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下价格政策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政策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现代工业、传统农业二元经济结构下,所有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大体上与自然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相联系。所有商品亦可大体上分为三类,并在价格水平的波动上各有其特点。有时物价水平较大幅度地上扬,不一定是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所致。因此,对不同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水平波动不同阶段上的同一类商品,选取相宜的价格政策,可以加快上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工业和农业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减少新旧生产方式转换给人们带来的苦痛。
1、与自然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第一类商品
属于这一类的商品主要有:鳖等野生淡水鱼类、各种野生飞禽、野畜肉、各种野畜皮毛制作的衣着、各种野生动植物为原料制作的中药材,等等。这些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不是生产者以追逐利润为基本生产目的、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现代生产方式,也不是生产者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基本生产目的、生产规模通常较为狭小的传统生产方式,而是一种其产出几乎完全决定于自然生产力的“自然生产方式”。从供给的角度看,这类商品不能随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增加而明显地增加其供给量。
提高这类商品中的某些商品的价格,在短期内也许会使供给量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其供给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且今日之价格提高,他日的供给量更加短少。这是因为今日价格的提高,必刺激人们竭其所能以增加短期的供给量,从而使这些商品或其基本原料再生产能力日益枯竭。我们看到,由于第一类商品价格的不断提高,与这些商品供给有关的野生动植物已面临着从地球上最后消失的危险。
欣慰的是,价格提高所产生的较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会驱使人们找到生产这些商品的基本原料的传统甚至是现代的生产方式。这使得第一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由生产的自然生产方式,转化为传统生产方式,甚至一下子就跃到现代生产方式。例如,鳝鱼、虾、螃蟹等水产品类,十余年前在中国,其供给量几乎完全受自然生产力的制约,现在许多地方已经能以人工的方法增加其产出了。这样,这些商品就从原来为第一类商品的一部分,而转化为我们将要分析的第二类甚至是第三类商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一部农业(广义的农业)发展史,似乎是由自然生产力界定的无弹性或弹性较小的产出,逐步转化为能够通过人类的智慧与勤劳而增加其产出的历史;就是本文分析的第一类商品(在自然经济社会里是产品)的一部分,逐步转化为我们后面将要分析的第二甚至是第三类商品的历史。当然,在自然经济社会里,第一类商品(严格说是产品)的自然生产方式,只是表现为向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且这种转变的经济利益刺激不是其货币形态,而是其实物形态。而在较为发达的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类商品的自然生产方式,则主要是向生产者以追逐利润为基本生产目的、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第一类商品随社会进步,其价格水平都是持续上升的。
图一 第一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特点
在图一中,横轴OQ表示第一类商品的产量,纵轴OP表示第一类商品的价格,S表示第一类商品的供给曲线, D[,0]表示第一类商品在特定时期内初始的需求曲线,D[,1]、D[,2]、D[,3]表示随社会进步,需求本身变动得到的一系列新需求曲线。
在图一中,供给曲线S 与初始需求曲线D[,0]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0], 供给曲线S分别与新需求曲线D[,1]、D[,2]、D[,3]等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1]、P[,2]、P[,3]等。从一方面看,供给曲线S同横轴相垂直; 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连接各个即时价格P[,0]、P[,1]、P[,2]、P[,3]等的价格波动线。从总体上看,短期内它们的供给曲线基本上是无弹性的,即不会随价格的提高而明显地增加其供给量;从长期看,它们的供给曲线也不会向右推移。如前所述,其中有些商品今日价格提高,其供给量似乎有所增加,但可能这正预示着他日的供给量将更加短少,即供给曲线可能向左推移。
可是,从需求这一方面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福利的增加,消费领域的拓展,对这些商品的需求本身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图一中,是初始的需求曲线D[,0]不断地向D[,1]、D[,2]、D[,3]等新的需求曲线推移。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福利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既得的消费资料在量上的增加,例如,当人们处在只消费生活必需品的温饱阶段时,经济福利的增加,就基本上表现为消费的粮食和衣着的增加。但正如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福利的增加就不再基本上表现为既得的消费资料在量上的增加,消费领域的拓展至少是人们经济福利增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是随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第一类商品的需求会提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正如图一所示,在供给曲线不变,初始需求曲线D[,0]不断地向D[,1]、D[,2]、D[,3]等新的需求曲线推移的情况下,需求本身随时间延续的持续变动,拉高了第一类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从P[,0]推移到P[,1]、P[,2]、P[,3]等;同时也从局部推动了总物价水平的提高。
