预测未来道路运输需求是科学地进行运输规划的基石。道路运输预测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方法,以定性和定量方法为主。传统预测着重于分析历史运量的统计规律来外推趋势,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运输量并不等同于需求量,它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有机统一,是特定运输环境下供给与需求的局部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仅是量上的平衡,更是质上的平衡。传统预测理论忽略了这种实质,因而缺乏一种系统预测的理念,所以目前摆在道路运输预测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如何探索多么新颖的统计预测模型,而在于构造一种系统预测的理论体系。 本文从道路运输供需平衡理论入手,以“适应度”来评价供需平衡状况,分析在一定平衡状态下形成相应运输量的条件,通过分析平衡条件的变化来估测未来运输供需的平衡趋势,并以此来推测运输需求的增量。文章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供需平衡分析来构造一种预测的理论平台,它对传统预测理论不是否定,而是补充与完善。
王利芳[6]2005年在《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道路运输的目标、特征、功能;分析了道路客、货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道路运输和社会经济的相关性;对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道路运输系统的结构和道路运输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因果作用关系;从系统论、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并提炼出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的“手段目的论”、“对立统一论”和“供求论”观点,以全面地揭示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系统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动态模拟研究了道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达到对系统运行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解析与把握;基于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内涵;提出了道路运输的综合绩效指数、资源配置效率指数概念,并基于供需平衡系数、综合绩效指数、资源配置效率指数,采用综合指数法构造了综合适应能力指数;建立了基于道路运输供需平衡系数、因子分析和DEA 模型的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张邦旭[7]2008年在《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协调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及综合运输现状,以综合运输客运供需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协同学及其动态均衡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协调问题展开研究,建立了反映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品质特性的指标体系,重点研究了综合运输客运供需系统的协调发展机理和定量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和验证,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综合运输供给与需求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并结合我国综合运输现状及发展特点,阐述了进行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协调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侧重点。(2)阐述了系统论、协同学及动态均衡理论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述三种理论对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协调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启示。(3)深入分析了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对客运供给与需求的品质特性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映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品质特性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此外还对综合运输客运需求的一般特性和特殊性进行了分析。(4)运用系统论、协同学及其动态均衡理论,对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综合运输客运供需复合系统的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运输客运供需系统均衡性与协调发展机理进行探讨,对供给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5)在分析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特性、供需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协同学的综合运输客运供需系统协调度模型、子系统间相对协调度模型和基于动态均衡理论(蛛网理论)的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均衡的动态分析模型,并以京沪客运通道系统为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刘世铎, 吴群琪[8]2012年在《运输需求实现程度与公路运输供给适度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衡量现状公路运输供给能力与运输需求的适应性,在指出用弹性系数法分析运输供给与国民经济适应性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运输需求实现程度和公路运输供给适度性作为衡量道路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适应程度的2个重要指标,对于优化运输供给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邹海波, 吴群琪[9]2007年在《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充分发挥道路运输功能,进而提升道路运输效率,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依据系统论观点,将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划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移动设备、运输人力资源和运输软件5个子系统,分析认为: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是各子系统在适度发展的同时,彼此间能够一致地或无矛盾地或矛盾减少到容许程度的发展,并从子系统各自适度发展和系统之间统一协调发展的层面进行机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实现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价值流转规律和符合各子系统的不同发展特性。
杨敏英[10]2008年在《区域道路运输需求预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准确并且客观地预测未来道路运输需求是科学进行运输规划的基石。道路运输预测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方法,以定性和定量方法为主。传统预测着重于分析历史运量的统计规律来外推未来趋势,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忽略了运输需求是与运输供给的有机统一,是特定运输环境下供给与需求的局部平衡,缺乏一种系统预测的理念,由此引起预测难以准确定位等一系列影响预测效果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对道路运输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成功地制定区域规划,可靠地预测区域道路运输需求的未来趋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立足于道路运输十一五规划的现实,应用预测理论及科学的预测方法,对道路运输需求预测体系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区域道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基础上,指出了进行区域道路运输需求预测的重要性。在对目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就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构建合理化预测体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略有新意之处在于,在道路运输平衡理论基础上,以“适应度”对区域道路运输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应用预测理论,对预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根据区域道路运输业自身的特性,构建了基于Theil不等系数的组合预测模型,对道路运输需求预测方法进行了尝试性预测研究。
参考文献:
[1]. 道路运输供给品质特性研究[D]. 张碧君. 长安大学. 2006
[2]. 内蒙古自治区电子口岸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D]. 鲍江. 长安大学. 2015
[3]. 道路运输适度性研究[D]. 邓小兵. 长安大学. 2003
[4]. 道路运输供给分析[D]. 江方. 长安大学. 2000
[5]. 道路运输预测理论研究[D]. 汪忠. 长安大学. 2002
[6].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 王利芳. 吉林大学. 2005
[7]. 综合运输客运供给与需求协调理论研究与应用[D]. 张邦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8]. 运输需求实现程度与公路运输供给适度性的比较研究[J]. 刘世铎, 吴群琪.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12
[9]. 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J]. 邹海波, 吴群琪.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0]. 区域道路运输需求预测问题研究[D]. 杨敏英. 长安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