从我们对第一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特点的分析可见,在特定条件下,物价水平持续甚至是大幅度上升,并不一定是经济生活失衡的表现;恰恰相反,这可能正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经济福利增进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我们还将看到,处在我国这样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结论具有更大的意义。
2、与传统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第二类商品
这类商品有:稻麦以及其他人们喜爱的小品种食粮、菜蔬、各种水果、各种家畜肉、家禽、禽蛋、人工喂养的淡水鱼类等;以上述物品为基本原料制作的食品;以家畜、家禽皮毛为基本原料制作的衣着;等等。总之,这类商品主要是农产品或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产品。在现阶段,这类商品或其原料的生产,基本上是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为基本生产目的,生产规模通常较为狭小。
这类商品价格水平的波动具有阶段性。我们可以将其价格水平的波动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这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阶段性,同生产这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方式有关。在这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二阶段,它们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基本上取传统生产方式;第三、四阶段,则是取现代生产方式。
图二所示的是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
图二 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
如图二所示,在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福利的增加,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需求从初始需求曲线D[,0]不断地推移到新的需求曲线D[,1]、D[,2]、D[,3]等。
从供给方面来看,在短期内,随物价水平的提高,第二类商品的供给量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现代工业、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第二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亦即整个农业生产,仍然取传统生产方式,因而这类商品的供给本身没有什么变化。反映到图二上,是供给曲线的位置没有推移,或者说没有产生新的供给曲线。
在图二中,供给曲线S与初始需求曲线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0],同样的供给曲线S与新的需求曲线D[,1]、D[,2]、D[,3]等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分别为P[,1]、P[,2]、P[,3]等。以字母S代表的曲线,既是供给曲线, 又是连接各即时均衡价格P[,0]、P[,1]、P[,2]、P[,3]等、反映第二类商品在其价格水平波动第一阶段特点的价格波动线。
如图二所示,第二类商品在其价格水平波动第一阶段,需求本身随时间推移的持续变动,也拉高了这类商品的价格水平,其价格从P[,0]上浮到P[,1]、P[,2]、P[,3]等;且从局部推动了总物价水平的提高。
图三所示的是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二阶段。
图三 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二阶段
如果说在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这类商品的供给还是有弹性的;那么,到了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二阶段,即使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供给量也不会再增加。因此,就有了图三中完全无弹性的供给曲线。同时,即使从较长时期看,这类商品的供给曲线也不会向右推移。这不仅是由于这类商品或它们的基本原料的生产,仍取传统的生产方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在传统生产方式下,这类商品供给量的增加已经达到了极限。要求它们的供给量继续增加,必须有生产方式本身的革命性变革,即使这些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从传统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生产方式。
这里实际上是假定:⑴第二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生产中的产出量,仅仅取决于其生产方式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实,在我国现阶段,处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第二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因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会使其有新的供给曲线。⑵第二类商品在同一时间从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后面也是假定第二类商品在同一时间价格水平波动从第二过渡到第三阶段,从第三过渡到第四阶段)。在现实生活中,第二类商品从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以及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第三过渡到第四阶段),只会是绝大多数商品在大体相同的同一时间区间内完成,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这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人们对这类商品的需求本身会发生变化,需求曲线如图三所示的那样,从初始的需求曲线D[,0]推移到新的需求曲线D[,1]、D[,2]、D[,3]等。
在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二阶段,当不考虑生产技术变化时,其价格水平的上浮,几乎完全取决于需求的拉动。在图三中,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0]、D[,1]、D[,2]、D[,3]等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0]、P[,1]、P[,2]、P[,3]等。同样,这里字母S代表的直线既是供给曲线,又是连接各时点均衡价格P[,0]、P[,1]、P[,2]、P[,3]等的价格波动线。
从形式上看,图三和图一完全一样,但实际上二者有着颇为不同的内涵。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推移的原因大致相同,均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但与横轴垂直、完全无弹性的供给曲线相比,起因则大为不同。图一中无弹性的供给曲线,是自然生产力的限制使然。第一类商品的供给决定于自然生产力。因此,除非第一类商品中的某些商品由原来决定于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用人工的方法可以增加其供给,即转化为传统生产方式或现代生产方式,否则,图一所示的供给无弹性就是绝对的。图三所示无弹性的供给,则是由于对第二类商品需求的变化,没有引起其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步效应。当第二类商品的价格水平上涨到或超出某一临界值,使得人们从事此种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也能得到不比其他生产部门为少的正常利润或平均利润,这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生产的生产方式迟早会发生变革。此时,这类商品的供给就不再是无弹性的。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的波动由此就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我们在下面将对此加以分析)。由此观之,图三所示的供给曲线的无弹性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同第一类商品一样,第二类商品在其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二阶段,价格水平持续甚至是大幅度地上浮,也未必是经济生活的失衡或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这类商品在我国商品总额中占相当大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左右)。研究我国现阶段物价波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等问题,对此当然须有足够的重视。
图四 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三阶段
图四表示的是第二类商品在其价格水平波动第三阶段的特点。
在图四中,初始供给曲线和初始需求曲线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0];新的供给曲线S[,1]S[,2]等与新的需求曲线D[,1]、D[,2]等分别相交形成的均衡价格为P[,1]、P[,2]、等。把P[,0]、P[,1]、P[,2]、等各即时价格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得到价格波动曲线F。
在第二类商品价格波动的第三阶段,现代工业、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已为现代的工业和农业一元经济结构所取代。图四描述的是农业现代生产方式产生之初的情况。农业现代生产方式产生之初,从第二类商品的供给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第二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每单位的成本或价值会逐渐减少,从而使第二类商品的供给本身会发生变化,供给曲线不断地向右下方推移,从初始的供给曲线S[,0]推移到S[,1]S[,2]等。
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需求本身的变动,需求曲线从D[,0]不断地推移到D[,1]、D[,2]等。
如果不存在其它干扰因素,在此阶段,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的波动是较为平稳的。但经验告诉我们,在农业的现代生产方式产生之初,第二类商品需求变动通常快于其供给变动。因此我们看到,在图四中,对应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形成了各均衡价格P[,0]、P[,1]、P[,2]等。把若干个各时点的均衡价格连接起来的价格波动曲线——F, 其变动较为平稳,但从较长期看,第二类商品价格有上浮的趋势。
图五所示的是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四阶段。
图五 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第四阶段
图五刻划的是农业采取现代生产方式一段时间以后,第二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特点。
从供给方面看,当农业采取现代生产方式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日益广泛地利用,单位产品成本或价值的减少,初始的供给曲线S[,0]不断地向新的供给曲线S[,1]、S[,2]、S[,3]等推移。
但从需求方面来看,前面已经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福利的增进主要表现为消费领域的拓展,而不是对既得消费品需求量的增加,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越过小康水平以后尤其是如此。因此我们看到,在图五中,尽管人们的经济福利肯定会增加,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第二类商品的需求本身还是大体上维持原状,即需求曲线没有向右上方推移。人们甚至可以发现,对第二类商品中的某些部分,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的需求强度会减弱,如图六所示。
图六 特定商品随人们经济福利增加需求强度减弱
在图六中,初始的需求曲线为处在最上方的D[,0],但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的经济福利增加,此时人们对特定商品的需求强度减弱,从初始需求曲线D[,0]推移到新的需求曲线D[,1]、D[,2]、D[,3]等。如胡萝卜、红薯等,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就再也不象在温饱难以满足时那样,以其为重要食物。
从图五可见,第二类商品在其或其基本原料采取现代生产方式一段时间以后的正常情况,是随生产技术的进步,单位商品的价格渐次跌落。当然,这要以流通中有正常的货币供应量为条件。
3、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第三类商品
属于这一类商品的主要有:大部分加工工业产品、采掘业产品、建筑产品、自来水、煤气、电力、交通、邮电、餐旅等行业提供的生产、生活服务等。
与第一、第二类商品比起来,第三类商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既包括有形商品,又包括无形商品——劳务。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形商品在第三类商品中占的比例最大。
在现实生活中,第一类商品与第二、三类商品的划分边界是较为清晰的,第二类商品和第三类商品的划分边界则是较为模糊的。正如模糊系统理论所揭示的,第二和第三类商品没有清晰的划分边界,主要是因为客观世界自身的模糊性,即客观世界中有一部分个案相对于某一划分标准来说具有亦此亦彼的性质。例如,以羊毛、棉花等为重要原料的混纺织品,就难明确确定其在现阶段是第二类商品还是第三类商品。不过,绝大部分商品它们到底是属于第二类还是属于第三类商品,都是较为容易确定的。我们这里假定第二和第三类商品有较为清晰的划分边界。无庸赘述,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图七所示的是第三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特点。
图七 第三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特点
图七表示的是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第三类商品单位产品的成本或价值会渐次减少,因而第三类商品的供给曲线不断地向右下方推移,供给曲线从S[,0]推移到S[,1]、S[,2]、S[,3]等。
但由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福利增加不是对既得消费品需求量的扩大,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第三类商品的需求本身没有变化。
以上对第三类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均是把第三类商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看是如此。就单个商品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第三类商品的需求本身还是会发生变化的,从而需求曲线的位置也是会推移的。
在图七中,供给曲线S[,0]、S[,1]、S[,2]、S[,3]等与需求曲线D 的交点为各时点的均衡价格P[,0]、P[,1]、P[,2]、P[,3]等。字母D 表示的曲线既是第三类商品的需求曲线,又是第三类商品的价格波动线。
4、物价上涨的分类及其上涨率量的测定
我们在前面分析三类商品价格水平波动的特点时,实际上是假定货币供应量是正常的:从总体看,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大体上反映着全社会商品或劳务价值总量的变化;从单位商品或劳务看,通常情况下其价格量的变化与其价值量的变化大体上相当。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是刚性的,即尽管随经济社会发展,单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量减少,但其价格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纸币制度为价格刚性提供了可能性。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单位商品或劳务看,价格量的变动与价值量的变动均是大体一致的。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金币或银币代表的价值同其自身的价值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人们不能按其主观愿望来确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而必须按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及其变动来确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及其变化趋势。在纸币制度下,纸币本身的价值与纸币代表的价值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这为过量货币的出笼提供了可能性,使得人们能以较多的纸币来表示较小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
纸币制度只是使价格刚性具有了可能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刚性现象的产生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以向流通中注入过量货币的非常措施来筹措财政收入;一是工薪、利润、地租等名义收入的刚性通过经济机制的传导使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接受名义收入增加3%的情况下实际收入减少1%,但却很难接受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同时减0.5%。
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单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有日益减少的趋势,但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减少,有时反而上扬。
在我国现阶段这样的经济结构下,各类商品价格水平的波动有其显著特点,我们更有必要了解实际经济生活中物价的浮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引起的,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引致的价格刚性。
第三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水平波动第三、四阶段上的第二类商品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肯定是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所引起。
第一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水平波动第一、二阶段上的第二类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上扬,既可能是因为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引起,也可能是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引起。
此时,第三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水平波动第三、四阶段上的第二类商品的价格的上扬幅度,可作为一把尺子,来度量第一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波动第一、二阶段的第二类商品,其价格水平的上扬,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
设一定时期(年)内第三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波动第三、四阶段上的第二类商品的价格上扬率为f[,1],第一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波动第一、二阶段上的第二类商品的价格上扬率为f[,2],则:f[,0]=f[,2]-f[,1]。f[,0]可近似地看作是第一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波动第一、二阶段的第二类商品,因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经济福利增进诱发的物价上扬率;f[,1]则可近似地看作因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引致的所有第一、二、三类商品的物价上扬率。当然,这些均要以所有商品或劳务价格差不多都由市场决定为前提条件。
5、价格政策的选择
既然如前所述我国现阶段与不同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三类商品,在价格水平的波动上均有其显著特点,就不应试图找到对各类商品的价格管理完全适用的价格政策。
第一类商品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是动态社会中必然会出现的。可能产生的变化只是随着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自由增多,有些现在看起来似乎是由自然生产力为供给界定绝对界限的商品,也能通过生产要素的追加而增加其供给量,并使供给发生变化,供给曲线的位置产生移动。因此,对那些现在看起来由自然生产力限定的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即使随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经济福利增进,价格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地增长(如鳖从十余年前几角钱一斤,上升到今日数十元一斤,当然这不能全归因于人们经济福利的增进),政府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价格政策,反倒是明智的选择;加以干涉,则反而会把事情搞糟。政府对此采取的放任政策,一则可以调节因经济社会发展及人们经济福利增进引致的、第一类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反差;二则或许第一类商品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高价,能够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刺激,促使人们找到人工生产第一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方法,从而使第一类商品的供给,从基本依托自然生产力到基本依托社会生产力。
第二类商品在商品或劳务总量中占的比重较大,对此应采取慎重的价格政策。
目前,第二类商品中的相当大部分,仍处在其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一阶段,更大部分商品,则较多地具有价格水平波动的第二阶段的特征。在这两个阶段上,它们是由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因而它们价格的价值构成,与那些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商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第一,它们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以家畜、家禽的饲养为例,农家每日的残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可用作饲料的副产品,人们并不计入成本。活劳动的耗费也是这样。由于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巨大差异,对农家来说,他们在家畜、家禽饲养上花费的劳动时间,并不一定要追求得到与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同量劳动大致相当的货币收入。第二,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农家的家畜、家禽的饲养,不会去追求在“C+V”(成本)之上,再加上一个按其全部预付资本计量的正常利润或平均利润。
毫无疑问,要使第二类商品或其原料的供给,突破现阶段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其必要条件之一是,它们的价格必须足够地高,使其按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生产者花费的“C+V”部分能得到足够补偿,且能为生产者在生产上投下的全部资本提供正常利润或平均利润。此外,按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过渡,需要有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创新。要为这一系列的创新提供足够的经济刺激,还必须使生产者有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对于处于价格水平波动第一、二阶段的第二类商品,当人们经济福利增进导致其价格水平提高,一方面应指出其价格随社会进步上扬的必然性,以提高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应采取恰当的产业政策,使第二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生产,能尽早地从传统生产方式过渡到现代生产方式。这是上策。中策是把着眼点放在消费者暂时的经济利益上,把国家相当一部分财力放在对消费者的补贴上。下策则是采取超经济的强制手段,以行政手段控制这些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价格。如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行政控制,对菜蔬等副产品进行行政限价等。这只能使第二类商品或其基本原料的新生产方式更加难产,从长期看,增加了传统和现代两种生产方式更替给消费者带来的苦痛。
第三类商品,以及处在价格水平波动第三、四阶段上的第二类商品,其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肯定是宏观经济调节器的故障所致。稳定其价格,应是政府价格政策的基本目标。
标签:需求曲线论文; 供给曲线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论文; 需求的价格弹性论文; 供给价格弹性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劳务成本论文; 弹性福利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